今天是烏克蘭戰爭爆發后的第349天,距俄羅斯硬漢普汀策劃指揮的“閃電突擊戰改持久消耗戰”打響一周年僅有17天了。第二批32.6萬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大軍在其最高統帥督令下,繼續“堅挺無比”地在烏北、烏東及烏南地區各處戰場上與烏克蘭政府軍苦苦廝殺著,俄軍除了在烏北地區哈爾科夫州的庫皮揚斯克一處戰場小有推進外,就沒有取得任何能讓硬漢沾沾自喜的戰績。倒是有一項很可能讓硬漢再次發出“夜半哭聲”的大苦果兀然出現了,“2月6日俄軍士兵單日陣亡數首次突破1000,達到了1030”。此外,還有3條肯定會讓硬漢暴跳如雷的信息分別是:1、已被總統澤連斯基提名、即將接任烏克蘭國防部長的烏克蘭國防情報總局局長、37歲的基利洛·布達諾夫少將在接受媒體采訪中指出“俄羅斯目前完全不具備動員組織50萬大軍發動春季大反攻”的能力;2、他預測“俄烏戰爭從克里米亞開始,也會在克里米亞結束”;3、他堅信“如果烏軍進攻克里米亞,普汀是不可能動用核武器的”。
談到一個國家的戰爭動員與戰爭結局問題,筆者以為就應該先從對戰爭具有關鍵性和決定性意義的“戰爭三要素”說起。為了能更清楚地說明這一理論,筆者決定借鑒二戰期間大名鼎鼎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戰例以做引導。
前蘇聯的“斯大林格勒”是一座位于東歐伏爾加河畔的俄羅斯城市,建城于1589年,舊名察里津。城市位于首都莫斯科東南1000公里處。1961年與蘇聯時期其它幾座以斯大林命名的大城市如斯大林斯克、斯大林諾、斯大林納巴德、斯大林尼里一起改名為伏爾加格勒、新庫茲涅茨克、頓涅茨克、杜尚別和茨欣瓦利。
在1918—1919年的蘇俄內戰期間,在該城曾發生過貌似由斯大林親自指揮的“察里津保衛戰”,內戰結束后被列寧接班人斯大林大元帥改名為“斯大林格勒”;他還安排拍攝了電影《包圍察里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蘇德雙方在該城周圍投入了300余萬軍隊,使用數千架(輛)飛機和坦克、2.5余萬門大炮,激戰近8個月之久,最終圍城的德軍第6集團軍群保盧斯部因遭蘇軍反包圍而慘敗并率殘部向蘇軍投降,德軍傷亡官兵達150余萬,損失坦克3500輛、飛機3000架、火炮12000門,斯大林格勒戰役徹底扭轉了戰局,蘇軍開始進入全面反攻階段。
二戰之后,有西方軍事學理論家通過對大量史實的認真調查、分析與研究后,認為蘇軍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既不能完全歸功于蘇軍士兵的勇敢,也不能完全歸功于蘇聯當時可動員參軍人口的眾多,而在相當程度上應該得益于首席反法西斯盟友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向蘇聯不斷提供的天量物資援助。該學者在其著作中總結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一、戰爭動員能力要素;二、時間要素;三、外部資源援助要素。戰爭動員能力要素又與外部資源援助要素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良性正比關系,外部資源援助的規模與力度越大,士兵動員的動員能力也就會越大。納粹德國在“戰爭三要素”上全都處于劣勢,因此必輸無疑。
二戰期間,美國共向前蘇聯提供了100多億美元的援助(折合現在約相當于1700億美元)。占美國《租借法案》下全部對外援助額的20%,是繼英國之后的第二大受援助國。具體援助項目包羅萬象,其中包括各種車輛約50萬輛(美國斯蒂貝克公司因無償援助的卡車多達30萬輛而最后被迫破產了)、各類戰機15000架及大量其他武器裝備、石油產品260萬噸及各類營養豐富的制成食品440萬噸(其中包括豬牛羊肉罐頭78.3萬噸、香腸及黃油75萬噸),還有大量的銅、鎳、鋁等重要戰略物資。美國及英國還向蘇聯援助了5萬多臺包括各種機床在內的工作母機,這些機械設備都是當時科技水平低下的前蘇聯能夠在蘇德戰爭期間自己能夠源源不斷生產出大量武器彈藥的關鍵性保障。
該學者借用美國對蘇聯所援助的78.3萬噸豬牛羊肉罐頭通過模擬換算,確定每1噸援助的肉罐頭就可以從其國內生產崗位上抽調出2到3人入伍參軍;巨大數量的美援肉罐頭為前蘇聯節約了7000人/日的勞動生產時間,據此也可充分解釋清楚當時蘇聯可以動員上千萬士兵參戰的可能性。
戰爭的“時間要素”主要反應在何方軍隊處于進攻與何方軍隊處于防御的有利及不利方面。由于在本土作戰的防御方不需主動出擊就可以將進攻方軍隊的武器彈藥、軍需品及士兵的斗志給慢慢耗盡,因此“時間長”對防御方是巨大的有利要素,對進攻方卻完全相反。但戰爭的“時間要素”也必須有充沛的物資供應作保障,蘇軍有美國這座超級“大兵工廠”源源不斷供應,而進攻的德軍則只能自帶或從其國內冒著被襲擊風險長途運送,有資料顯示,被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士兵最惡劣時,每日的口糧僅有50克面包,還是他們的元首希特勒派飛機從德國境內來空投的。而蘇軍士兵卻能在戰場上喜滋滋地享受美國羊肉罐頭、奶酪及巧克力?!皶r間要素”所涉及的攻防雙方兵力比,因屬純軍事話題,筆者就不濫竽充數了,只大概知道攻防兩方的通常兵力比例為“攻2/3:防1”,而本土防御一方占的便宜還更大。
下面再借用“戰爭三要素”來評估一下當前的烏克蘭戰爭。烏克蘭一方在本土防御性質、外部援助財物極為充沛、外部援助轉換出的士兵動員能力、出于保家衛國精神的入伍意愿,都占盡了優勢,短時間內動員并裝備訓練出70萬士兵的難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反之,派兵遠土奔襲進攻烏克蘭的俄羅斯困難就十分致命了。因受國際社會嚴厲制裁而導致的國力巨減,財政經濟狀況捉襟見肘,在“戰爭三要素”上所處的劣勢地位與當年的侵蘇納粹德軍幾乎完全相同,短時間內“動員、裝備及訓練出50萬大軍”的宏大計劃應該與美麗的“水中月,鏡中花”無異。況且,普統帥即使真的能“動員”出50萬大軍,加上目前在戰場上的30余萬殘兵敗將,攻防兵力比率也只能達到勉勉強強的1:1,實現“春季大反攻”的成功又從何談起呢?建議普統帥還是抓緊時間好好研究一下兵書吧。
據烏克蘭總參謀部發布的戰報顯示,2月7日俄軍陣亡士兵總數為133190,新增1030,單日陣亡士兵數首次突破1000;損毀裝備坦克14輛,裝甲車28輛,特種裝備5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