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聚會上,聊到益陽話,有人以為土,有人以為雅。一位文友講起一件舊事:本世紀初,一位河南來的大學教授(研究方言的),曾經5次來益陽實地研究,發文認為益陽話里保留著相當數量的洛陽話成份。那位文友當年參與接待過這位教授,他是作為益陽話雅的例證來說的,當時益陽文藝界有十余人在場。如今,我作為益陽方言研究者,聽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
方言的源流都離不開移民史。中國歷史上的移民,有一個基本流向,由北往南流。漢族文明形成并先繁榮于中原,而政治上的“逐鹿中原”,政權更迭,引起戰亂,每每導致人口由中原往四周遷徙,尤其是往南方遷徙。益陽話里的洛陽成分就是經由中原—東南—江西傳過來的。
洛陽是東周、東漢、西晉的首都,唐朝當過東都,一直是中原文化的中心,洛陽話也一直被當作“中原正音”。西晉末年(公元311年),發生“八王之亂”,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南下,侵占都城洛陽,是謂“五胡亂華”。然后,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晉廷,為晉元帝,史稱東晉。而西晉的王室貴族和富戶、大戶以及大批平民一同南遷,在長江中下游出現了很多僑鄉。東晉最有名的“王謝”世族,就是這樣南下的。晉朝人口的這次整體性(也稱為板塊式)遷徙,帶來了強勢的中原文化,并通過東晉以及后來的宋齊梁陳四朝的輻射作用在南方傳播。這些南方政權的官話雖名為金陵雅言,其實是洛陽話。
另一次大遷徙發生在北宋末年——靖康之亂(公元1127年)。宋王室成員基本上被金擄去北方,北宋滅亡。北宋雖都開封,但官話是洛陽話。宋高宗趙構定都臨安(今杭州),重建宋室,是謂南宋。與此同時,大批中原貴族和平民追隨宋室南來。至今,杭州城區講的仍然是中原話,與城外的吳語不同。當時北方世族除聚居于臨安外,還有相當多的人居于蘇州。益陽現在還有一個詞叫“講蘇”,意為“講究蘇式生活”。過去“講蘇”用于對蘇州高雅生活的贊美、羨慕,而后來多用于諷刺那種本身檔次不高卻對生活過于講究的人。
眾所周知,湖南人多是江西移民的后裔。至今還稱江西人為“江西老表”,“老表”本指父母姐妹的子女,這里引申來指不遠不近的親戚。上古時期湖南人口很少,自五代開始江西人往湖南遷徙。據譚其驤《湖南人由來考》引用清代湖南五種方志之《氏族志》的移民來歷統計,五代以前移入湖南者基本上是北方人。而五代至北宋,江西占9/10;南宋至元,江西占5/6;而“江西填湖廣”發生在明代,謂“居楚之家,多豫章籍”。
明朝滅元朝后,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至永樂的五十余年間,政府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江西填湖廣”就是其中的一個移民項目。而我們也經常提到的“湖廣填四川”,發生在清初康熙年間,組織湖南、湖北往四川移民,以湖北人為主,湖南人不到三分之一。
“江西鄱陽瓦屑壩”與“山西洪洞大槐樹”“南京楊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寧化”并稱為明代的四大移民集散地。現在,全國約有兩億人的祖先是從江西鄱陽縣(古為饒州)瓦屑壩動身移民出去的。當時,官府在瓦屑壩設局駐員。饒州府各縣移民沿樂安河、饒河到達鄱陽瓦屑壩集中,然后發放川資,編排船只,乘船出鄱陽湖,溯長江而上,遷入湖廣。來湖南的江西移民后裔自言為“洪武落業”。
“湖廣”是古代省一級政區的名稱,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廣西、海南全境以及廣東、湖北、貴州的一部分。到明代只轄有今湖南、湖北兩省。清代將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兩省后,“湖廣”的名稱仍在使用,管兩省的總督叫湖廣總督。
江西位于中原人口南遷的主要通道上,遠在北宋時期,江西人口就曾居各省之首,及至明代,江西人口僅次于浙江。以農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的江西,人多地少的矛盾相當突出。于是江西就成為南方人口遷徙的中轉站,在江西生活一段時間后再外遷。首批、二批客家人都曾在江西停留過上百年,再往福建、廣東遷徙。
來湖南的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豐城、九江、德安、景德鎮、樂平、鄱陽、余干、吉安、泰和等市縣,也就是明清時期的饒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贛北多于贛南。開發早、經濟文化發達的贛江中下游遷出的人口最多。他們長于農業、漁業,最適應洞庭湖區的生活。
湖南接收江西移民,東多西少,北多南少。歷史上的“八百里洞庭”隨著時間的推移,湖面縮小,陸地增加,正是在明清兩代有了大規模接納移民進行墾殖的條件。益陽、常德、岳陽的湖畔地區,江西移民的密度最大,各姓氏族譜約有90%記載的是江西祖宗。
江西文化開發較早,在宋朝達到高峰。兩宋的117位宰相中,江西人占15位,僅次于河南(20)、浙江(19)。而河南和浙江是兩宋的首都所在地。兩宋時期的89個狀元中,江西人有6位。文學的“唐宋八大家”中,宋代6位里江西人占了一半——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古代江西人口來源主要是兩個:一是從中原直接移江西,一是由江、浙、徽往西移。江西的東部至今有很大一片講的是吳方言,自身的贛語里也含有很大的吳語成分。江西移民往湖南來時,講的是吳語色彩很濃的贛語。因為是整體性遷徙,他們的語言在與湖南原有語言交匯時,其文化優勢讓它成了主流,覆蓋了原來的楚語。益陽話里還保留有中原語言——洛陽話,就是由吳語、贛語傳遞而來。
湘語也叫湘方言,分為新湘語與老湘語。新湘語以長沙話為代表,老湘語以雙峰話為代表。新湘語更多的受北方官話的影響,老湘語更多的保留了古楚語的底色。
古代的楚人最早居于楚丘邑(今河南濮陽西南),商末大亂時楚人鬻熊率族人遷到丹陽(今湖北境內),成為楚國始祖。東周、戰國時楚國往南發展,統治了湖南全境,他們的楚語漸漸覆蓋了原來的百越、苗、畬等土著語?!冻o》就是由楚語寫成?,F在,老湘語里保留了不少古楚語成份,與新湘語之間通話有困難。
益陽話,屬于湘方言區-長益片-益沅小片,是湘語的北緣,也是南方方言最靠北的區域之一。益陽話的最大特色是40%的中古濁音聲母在益陽話中轉變成了邊音聲母l。
益陽話的核心區域是益陽市(赫山,資陽,高新區)、沅江、桃江,以及南縣、安化、華容、漢壽、湘陰、寧鄉、安鄉的部分地區。使用總人口約400萬。
益陽話與長沙話(含株洲、湘潭)同屬于湘語的“長益片”,也叫新湘語區。益陽方言位于長株潭的北方,卻反而保留了更多的古語特點,受普通話的影響較前者小,是新湘語中與普通話差異最大的方言,至今仍然保留了一些獨特的特征。而這些特征讓益陽話在全國各方言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研究價值。益陽方言形成于“江西填湖廣”的明朝永樂年間,后來雖不斷有江西移民加入,但其語言風格與特征沒有變化。而且,因為益陽交通、經濟不發達,人口流動不大,才原汁原味的保留了“益陽話”。現在,我們的交通、經濟正在飛速發展,益陽話也在受到共同語(普通話、長沙話)的侵蝕,同時,學校教育與電視也在擠壓方言的生存空間。如今,益陽話保持得好的反而是沅江,因為沅江還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里。我主張學校教普通話,但師生之間日常交流以及課堂用語則不妨用方言。須知,普通話以后可以學,方言錯過了,以后就沒有機會學了。而且,會說一種方言是一種文化資本,尤其是學習傳統文化,有方言底色的人有明顯優勢。許多古漢語詞匯至今還保留在各方言里。?
周振鶴游汝杰著《方言與中國文化》:“如果外地來的移民在人數上大大超過土著,并且又占有較優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同時遷徙時間集中,那么移民所帶來的方言就有可能取代土著的方言?!保≒.16)他們舉的例子,是西晉永嘉喪亂之后,北方移民的方言取代了江南寧鎮地區的吳方言。那次移民百萬以上。益陽也屬于這種類型。
我想,那位河南來的教授,多次來益陽研究,看中的應是益陽話與洛陽話兩者中的共同因素,他在尋找兩者之間的源與流的關系。
應該說,益陽話是益陽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珍惜她,研究她,保護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