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進入文明時代后,對偶婚墓本上被取代。經過夏商兩代的發展,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得以確立。周代以后開始盛行媵妾制,即嫡妻之外另有媵有妾,歷代相沿不替。嫡妾之間有著嚴格的區別,成為宗法等級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并在此墓礎上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
中國古代傳統的婚姻觀念,謂婚姻基于天地陰陽之理,順男女自然之性,為國家社會之淵源。《白虎通?嫁娶》稱:“情性之大,莫若男女;男女之交,人情之始,莫若夫婦。”《禮記?昏義》言:“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人類在雜婚、血緣婚時期談不上什么婚姻形式,男女之間只是依照自然法則或輩份關系相互交配。《禮記集說》引長樂劉氏曰:“夏商以前,容取同姓。周公佐武王得天下,取神農、黃帝、堯、舜、禹、湯之子孫,列土封之,以為公侯,而使姬姓子孫與之為婚姻,欲先代圣王子孫共饗天下之祿也,乃立不取同姓之禮焉。”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多,私有制開始出現。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我國步人文明時代,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就婚姻制度來說,對偶婚基本上被一夫一妻制所取代。有關古代一夫一妻之觀念,始見于《易》。《易》以人事契合自然,以自然解釋人事。另外,從傳說中禹的婚姻故事中也可得到印證。
禹是鯀的兒子,二十多歲時受命治水,奔走于全國各地。一次,他經過涂山,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二人相互愛慕,并很快結了婚。作為君王的禹,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禹死后其子啟繼立。傳子制既是私有制的集中表現,又是一夫一妻制產生的前提和得以存在下去的保障。但在貴族階層中,父權家長制下一夫多妻的現象仍很嚴重。啟死后,其子太康繼位。太康一味淫樂,不理政務,被有窮氏首領后羿趕下臺。這個后羿就有兩個妻子,一個是嫦娥,一個是純狐。太康失國后,其孫后相外出投靠同姓部落斟尋與斟灌,被寒浞之子澆殺掉。相妻后緡懷孕而逃歸娘家有仍氏,生子少康。少康后來逃到有虞氏,有虞氏首領虞思將兩個女兒嫁給少康。
此外,當時的一夫一妻制,還有著對偶婚的影子。后羿淫逸無度,霸占別人的妻子。而他的妻子純狐則又同其養子寒浞通奸,并合謀殺掉后羿。在當時,丈夫可以輕易地拋棄自己的妻子,而妻子一旦被拋棄,也就當然地跟了新的丈夫,夫妻關系是非常松散的。
代夏而起的商朝,是奴隸社會的興盛時期。在商代,人們的深層意識中還存在著許多舊時代的遺物,保留了不少原始群婚的痕跡。根據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辭和鐘鼎銘文,商人下一輩對上一輩通稱為父或母,對再上一輩通稱為祖或妣。如武丁既稱自己的父親小乙為父,又稱小乙的兄弟陽甲、盤庚、小辛為父;既稱生母為母,又稱小乙的其他妻子即諸母為母。這種特殊的稱謂,就是商人多父多母、兄弟共妻、姊妹共夫的伙婚制遺風。
商湯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王位繼承人,是實行兄終弟及制度。商代30個王(太丁除外),僅有17世。直接傳子的只有12王,叔侄相傳的4王,而兄弟相傳的卻有14王,顯然這是受母系氏族社會財產繼承制度影響的結果。直到商代后期,王位才基本上變為父死子繼。
由于母權制遺風的影響,商代婦女的地位是比較高的。從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出,商王對先妣極為尊祟,常常為她們舉行特祭,而婦女也可以參與祭祀活動,甚至還可以擔任主祭。商王的妻子們往往領有封地,總攬封地上的一切行政事務,只是象諸侯一樣交納貢品給商王。她們還可以從事國家重要的政治活動和軍事活動。即便如此,商代婦女的地位還是比男子低一些。商王及王室貴族以天干為名號,對自己的祖先輪番地在其名號之日進行祭祀,叫做周祭。周祭中,先妣和先王一樣受祭,但先妣名前都要冠上所配先王之名,如“祖乙奭妣庚”、“武丁奭妣癸”等。她們的祭祀次序按她們所配先王的即位次序來安排,而這正是文明時代之初婚姻關系的一個重要特點。經過夏商時代的發展,一夫一妻的婚俗制終于確立下來。然而,私有制時代的一夫一妻制,在父權、夫權支配下,只是對女子的單方面要求。它通常并不排除男子用各種名目,實行公開和秘密的多妻制。商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但實際生活則是一夫多妻。以武丁為例,他的妻一子總數達64個之多。即使按多父多母的現象來解釋,武丁兄弟見于卜辭的有兄甲、兄丁、兄戊、兄己、兄庚5人,兄弟6人占有64個妻子,每人平均仍在10個以上。當然到商代后期,已經對妻妾作了區分。
武王克商,首封同姓為兄弟之國,以“藩屏王室”。繼之以婚姻結異姓諸侯,使化為甥舅,以資弼輔。故《典禮》日:“天子,同姓謂之伯父,異姓謂之伯舅。”鄭玄亦曰:“同姓,兄弟之國;異姓,婚姻甥舅之國。”①周代在沿襲一夫一妻制的同時,明確規定了實際上的一夫多妻制的合理性,這主要表現在媵妾制的盛行。
媵妾,即庶妻,其制于嫡妻之外,尚有媵有妾。媵,《說文解字》作“俟”,釋為“送也”。古代諸侯嫁女,以男女從嫁,稱為媵。和女方同姓的國家送女兒陪嫁,稱為正媵。也以娣侄相從。娣,指妹妹;侄,指兄弟的女兒。這些隨嫁陪嫁的女子統稱為“媵”。《儀禮?士昏禮》鄭玄注:“古者嫁女必以侄娣從,謂之媵。”《釋名?釋親》:“媵,承也,承事嫡也。”媵制在商代就已存在。《韓詩外傳》云:“伊尹,故有莘氏僮也。”《呂氏春秋?本味》謂湯娶于有侁氏,“有侁氏喜,以伊尹為媵送女。”《史記?殷本紀》曰:“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甲骨卜辭中也有“媵臣”,即是隨嫁的奴仆。自周以降,此制相沿未改。周代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姓則否,已有了比較嚴格的媵制,到春秋時尤為盛行。《春秋?莊公十九年》:“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又《成公八年》記魯將嫁女,(伯姬)于宋,衛人來媵。《九年》“伯姬歸于宋”,“晉人來媵”。甚至與魯異姓的齊國也“來媵”,打破了異姓不媵的規定。《詩經?大雅?韓奕》:“韓侯娶妻……諸娣從之。”娣與嫡妻為姊妹,但非同母所生,因禮嚴嫡庶之別,夫人之女,常為夫人,娣之女常為娣,故嫡妻有兩女,未嘗同嫁一夫。如宣姜二女,一為宋桓公夫人,一為許穆公夫人。莊姜同母姊妹三人,莊姜嫁衛莊公,其余一適邢,一適譚,可以佐證。侄娣既與夫人同事一夫,故原則上應與嫡妻同時而行,但年少者,得待年而嫁。如《春秋?隱公二年》:“冬十月,伯姬歸于紀。”《七年》春“三月,叔姬歸于紀。”《公羊傳》何休注:“叔姬者,伯姬之媵也。至是乃歸者,待年父母國也。婦人八歲備數,十五從嫡,二十承事君子。”戰國以后,社會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媵制隨之消亡。
從媵制中我們可以看到伙婚制下姊妹同時共嫁的痕跡,也可以發現周人婚姻中不分高低輩份的原始雜婚遺俗。姑侄同嫁一人,也就不論什么輩份。另外,當時還有外甥女與姨母同嫁一人及表侄女嫁于外表叔的情況。晉文公與趙衰同娶兩個隗姓子女,文公娶妹季隗,以其姊叔隗妻趙衰,后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②。魯“季公若之姊為小邾夫人,生宋元夫人,生子,以妻季平子”③。公若為季平子庶叔,小邾夫人為平子庶姑。庶姑生宋元夫人,平子與宋元夫人是表兄妹關系,這里卻將宋元夫人的女兒嫁給平子。到了漢代,各家族為了借聯姻加強自己的勢力,多行重親,婚娶時也是輩份不分。漢惠帝張皇后就是惠帝姐姐魯元公主的女兒。這是舅父輩與外甥女輩之間的婚姻關系。齊懿王死后,其子厲王次昌繼立,厲王的母親紀太后“欲其家重寵”,又讓妹妹做了厲王的王后,這是姨母輩與外甥輩之間的婚姻關系。高祖之子趙王劉恢娶呂后兄子呂產的女兒為王后,這是表叔輩與表侄女輩的婚姻關系④。婚姻不論輩份的原始雜婚習俗在后世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曾存在過。
妾制的出現比媵制略晚。妾,古為女奴之稱,《說文》解釋為“有罪女子,給事之得“接于君者,從辛女。辛者,有罪之女也”。
《釋名?釋親屬》:“妾,接也,以賤見接幸也。”《匯苑》:“妾,接也,言得接見君子而不得伉儷也。”經傳所載,多臣妾連稱。妾的來源主要有三:籍沒、采選、劫奪。罪人妻女籍沒人宮之法,自漢以后,已成定制。孝文帝母薄姬,吳孫權潘夫人,均在其例。采選之法亦始見于漢。漢法,每歲選民女人宮,以供御幸。劫奪,其例始見于魏明帝。《晉書?五行志》:魏明帝“自初即位,便淫奢極欲,多占幼女,或奪士妻。”此外,尚有因私奔而未經明媒正娶的女子,她們的地位同于奴婢,被視為賤妾。《史記?龜策列傳》言“臣妾馬牛”者很多。以臣妾與馬牛并舉,其賤可知。清江永《周禮疑義舉要》:“臣妾,奴婢也,貧民鬻身為奴……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依江氏之說,則周時似已有買妾之事。春秋戰國以降,買妾之風愈益盛行。如鄭子產對晉叔向日:“故志曰,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⑤隨著宗法制度的不斷加強,正嫡之外的次妃、副妻,媵制中的媵,也一律稱妾,或者貴妾。三國時又稱妾為庶妻或小妻。《三國志?蜀志?馬超傳》注引《典略》:“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張魯。”《吳志?孫皓傳》注引《江表傳》:“張淑奢淫無厭,取小妻三十余人。”兩晉南北朝,妾又稱別房、側室或別室。《世說新語》:“謝太傅劉夫人性妒,不令公有別房。”《北史?后妃傳》:“彭城太妃爾朱氏,榮之女,魏孝莊后也,神武納為別室。”《南齊書?褚淵傳附弟澄傳》:“初湛之尚始安公主,薨,納側室郭氏。”此外復有侍姬、妃妾諸稱,又有婢妾連稱者。后世亦稱妾為簉室、嬪嬙。
歷代后宮嬪御之數,以帝王之侈儉為衡,多者萬計,少者逾千。關于周王室妻妾的數目,前人或說一娶12女,或說120人,但王后終為一人,其余都屬貴妾。《禮記?昏義》謂:“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典禮下》稱:“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這里說的妾,當在12人或120人之外,屬于賤妾。
秦并六國,后宮姬妾各有名號,爵列八品,依爵位之等差,以定貴賤。漢初的妃妾制度,沿襲秦制。據《漢書?外戚傳》:嫡稱皇后,妾稱夫人。武帝、元帝復增婕妤、昭儀等名號,共14級,都有官職爵位。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婕妤視上卿,比列侯;侄娥視二千石,比關內侯;容華視二千石,比上大造;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右庶長、八子視千石,比中更;充依視千石,比左更;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視四百,比公乘;五官視三百石,順常視二百石;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均視百石。上述14級可以看作貴妾。此外有“家人子”、“待招掖庭”等,可以視為賤妾。漢初宮女還不算多,武帝時增至數千。東漢時后宮12等,僅采女一度就曾達到五六千人。王莽篡漢改制,一味信古,快70歲了,還重立皇后,并一下子娶了119個妃嬪,湊足120人,有和嬪、美御等名號。晉承漢魏舊制,有三夫人、九嬪、美人、才人等。晉武帝多內寵,姬妾近萬人。南朝后期因經濟窘困,后宮嬪嬙,位多不備。在北朝,魏孝文帝于左右昭儀之下復設三夫人等120人之位。隋唐繼起,仍承120人之數。《新唐書?后妃傳序》:“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為九嬪,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開元中玄宗于皇后之下立妃,惠妃、麗妃、華妃等三位,以代三夫人,為正一品。又置芳儀六人,為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為正五品。自三品至九品,即諸司諸典職員,品第而序之。”宋遼金元時的后宮人數也非常多。明代皇帝諸妃位號取賢、淑、莊、敬、惠、順、康、寧、昭等名稱,下面也有一些嬪御之屬。其中以皇貴妃為最尊,貴妃次之。但若有位號的妃子統攝六宮之務,則亦稱皇,如皇寧妃、皇淑妃等,地位近于民間的“大姨太”。清代皇帝的貴妾也稱妃,象瑜妃、瑾妃、珍妃等。但清人嚴種族之限,宮廷選秀女,只限滿人。
周代以后,天子以下各階層也實行妾制。儒家經典有古“諸侯一娶九女”、“卿大夫一妻二妾”、“功成受封,得備八妾”、“士一妻一妾”、庶人“一夫一婦”等說。《禮記?典禮下》孔穎達疏稱世婦2人,妻6人,加上夫人正好9人,而賤妾不在9人之內。所以諸侯所納并不限于9人。如齊襄公有九妃,又有六嬪。《管子?小匡》還說他陳妾數千。《詩經?齊風?敝茍》中的“齊子歸之,其從如云”;《大雅?韓奕》中的“諸娣從中,祁祁如云”,也都反映了當時諸侯廣納姬妾的情況。卿大夫一妻一妾,嫡稱孺人,備有侄娣。《儀禮?喪服》說大夫為貴臣貴妾服緦之服,這里的貴妾就是指侄娣。至漢初,規定諸侯王一妃八子(八妾)⑥。后來這個數字被突破,武帝、昭帝、宣帝時,諸侯妻妾達數百之多。東漢稍有限制,皇子封王,正嫡稱妃,娶小夫人不得超過40個,但也有例外。仲長統《昌言》曾說當時“.公侯之宮,姜女數百”。漢代士宦之家也紛紛蓄妾。象司馬相如富貴后就曾想聘茂陵女為妾。當時妾的名目很多,有的稱小妻,有的稱小婦,這指的都是受到寵愛的妾。此外,還有地位低下的旁妻、下妻以及形同后世的情婦的外婦。官宦之家的女子也有的甘為人妾。如成帝許皇后的姐姐與淳于長通奸,并為其小妻;竇融的女兒曾為大司空王邑的小妻。以皇后之姊、公侯之女不惜嫁人作妾,自非尋常百姓人家“以賤見接幸”者可比。魏晉以降,由于婦女地位一度提高,妓妾雖廣,正式的妾卻遠遠少于漢代。隋唐時期,納妾也受到一定限制。按照唐律,五品官以上有貴妾,稱為媵,以下迄于庶人,則僅有妾。妾下面還有婢。妾與妓、婢,良賤懸隔。妓、婢欲升為妾,須得幸生子或先放為良而后可。《唐律?戶婚律》以婢為妾條:“以婢為妾者,徒一年半,各還正之。若婢有子及經放為良者,聽為妾。”宋律一遵唐律,但據元鄭太和等人《家范》,在宋代,子孫有妻子者,不得更置側室。若年四十無子者,許置一人。可見當時納妾的現象并不普遍。金海陵王時百姓亦許置妾。元代禁庶民納妾。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據《元史?譚澄傳》,元廷以譚澄之請,始準四十無子者,得納妾。明代法律嚴格限制納妾,親王以下各有定數。到了清代,對納妾不加限制,甚至在京師設有賣妾牙行,士大夫入都納妾者,“皆購自牙人,其姓氏里居固無稽也⑦。”而那些權貴大臣、富豪巨商則往往置妾多人。當然,處于社會下層的庶人,因其生活艱苦,除了妻子,別無媵妾,因而有匹夫匹婦的說法。更有甚者,有的連娶妻也殊為不易,是以女或曠怨失時,男或至死無匹。
父權制下的一夫多妻,開始,妻子們的地位是平等的,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大約在商代后期,出現了嫡妾的區別。到了周代,嚴嫡庶之別,雖得多妻,不許并嫡。《周記》稱:“無尊妾而卑妻,無孽嫡子而尊小枝,無尊嬖臣而匹上卿,無尊大臣而擬其主。”嫡妻的婚姻一般比較莊重,有的還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白虎通?嫁娶》:“妻者,齊也,與夫齊體,自天子下至庶人,其義一也。”后儒有依據其丈夫的身份而加以區別的,即夫爵尊而貴,妻卑于夫,庶人無爵而賤,則夫妻齊等。單從夫妻地位來講,妻子固然以丈夫為君,但就妻妾地位看,庶妾又以嫡妻為女君。“妻者,齊也”,正是對妾而言其與丈夫的關系。在家庭內,妻妾之間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不是長次、主副關系。妾稱妻為主母,完全聽命于她,沒有宗法地位,被稱為庶母。所生子女,稱為庶孽。有時嫡妻無子,庶子成為繼承人,其生母的身份卻不能改變。如春秋時莊公夫人莊姜無子,莊公又娶陳女。陳女之娣戴媯有子,由莊姜收養,并立為太子,然戴媯仍為媵妾。按照禮制,男子終身不能有二嫡。周代諸侯一娶九女,只有一女為嫡妻,媵妾只能在嫡妻死后代行其事,不允許變更名分。嫡妾之分已經成為宗法等級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春秋時諸侯多次盟會,都議決將“無以妾為妻”列為條例之一。以法令禁重婚,今可考者,當始于《法經》。《七國考》引譚桓《新論》載李悝《法經》:“其雜律略曰,夫有一妻二妾,其刑膩,夫有二妻則誅,妻有外夫則宮,曰謠禁。”
秦漢以降,妻妾之間的名分仍比較嚴格。西漢孔鄉侯傅晏由于以妾為妻,“亂妻妾之位”,被奪爵流放⑧。三國時吳國孫權先娶謝煚女為妃,稱謝夫人,又娶其表侄女徐氏為妃,稱徐夫人。后破廬江,再娶步氏女,稱步夫人。此外尚有兩王夫人,一潘夫人,并袁術女為袁夫人。當初孫權再娶徐氏時,“欲令謝氏下之,謝不肯”。觀此,則諸妻雖同為夫人,仍有先后班次之分。后世妻子死后另娶一妻,甚至將婢妾扶正的現象并不少見,但繼室一向被稱為“填房”、“接腳夫人”,仍比不上元配。封建帝王對此尤為看重,配享先帝的往往只有一位皇后。為了維護禮制,政府還往往以法律形式禁止妻妾易位或尊妾為妻。漢律有“亂妻妾位”之禁。唐律亦嚴嫡庶之別,妻、媵、妾、婢,不得互易其位,規定:“諸以妻為妾,以婢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為妻,以婢為妾者,徒一年半。各還正之。”綜觀律文所定,可謂詳備,但以婢妾為妻者,仍比比皆是。如漢成帝就以趙飛燕為后;三國之際,以妾為妻之風愈益盛行,曹操、孫權父子均公然行之,恬不為怪。
嫡妾之分,主要是為了保證血親集團的長久統治。王國維《殷周制度論》就說:“由傳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傳子者,所以息爭也。兄弟之親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間常不免有爭位事。……然使于諸子之中可以任擇一人而立之,而此子又可任立其欲立者,則其爭益甚,反不如商之兄弟以長幼相及者猶有次第矣。故有傳子之法,而嫡庶之法亦與之俱生。”商代后期出現嫡妾之分的同時,繼承制度也逐漸明確,即嫡妻所生的嫡子才有資格繼承王位,庶子是不能繼承的。據《呂氏春秋?當務》,紂之母生3人,微子啟最大,其次是仲衍,封最小。封母生微子啟和仲衍時,尚為妾。及生紂時,“始正為妃,故啟大為庶,紂小而嫡”。周代繼承制度更趨嚴格。《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魯叔孫穆叔說:“太子死,有母弟則立之,無則立長,年鈞擇賢,義鈞則卜,古之道也。”《昭公二十六年》周王子朝引先王之命說:“王后無嫡,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從周代開始,嫡長子繼承制成為宗法制度的核心,并貫徹于整個封建社會。
嫡長子繼承制出現后,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春秋時,魯惠公嫡妻仲子生桓公,立為太子。惠公死,桓公年幼,隱公以年長代行國政。但隱公為惠公妾所生,只能奉桓公為君,待桓公稍大,隱公便打算交還君位,自己到別處養老。再如漢代,齊悼惠王劉肥為高祖“外婦”所生,在兄弟們中雖年齡最大,但因是庶出而不能立為太子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大將軍衛青者,平陽人也,其父鄭季為更,給事平陽侯家,與仆妾衛媼通,生青。……青嘗從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鉗徒,相青日:‘貴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罵,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可見嫡庶貴賤差別之大。
嫡長子繼承制度是建立在嫡妾之分基礎上的,而嫡妾之分又往往與男女情愛相矛盾。庶妾一般年輕漂亮,很得丈夫寵幸。愛屋及烏,丈夫自然也愛庶妾生的兒子,并想方設法讓其取代嫡子的地位,但這又總是遇到宗法勢力的強烈反對。周幽王黜申后,廢太子宜臼,強立褒姒所生伯服為太子,結果被申后之父申侯殺掉,宜臼繼立⑩。漢高祖劉邦愛幸戚姬,想讓她的兒子趙王如意取代惠帝的太子地位,張良等諸大臣以舊制拼力諫爭,終使劉邦作罷?。
雖然嫡妾制度日臻嚴密,但多妻現象依舊存在。如春秋時衛國大夫叔疾一宮二妻,就是典型的多妻?。多妻現象較嚴重的,要數魏晉以后的“并后”和“二嫡”。三國時吳末帝孫皓除了皇后媵氏,“內龐諸姬,佩皇后璽紱者多矣”?。十六國時的前趙皇帝劉聰繼位后,立其妻呼延氏為皇后,后死,納劉殷女為皇后,后死,又納靳準女為皇后,未幾進為上皇后,而立貴妃劉氏為左皇后,貴妃劉氏為右皇后,又立樊氏為上皇后。4后之外,佩皇后璽綬者又7人。后又以宦者王沉養女為左皇后,宣懷養女為中皇后?。北周宣帝初即位,立妃楊氏為皇后。其后自稱天元皇帝,又立妃朱氏為天元皇后,妃元氏為天右皇后,陳氏為天左皇后,尋進楊氏為天元大皇后,朱氏為天太皇后,元氏為天右大皇后,陳氏為天左大皇后,陳氏又改為天中大皇后,而以妃尉遲氏為天左大皇后?。五代以后,也有“并后”的現象。
社會各階層也有以兩個女子同時為妻的情況。唐時并嫡之風尤盛,其原因有幾個方面:或是朝臣已有妻子,而天子往往仍賜以妻,且并受封爵。《舊唐書?王毛仲傳》:“其妻已邑號國夫人,賜妻李氏又為國夫人,每入內朝謁,二夫人同承賜賚。”或是由于戰亂,夫妻離散后,丈夫不知妻子生死而另娶。待局勢穩定,又與原妻團聚,并和兩個女子共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政府的認可。西晉大臣賈充的前婦是李豐女,因李豐被誅,離婚徙邊,后遇赦得還。但這時賈充已經另娶郭氏為妻,于是“武帝特聽置左右夫人”?。再如東晉陳詵,先娶李氏,被人掠去,又娶嚴氏。后李氏遇救,回到陳家,“詵籍注領二妻”。此外還有一娶二妻,公然視二嫡為正的現象。西晉安豐太守程諒,“先已有妻,后又娶,遂立二嫡”?。北齊時,魏臣劉芳的孫女和崔肇師的女兒,因夫家犯罪,被文宣帝賜給魏收為妻,“時人比之賈充置左右夫人”?。清乾隆以后,準許一子兼承兩房之嗣,民間便出現了“開門立戶”的習俗,即一人借口兼祧,娶兩個女子,并以兩房所娶都是嫡妻,稱為“平妻”或“平處”,也稱“兩頭大”。但在法律上,仍視兼祧后娶之妻為妾。
妻妾之制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一直盛行。千百年來,舊的政治、倫理說教和陋俗給不少女性帶來精神上無窮的痛苦。隨著近代西方思潮的不斷傳入,婦女解放運動的蓬勃興起,廣大婦女帶著切身的傷痛和爭取自由的熱情,紛紛投人到尋求自身解放的潮流之中,廣大有識之士也不斷對納妾等陋俗進行抨擊。太平天國就曾明令禁止納妾、買賣奴婢,并取締娼妓,宣稱“一夫一婦,理所當然”。資產階級革命派領袖孫中山在創建同盟會時,就提出了國人應一律平等。鄒容更進一步主張:“凡為國人,男女一律平等,無上下貴賤之分。”并以此為“革命獨立之大義”?。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斷傳播,使家庭婚姻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并最終結束了妻妾之制的歷史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