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的貴州安順,分布著一些村寨,走進這里,會產生一種錯覺,仿佛走進了江南的某個古村落。這里聚居著一群特殊的漢族人—屯堡人。
他們與我們同根同源,但歷史的車輪似乎在這里停駐,而他們還生活在那個古老的時代。下面就跟隨中國旅游微信聯盟貴州安順采風團去探尋那里的江南印記吧。
明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征南大將軍傅友德率三十萬大軍入黔平定梁王叛亂,后意識到貴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遂命征南大軍就地駐扎,安家落戶。為安撫這些屯田戍邊的將士,朱元璋又發動了一次大移民。從此,大量江淮流域的江南人背井離鄉,遷入黔地,未能再回到故土。但600年來,江南人的印記已深入屯堡人的骨血,從口音到服飾、從飲食習慣到宗教信仰、從建筑風格到民風民俗都未曾改變,堪稱明代歷史的“活化石”。其中,由云山坉、本寨、雷家屯等八個村寨組成的云峰八寨更是被世界吉尼斯認定為“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群”。
首站便來到天龍屯堡古鎮,天龍古鎮原為順元古驛道上的一個小驛站,因其地處西南咽喉要塞,大量來自江浙地區的漢人遷入開發?,F今居民多為“張、陳、沈、鄭”四姓入黔始祖的后裔。閑步于古鎮小道的石板路上,迎面走來幾個老嬢嬢,她們仍舊身著古老的斜襟大袖長衫,腰系絳絲,腳蹬高幫單鉤鳳頭繡花鞋,發梳圓髻,包圍一圈頭帕,據說這便是明代初期江南婦女的裝束。而年輕未婚的小嬢嬢們則無需包頭帕,只梳一條大辮子垂于肩上。
這里的建筑就地取材,厚石為磚,薄石為瓦。墻面的磚石越是均勻,證明當年此戶人家越是富裕。走進院落,便會發現,堅硬石墻包裹下的卻是江南風格的四合院、三合院,雕梁、石柱、門檻等無一不透露著徽派建筑的影子。不同的是,屯堡的建筑具有鮮明的軍事特點,尤以云峰八寨中的本寨和鮑屯保留得最為完好。本寨內有七座碉樓,均設有瞭望孔,民居的院墻還設有十字形、丁字形和梅花形的槍眼。鮑屯更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完整的用石頭建筑的諸葛八陣圖古村,寨內巷道錯綜復雜,易守難攻,如果不跟隨引領人員,怕是要迷失在村寨中。
走至茶亭前,嬢嬢們正熬煮著大碗驛茶給過往的客人們,據說這種驛茶由老姜、金銀花、蕎麥籽等燒制而成,有祛濕除瘴的功效。一碗熱茶入喉,頓覺神清氣爽。
演武堂里,當地村民正上演著地戲,地戲又稱“跳神”,村民們腰圍戰裙,額戴代表不同人物的面具,在陣陣沉悶的鼓聲中,邊唱邊舞。
此行恰逢屯堡鄉村美食節,讓游客們體驗古時征戰時期的軍帳宴。屯堡美食還保留著江淮地區的風格,同時也兼具戰時便于攜帶儲藏的特點。小孃孃們端上一道道屯堡美食:臘肉、蛋松、雞辣子、甜飯……伴隨著陣陣山歌和歡快舞蹈,仿佛回到古時迎接征戰凱旋的將士。
600年前,來自富庶江南的屯堡人,不僅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也將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商業文化帶到此地。云峰八寨中的云山坉堪稱“商屯”典范?!暗律彼庝佷伵_上的“須彌座式”石雕依舊清晰可見,記錄著當年藥鋪繁華時的景象。
下一次,來到貴州安順,除了游覽著名的黃果樹瀑布、紫云格凸河等著名旅游景點,不要忘了到屯堡讀一讀這部充滿600年滄桑的活的史書,這里有一處處珍貴的明風遺存和一群不忘靈魂之根的屯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