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對于接下來一段時間中國農業補貼改革的舉措,多位專家透露,將以調整對生產和貿易產生扭曲作用的政府補貼(黃箱政策的一種),逐步擴大綠箱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為主。近期推出的農業補貼改革試點就是一項重要實踐,具體而言,就是將中國目前農業補貼主體的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三項補貼政策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而在涉農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方面,重點是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但將對小、散、亂且效果不明顯的涉農轉移支付資金進行整理,對于目標接近、投入方向類同的涉農專項資金予以整合,而對地方具有管理信息優勢的支出,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切塊下達。
農業補貼改革試點將已經實施11年的三項主要農業補貼政策合并為一項,對此,有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在許多地方,一些農民即便不種糧,也能得到補貼。而真正從事糧食生產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卻很難得到除自己承包耕地之外的補貼支持。而三項補貼政策合一之后,20%的農資綜合補貼存量資金用于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另外80%加上農民直接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用于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象為所有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可以真正做到誰種糧誰受益。
在涉農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改革方面,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汪德華表示:清理整合規范涉農轉移支付,是和我國整體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密切相連的。我國專項轉移支付過多、過濫長期為各界所詬病。汪德華稱,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是我國財稅改革的一個重點。事實上,專項轉移支付的很多問題集中出現在農業財政補貼上,而農業資金投入主要問題則是多頭投入。對基層來說,做一件事,其資金往往來自多個部委。小、散、亂、碎片化現象嚴重。
農業信息化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農業效率提升的關鍵。隨著土地流轉加快、種植大戶的崛起,農資綜合服務平臺和農業信息化前景明朗,現代農業變革正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