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臟支架濫用嚴重 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
3月10日,國際上最權威的臨床醫學雜志——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登一項最新研究,美國有近半數不該放心臟支架的人被放了支架。這是全球關于過度醫療的一項最新數據。
對此,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會長胡大一教授說,“我國濫用心臟支架問題并不比美國樂觀。國外,很少有病人需要3個以上支架,可國內,不少病人被放了5—10個支架,這是明顯的過度醫療。”
2009年,我國共實施心臟介入治療23萬例,如果按人均兩個支架計算,僅耗材費就至少50億元。其中,無效和無益的支架有多少?
醫學新技術的濫用,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普遍現象。病人不僅承擔了不必要的痛苦和風險,而且支付了昂貴的醫療費用。
支架配套藥物有副作用
“心臟支架雖是一次性的,但放進不該放的支架,卻是終身性的,它給患者帶來的精神壓力、藥物副作用、進行其他手術時的不便,不會隨時間而消失。”胡大一說。
我國目前用的心臟支架幾乎都是藥物支架,與裸支架相比,不僅價格更高,安放后更要吃一年的氯吡格雷,終身服用阿司匹林對抗血栓,這兩種藥物會刺激胃腸道,還會帶來出血風險。還有一部分患者放入支架后,會覺得心臟局部不舒服,一年后才能適應。
胡大一就遇到過一些“回爐”患者,他們有些并不符合介入治療的適應癥,卻被置入一個甚至多個支架,由于術后未按時服藥,出現血栓,導致更嚴重的心肌梗死。
為什么出現心臟支架的濫用?一些醫院把它當作了經濟增長點、搖錢樹,醫生也非常重視支架帶來的利益。一枚小小的支架,直徑2—4毫米,重量不足萬分之一克,國產的就需1—2萬元,進口的價格更要翻倍,其背后的利益可見一斑。
另一個原因,是醫生過度迷戀技術。胡大一說:“醫學離人文和服務對象漸行漸遠,醫生很快就進入一個具體的操作領域,忽視了對患者病情的全面分析。表面上傷害的是患者,實際上最大的受害者卻是醫生,最終將失去患者、社會對他們的信任。”
放支架并非一勞永逸
新加坡醫保部門規定,需要放支架的病人,每人最多只能報銷3個,如果超過,一來醫保部門不給報銷,二來醫生還要向專門委員會陳述理由。胡大一認為,我國也需要制訂類似的標準,對安放支架進行規范。
“支架過度安放,不只是醫生的原因,也有來自患者一方的原因。”衛生部心血管藥物臨床研究實驗室學術帶頭人、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頊志敏教授說,很多患者認為吃藥、打針太麻煩,放支架可以一勞永逸,并且能去根,常常自己要求放支架,如果醫生不同意,還會跟醫生吵架。很多人術后繼續抽煙、不按時吃藥,導致病情很快復發,或者出現新的病變。
“與支架過度使用并存的一個現象是,該放支架的患者并沒有得到及時救治。”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首都醫科大學周玉杰教授說。比如急性心梗患者,是最應該急診做支架手術的,但很多患者及家屬沒有這個意識,醫院也沒有切實保證心梗搶救的綠色通道常年開放,導致病情被耽誤,錯過了手術時機。
搭橋和放支架應并舉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工程院院士俞夢孫指出,其實,很多冠心病患者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行為嗜好來緩解病情,效果非常顯著,如無意外,根本不需要在心臟內安放支架。
胡大一也舉例:他的老師是一位著名的心臟科醫生,70歲時出現心絞痛,他沒去做冠造、放支架,而是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堅持口服他汀和冠心病藥物,現在已經87歲高齡,仍可以輕松上二樓。
即使需要做手術,心臟搭橋手術已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史,技術非常成熟,但卻因為創傷大、復雜、成功率低等原因而不被一些醫生所選擇。“有些醫生告訴患者,冠心病可以搭橋,也可以介入,搭橋要開胸,介入不開胸,我認為這種引導是非常荒謬的。”胡大一說,國際上,支架和搭橋手術的比例是7:1到8:1,但在中國,這個比例高達12:1。
衛生部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介入)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負責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霍勇也指出,在放心臟支架上,甚至出現醫院之間“單純攀比手術數量”的現象,“一個醫院能不能通過三甲醫院評審,做了多少例介入手術是一個標志性指標,像GDP一樣。”
同是心臟病,為何不同命?除了個體差異外,能否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案是重要影響因素。應該承認,心臟介入技術的誕生,是醫學的一大進步,它替代了部分心臟搭橋手術,減少了患者的創傷和痛苦。然而,任何醫學技術都是有界限的。一旦超越界限,就會走向反面。專家指出,給無適應癥的患者放支架,將大大增加血栓或者出血的風險,導致更嚴重的心肌梗死。宗禾
鏈 接
放完支架,仍可能發生狹窄
少數心臟病患者有一個誤區,認為只要做了心臟支架手術,心臟就相當于上了雙保險。有的人甚至堅持在手術中使用進口支架,認為這樣才有質量保障。其實,心臟手術支架進口與否并不重要。
專家說,不論支架質量經過多少次改進,它始終不能解決最終的問題,因為做心臟支架術不是病因治療,雖然解決了心血管的疏通,但不能保證其它網絡血管的暢通無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心臟支架手術后的療養,以及對整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二級預防,才是心臟病患者真正開始面對的挑戰。
最近一項臨床實踐顯示,支架置入后,即使在充分抗血小板的基礎上,其血栓形成發生率仍偏高。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放置支架對血管內皮有輕微的損傷,損傷的內皮會沿著支架慢慢自我修復,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損傷的地方血小板就會堆集起來,再次形成血栓。眾所周知,血栓造成的后果常常十分嚴重,會重新造成再次堵塞甚至引起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