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i 漂亮地完成了以往的人工錄入庭審發言的工作。
據介紹,小Ai屬于“應運而生”。
2014年8月以來,浙江高院在全國率先以錄音錄像代替書記員庭審筆錄,明顯提升了庭審質量和效率。為進一步從庭審中解放書記員、方便二審法官了解一審庭審情況,浙江高院于今年5月開發啟用了人工智能程序小Ai。使用人只要點擊電腦桌面上的客戶端,小Ai會根據預先設置,自動注明發言人角色,準確區分庭審發言對象及發言內容。
法官林陽說:“之前庭審筆錄經過書記員的理解、歸納,或多或少會存在偏差,而現在能夠原原本本記錄發言人的意思。法官能更好地把握當事人的情緒及意向,有利于之后的調解工作或者判決書的撰寫。”
由此可見,小Ai實現了庭審語言的客觀記載,換句話說,已經超越并解放或解雇了書記員。
南京鼓樓區法院的一位兄長曾預言,不遠的將來會有機器人辦案。小Ai的出現,其實已經實現了他的預言。由此,司法審判工作的智能化已經客觀存在,盡管還只是解放了書記員,但科技的發展到了令人無法預料的程度,或許哪一天又一個程序合議庭“大Ai審判”出現,在聽取雙方當事人的辯論之后,甚至也完全可以實現網絡在線視頻庭審,經過大數據分析,直接給出判決也并非危言聳聽!
對于審判智能化的發展,對于律師又有何啟示呢?筆者認為,審判的智能化出現,從某種程度上也會對傳統的律師辦案模式形成沖擊。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IBM公司研發的世界第一個人工智能律師Ross已經誕生。該“律師”已經服務于某律師事務所。有網站對該“律師”如此介紹:
“你可以像普通同事一樣問他問題,他可以查詢所有的法律條文,并通過引用相關的立法文獻、判例法或其他文獻來讓你很快地了解最新情況。而且,Ross可以不斷地發展,他可以記錄法律系統的變化,如果對于某一案例法院有新的判決,Ross都可以提醒同事。
IBM將會繼續讓Ross學習其他領域的法律條文,希望在未來人工智能可以應用于世界各地的各個法律系統。”
法院有了小Ai、作為公訴機關的檢察院也已經有了“遠程庭審控制系統”、英國智能律師Ross也已出現,科技正在進軍司法領域勢不可擋。
這種挑戰還不止于人腦與電腦進行比賽如此簡單。
對于律師來說,盡管Ross律師還不可能短時間內取代律師或完全取代律師,但未來的“科技法律人”一定會對律師提出更多的挑戰。
科技法律人的功能應該有:
律師提供的訴狀、材料、證據等是否符合形式要求,系統會自動提示,促使律師提供的文書規范化、標準化;
對于律師或當事人、證人的言詞進行甄別后,大數據后臺瞬間完成搜索對比,如果發現有“虛假陳述”,智能審判長會予以訓誡,以科技促進“誠實信用原則”;
……
法律服務業正在和其他服務行業一起,面臨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或直接挑戰。美國法律服務網站Legalzoom憑借提供法律文件創建服務,一年可以收入上億美元;而法律咨詢服務的電商化也正在我們身邊發生。
英國作家、演說家、大英帝國勛章獲得者理查德·薩斯坎德對法律服務領域提出預言:“若無法適應,那么很多傳統的法律服務機構必將被淘汰出局。”
第一階段,法律服務市場是封閉的,由律師壟斷;
第二階段,法律服務市場的限制將被打破,律師的工作機會開始被其他機構分流;
第三階段是完全開放的法律服務市場。新興法律服務提供者將會非常活躍,與律師爭奪市場占有率;
從第四階段開始,律師行業將充分吸收新興技術和組織模式,并且在其他法律服務者無法替代的領域,重新獲得核心競爭力;
第五階段,將形成由律師主導的多元化法律服務市場,這是傳統法律服務市場進化的終結,卻是法律人自身進化的開始。
盡管薩斯坎德認為前述律師工作方式的變化,會發生在“未來20年間”。然而,假如我們看當前新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程度,或許這種變化正在全面出現。
當然,如小Ai一樣的智能程序是人為的,科技法律人也并非完美。比如,病毒的入侵、人為對程序的更改等等,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科技的進步與挑戰,必然地會推動律師“進化”。
科技的進步無法阻擋,科技法律人盡管還有著種種優勢,但筆者認為,科技法律人只能是司法的輔助者,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工作。諸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表情的感知與捕捉,程序永遠無法真實體驗或準確判斷。也就是說,作為人類獨有的思維、感情、生活感受等等領域內的工作,科技法律人無法完成準確地判斷,在司法領域對以上的歸納和總結必須由人工智能完成。
但是,科技應用于司法,無疑會對律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這,就是一種全新的革命:摒棄傳統思維,律師執業更加規范化、標準化是人工智能與科技智能比拼的必然。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