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男 74歲 門診號:85084
初診:99年4月9日。
主訴:右小腿間歇跛行3月。
患者今年1月15日行走1里路后出現小腿疼痛,外院考慮為下肢動脈閉塞,予“速避凝”治療緩解,一周后又復發,予尿激酶治療無效。患者有高血壓史,有頸椎病史。
體檢:兩足無紫紺抬高蒼白試驗(-),雙側足背動脈搏動(++),脛后動脈搏動(+),兩足皮溫正常。腹主動脈及股動脈未聞及血管雜音,苔薄舌暗,脈弦。
證屬:肝腎不足,脊痹生風。
診斷:(中醫)脊痹
(西醫)雙下肢神經痛--腰膝關節增生?雙下肢血管征象不明顯
治擬:補肝腎祛風法
方藥:1.建議:兩膝及腰骶關節攝片。
2.杜仲15g 桑寄生12g 川續斷12g 威靈仙15g 淮牛膝12g 白芍15g 烏梢蛇30g 骨碎補12g 制大黃10g 制首烏12g 五加皮12g 炙甘草10g
復診:99年4月23日
右小腿脹痛有所緩解。MRI示:腰椎退變,骨質增生,髓核變性,腰3-骶1椎間盤突出。
治擬:補腎搜風法
方藥:杜仲12g 熟地12g 骨碎補15g 淮牛膝12g 桑寄生12g 川續斷 12g 炙全蟲6g 烏梢蛇15g 仙靈脾12g 熟附子5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雞血藤15g
按:老年患者臨床往往動脈硬化與腰膝病變混雜在一起,以上兩者雖然均可出現下肢間歇跛行,但是臨床表現不同。“跛行”最常見于膝關節疾病,腰椎疾病,血管性疾病。但是奚氏在臨床上反復強調,“間歇跛行”是血管性疾病特有的征象,是由于小腿肌肉缺血(供血不足)引起的代謝產物(乳酸)積聚所致,疼痛呈重、困、脹感,休息后上述征象可恢復緩解,它反應了肌體缺血程度。若膝關節疾病出現“跛行”,表現在下肢開步困難,行走后癥狀緩解,且往往伴有下肢麻木,疼痛呈條狀窗竄痛。腰椎管疾病也可出現“跛行”,但改變行走體位可稍減,必要時可通過椎管造影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