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AI)是以中軸關節慢性炎癥為主,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其特點為幾乎全部累及骶椎關節,常發生椎間盤纖維及其附近韌帶鈣化和骨性強直,實驗室檢查與血清HLA-B27密切相關,初期嚴重如側發生脊柱強直,關節畸形以后,病情一般來講不可逆轉。故早期診斷,合診治療,遏制病情進展,降低致殘率極為重要。
祖國醫學古代文獻雖無“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名,卻有關于該病特征的描述如《內經》:“尻以代踵,脊以代首”,以及散見于眾多醫學文獻中的如“背脊強直”等。1997年中國國家標準《中醫后證治法術語》將其歸屬于:“旮痹”,乃為以腰脊疼痛,兩胯活動受限,嚴重者脊柱彎曲變形,甚至強直僵硬,或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沉重感,陰雨天及勞累為甚的肢體痹類疾病。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與觀察,陳湘君教授認為,本病由于先天腎陽氣虛,督脈失于溫養,蓋腎主骨,腎陽為陽氣之根本,督脈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能“總督諸陽”。腎督虧虛,易致寒邪凝滯,氣血瘀阻而出現腰脊或全身多處關節冷痛僵硬,兩胯活動受限,日久二凝痰成瘀,痰瘀互結,致脊柱身痛,僵硬強直變形。治療以益腎溫督,化痰活血通絡為本病的基本治則。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一組疾病。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癥,反復發作的急性單關節炎,尿酸鈉是形成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若未經適當治療,最終通常發展為痛風性脊病。本病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痛風臨床以痛風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常伴有高脂血癥,高血壓病,糖尿病,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等;繼發性者可由腎臟病、血液病及藥物等多種原因引起,痛風為其并發癥。祖國醫學根據其反復發作的趾、跖趾關節、足背、足跟、踝、指等小關節紅腫劇痛,關節畸形,(甚則形成“痛風石”)將其歸為肢體痹病類疾病。經過多年的觀察陳湘君教授認為,痛風雖屬痹證范疇,但又與一般的痹證不同。一般痹證往往是在正虛衛外不固的基礎上感受風寒濕熱病邪,以致經絡關節痹阻不通以痛,故治療上,以祛風散寒、清熱活血通絡為法。痛風的發病,似與外感關系不大,而飲食不節為其重要的誘因,很多病人往往貪圖一時口快,恣飲酒漿或恣食肥甘,以致迅即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的病癥,且每次發病均與飲食不節密切相關。脾為后天之本,司運化之職,脾胃健運則水谷俱化為精微氣血,輸布濡養臟腑器官。若脾胃素虛或嗜食醇膏肥甘損傷脾胃,則運化失健,濕濁之邪自內而生,留而不去蓄久化熱,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