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不通者曰關,嘔吐不止者曰格,小便不通與嘔吐不止者曰關格。《傷寒六書》云:“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關格屬于危重病證,多于水腫、癃閉、淋證等疾病的晚期,是由多種疾病發展到脾腎陽虛,陽不化濕,水濕內生,濁邪壅滯三焦階段所產生的結果。因此說,脾陽虧損,腎陽衰微是其本;濁邪壅滯,三焦不通是其標。
在關格整個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脾腎陽虛有著密切的關系。《證治準繩》曾提出的“治主當緩”的原則,這里所謂的“主”指病之本,即脾腎陽虛,在病的早期或緩解期多有表現,故可用附桂八味丸加減溫補脾腎,緩之補之,使脾腎之陽虛逐漸恢復。本方組成即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原方為桂枝),但后世多用肉桂,何時用桂枝,又當依其具體病情而定。在臨床上治療本病使用桂枝,取其通陽化氣行水之功。方中六味地黃丸壯水之主,加附、桂補水中之火,以鼓舞腎氣,俾水火相濟,陰陽協調。用少量溫腎藥于滋腎藥中,取少火生氣之意。此外,為加強補腎之功,或加仙茅、仙靈脾溫柔之恤,或加鹿角、紫河車血肉有情之品。再因氣陽同源,氣陽互根,脾腎陽虛者多兼脾腎氣虛,在組方用藥時人參、白術也常習用。人參大補元氣,對疾病的穩定,阻止疾病進一步發展有作用,對正氣不支者尤為適宜,原則是偏陽虛用生曬參,偏陰虛用皮尾參。吐逆癥狀緩解后方可重用白術。
關格屬于本虛標實之癥,虛實錯雜。此“實”即濁邪,濁是陰邪,最易傷陽。濁不去,陽不復。但何以祛之?瀉濁是一法也。此時應標本同治,補中寓瀉,在附桂八味基礎上加生大黃、六月雪、黑大豆等品。大黃乃降濁要藥,其性寒苦泄,有蠲疾祛痰,泄熱通腑之功。在此用之,是促使邪濁從大便而去。但用藥后大便次數以每日2、3次為度。六月雪性味辛苦涼,有祛風消腫,清熱解毒化瘀之功,常用治白喉、乳蛾、咽喉紅腫、吐血、血淋、外傷腫痛等癥。用此藥降低尿素氮及肌酐,首當其沖。 大豆性味甘辛,歸經入脾腎經,有活血利水,祛風解毒之功。
脾陽虧損,不運精微,腎陽虧耗,不分清濁。故使濁邪內阻,盛則壅滯三焦,而致惡心嘔吐頻作,湯藥難進,飲食也不納。為使機體恢復正常升降功能,解決嘔吐,實為關鍵。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和胃降逆,升清降濁。小半夏加茯苓湯為《金匱》方,方中半夏生姜善降逆和胃,茯苓有利水之功,更能蠲飲。此外半夏尚有化濁之妙用,如濁邪尚輕者常制后用,濕濁重傷元氣者則生用。用生半夏,常先煎2小時,用量達30g也未見副作用。如嘔吐仍不止者,多配以旋覆代赭石湯,加降逆化濁之功,或加伏龍肝煎湯代水以鎮之,療效也滿意。
濕濁之邪,最易化熱,而且久病體虛,外邪入侵,也易入里化熱,證見神情萎靡,嘔惡厭食,口氣穢臭,苔黃膩而干。如不及時清化,病情可日趨加重。常用黃連溫膽湯加味,化濕清熱,和胃泄濁。其中黃連既能化濕清熱,又能止嘔,實有一舉兩得之功。溫膽湯清膽和胃除痰,兼以止嘔。只要掌握時機用之,常能應手而效。
《金匱》有“水病及血”之明訓 前賢也有“血水同源”之論。關格一癥,常由水氣病久治不愈而成。臨床上可見到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能咽,肌膚甲錯等種種瘀血表現。通過血液流變學測定及甲皺微循環檢查,證實了這一論點。可在處方用藥時常加澤蘭葉、益母草之屬化血利水,或加紅花活血化瘀,水蛭粉吞服破血瘀。此外,丹參靜脈點滴也為常用之法。臨床觀察及化驗檢查,對改善腎功能有較為滿意的效果。
通腑泄濁之法,這本是治療關格的傳統方法。用生大黃、六月雪各30g 煎成100~15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保留時間以1小時為妥,5天為1療程,可重復使用。為使藥物在體內維持更長時間,起到相當于結腸透析的作用,近年又采用了中藥煎劑點滴灌腸法,用法同上。運用中藥煎劑灌腸導瀉之后,血尿素氮及肌酐下降,可能是腸道內尿素氮等毒性產物排泄增加,促使濁邪從大便而去,而起到上補下泄,邪去正安的作用。
王××,男,27歲,住院號132703,1982年7月21日入院。
住院檢查確診為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頭暈頭痛,畏寒,五心煩熱,口干不欲飲,乏力,精神萎頓,便溏日1、2次,小便混濁,脈沉細,舌尖紅質紫。尿常規:蛋白+++,紅細胞3~5,白細胞少許。血常規,紅細胞數245萬,血色素7.0g。血壓160/70mm汞柱。腎功能:尿素氮71mg%,肌酐6.47mg%。辨證為脾腎俱虛,陰虛陽亢,久病血瘀,予補腎養陰,滋水涵木,健脾益氣,處方以附桂八味丸加減。因濁邪較盛,又用生大黃15g 六月雪30g煎成100ml,保留灌腸,每晚1次。用丹參靜脈點滴活血化瘀,10天為1療程。后因濁邪上擾,胃失和降,惡心嘔吐頻作,湯水難進。處方改以和胃降逆為主,予小半夏加茯苓湯合旋覆代赭石湯。重用姜半夏至30g 嘔惡不除。再用生半夏30g 先煎2小時,與生姜配合運用,再加伏龍肝煎湯代水鎮吐。嘔惡癥狀減輕后,逐步加用健脾之白術。飲食以低鹽低蛋白為主,忌食肥肉及豆制品。多食水果。為加強泄濁之功,灌腸方中劑量逐步加至30g~45g 并配西藥支持療法。經治月余,腎功能好轉,尿素氮降至49.8mg%,肌酐降至5.12mg%,二氧化碳結合力正常。諸癥均緩解,治療有效。用標本同治法,給予小半夏加茯苓湯合濟生腎氣丸,仍重用白術扶正,少加熟大黃緩瀉泄濁,出院隨訪。
本案病情較重,血液生化檢查指標也較高,治療分三個階段,先以扶陽補腎,繼以和胃降逆,后以降逆佐以補腎,助以氣化。并配合灌腸法和靜滴丹參,飲食也加以調整。諸法合用,藥隨證轉,故療效較為滿意。本例用藥的特點是重用生半夏,既能降逆,又能化濁。另外是灌腸方中大黃量較大,患者正氣雖虛,但濁邪也重,故倚重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