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為老齡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意味著,老年人將成為當代社會一個重要群體。在不少人眼中,老齡化就是沉重的負擔,甚至一些老年人也認為自己正在成為社會的包袱,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一個與之相關的健康話題就擺在了人們面前,這就是老年心理教育。
老年心理教育是針對老年人的生活環境、社會地位、身體狀況發生的變化,對老年人群進行生活指導、健康宣傳和心理疏導,使他們能消除身心健康的障礙。
老年心理障礙有多種表現,首先是孤獨感,特別是離退休人員,常常會有茫然、失落和無用感?,F在的老人大多經歷生活的磨難,對住房、物價等問題都看得比較重,這些都會使他們產生不安全感,老伴或親友的去世會為他們本已孤寂的心靈再添陰影,這些悲觀的情緒又導致機體免疫力的下降,肉體上病痛加速老化,形成惡性循環,許多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憂郁癥。
心理失衡造成的精神障礙多表現在那些曾有過較高社會地位或榮譽的人身上,地位的落差使人生出現轉折,而又沒有良好的心理準備和承受能力,嚴重者會精神錯亂。曾有一位老人,離休前身居要職,當組織上決定他退居二線而他的一個要求又未被批準時,他便四處告狀,總懷疑背后有人搗鬼,后來發展到對什么人都不相信。
難以適應環境改變是老人們常會遇到的問題。有一位年近花甲的女服裝設計師,在結束了一場20多年不幸的婚姻后,終于與一位老干部相愛結合。但搬到新家不到一年,這位一向樂觀開朗的設計師開始變得異常煩躁,她承認再婚給她帶來了從未體驗過的幸福,但潔癖使她看哪哪臟,吃不下睡不好,整天如丟魂一般,開始后悔再婚,最后尋死覓活,終于離了婚。離婚后她又開始后悔,如同少年少女思念戀人一般想念那位老干部,幸虧經心理治療才得以痊愈。
無論社會和家庭,都有義務和責任讓老年人安享晚年。如果能在退休前請專家學者對他們進行一些心理衛生教育,則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家庭成員也要為老人創造一個和諧愉快的生活氛圍,多與老人交談,不要過于干涉老人的某些特殊偏好。最重要的還是老年人自身要有心理準備,比如養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可以調節身心,發揮余熱,可以充實生活內容;讀書可以修身養性等等,對近期遠期生活做一些安排,并多與年輕人交流,思想意識中仍把自己當作社會的一分子,這樣就會漸漸去除無助感、無用感,使自己全身心地融入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