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革命時期:
(1)湘鄂贛三省都成立了省農民協會,其中湖南農民運動發展最為迅猛。(2)農民在農會領導下,紛紛起來打倒土豪劣紳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階級的政權和武裝,建立農民的政權和武裝,做到“一切權力歸農會”。(3)為支援北伐奠定群眾基礎。
2、 土地革命(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1)含義: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現農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蔣介石發動圍剿,中共在根據地開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礙生產力發展;②是農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國民主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③只有進行土地革命,才能調動農民革命和生產積極性,鞏固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取得戰勝敵人的最基本條件。
(4)區域:革命根據地
(5)政策(主要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
(6)土地革命路線:①內容: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制定的依據:國內主要矛盾(階級矛盾即中國人民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矛盾)。
(7)作用(意義):使廣大貧雇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保衛勝利果實,農民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調動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貧農、雇農、中農、富農、中小工商業者)。
3、“雙減雙交”政策(抗日戰爭時期)
(1)背景:①國民黨政策由對外轉向對內,由抗日轉向反共;1939年初,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對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 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內容: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3)實質:承認地主對土地財產的所有權,同時保證農民的承佃權,即限制封建剝削。
(4)制定的依據:①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即由中國人民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階級矛盾變為中日民族矛盾;②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
(5)作用(意義):①有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②有利于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6)與1931年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對地主土地所有權的處理方法。
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實際時間是1947-1948年)
(1)背景:解放戰爭勝利發展,1947年中共召開全國土地會議。
(2)原因:①社會主要矛盾決定。解放戰爭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②革命形勢的要求。即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滿足解放區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調動廣大農民的革命積極性,支援解放戰爭。
(3)區域:解放區
(4)政策內容: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從根本上消滅封建勢力。
(6)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7)作用(意義):①解放區無地少地農民分得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②農民的支持,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5、土地改革(建國初期,實際時間是1950-1952年)
(1)背景原因: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廣大新解放區還沒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
(2)政策內容: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與以往不同的是保護富農經濟。
(3)特點:實行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4)實質:廢除舊的封建生產關系,解放并發展農村生產力。
(5)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6)作用:①使得全國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徹底廢除了數千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③使廣大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④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7)建國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么特點?
①范圍不同:以往是在根據地或解放區;這次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②目的不同:以往是激發農民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贏得革命的勝利;這次是在革命勝利后為解放農村生產力,恢復經濟和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③對富農政策不同:以往是限制和打擊富農經濟;這次采取了保護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④結果及影響不同:以前是局部廢除農村中的封建生產關系或限制封建剝削;建國后的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使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6、農業合作化(三大改造時期,1953-1956年)
(1)背景:國民經濟恢復,國家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總任務。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束縛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難以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
(3)方針: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
(4)原則:自愿互利的原則。
(5)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進。
(6)步驟: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以后,步伐加快,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
(7)作用:基本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基本實現了向生產資料公有制轉變,土地由農民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
(8)1949—1956年,我國農村經濟形勢(或生產關系)的變化趨勢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
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設時期,實際時間1958-1978年)
(1)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2)特點:一大二公(一“大”指規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3)影響:沒有考慮我國當時生產力發展的客觀水平,違背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影響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8、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放時期,1978年以來)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1)背景:①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②過去的人民公社體制,脫離了我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國情,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一億多農民未解決溫飽問題。
(2)政策:初期——放寬政策,休養生息,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后期——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廢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舊體制。
(3)含義: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農業生產的東西,“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4)實質: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前提下的經濟體制改革。
(5)最大的特點:適應了當時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符合我國國情。
(6)地位: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7)點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主要生產資料仍歸集體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集體和家庭有分有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
(8)作用:①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②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即朝“三化”發展)。
(9)建國后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經歷了四個步驟: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9、中共四大土地政策的演變的史實及認識
(一)史實:
中國共產黨依據革命和建設不同時期社會矛盾的變化,制定了符合當時革命和建設實際的土地政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產生了重大作用。
1.反封建的土地政策:
(1)1931年春,毛澤東總結土地革命的經驗,制定了一條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國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我國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了。
2.抗日的土地政策: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建立公有制的土地政策:1953年,為適應工業化要求,黨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走合作化道路,將農村包括土地在內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4.改革開放的土地政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普遍實行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000年,中共中央決定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延長30年。
(二)認識:
1.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體現了立足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
2、中共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維護農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調整政策,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局。要徹底改變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的現狀,必須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
4.農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局部與整體的辯證關系。
5.搞好農業發展和農村工作,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它體現了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的原則。
6.國家決定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再延長30年,是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具體表現。
7.中央召開有關會議,研究部署農業和農村問題,體現了政府行使組織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國家職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