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經常對身體進行按摩能夠讓身體變得更加的健康,同時不像藥物調理身體一樣會產生副作用,按摩不同的穴位對身體都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其中太沖穴就是我們身體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穴位,很多時候我們在按摩的時候都會按到太沖血對身體進行調理,下面一起了解一下按摩太沖穴的好處是怎樣的
[出處]《靈樞·本輸》:“陰中之少陰肝也,其源出于太沖,太沖二。”
[別名]大沖。
[穴名解]太,大也;沖,指沖盛。穴為肝經之原,當沖脈之支別處。肝藏血,沖為血海,肝與沖脈,氣脈相應合而盛大,故名太沖。
[位置]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圖8-10-1)
[取法]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跖骨之間,跖骨底結合部后方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腱外緣處取穴。
[簡易取法]
1.在足背第1跖趾關節后,第1、2跖骨之間。
2.由第1、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約縫紋頭上2橫指)處,即是本穴。(圖8-10-3)
[主治]頭痛,目眩,小兒驚風,癲狂,失眠,下肢痿痹,癃閉,遺尿,淋病,小便不利,月經不調,漏下,陰縮,產后出汗不止,經閉,腹中雷鳴,腹脹,咳逆不食,溏泄,大便難,目赤腫痛,咽痛,咽干,喉痹,心痛,面色蒼白,胸肋滿痛,乳癰,脅痛,腰痛引小腹環臍痛,膝股內側痛,寒濕腳氣痛,行步艱難,腳軟無力,黃疸,虛勞浮腫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10—15分鐘。
[配穴舉例]配合谷,主治頭痛,眩暈,小兒驚風,高血壓;配足三里、中封,主治行步艱;配氣海、急脈,主治疝氣。
[附注]“輸”穴,“原”穴。
[現代研究]針刺太沖有較好的降壓作用。太沖對嗜酸性粒細胞的調節作用很敏感。有報道針刺太沖、內關、素髂等穴,對呼吸功能衰竭者有較好療效。對青少年近視眼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現代常用于治療高血壓,頭痛頭暈,疝氣,失眠,肝炎,乳腺炎,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收縮不全,血小板減少癥,頸淋巴結核,腸炎,尿路感染,四肢關節痛,肋間神經痛,腰痛,下肢痙攣,各種昏迷等。為針麻常用穴之一。
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第1、2跖骨結合部之間凹陷中)
1、消化系統疾病:腹痛腹脹,咳逆納差,大便困難或溏瀉。
2、心血管系統疾病:心絞痛,胸肋脹痛。
3、神經系統疾病:高血壓,頭痛頭暈,失眠多夢。
4、五官科疾病:目赤腫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鳴,耳聾。
5、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收縮不全,遺尿,癃閉,淋病,陰縮,泌尿系感染。
6、外科疾病:疝氣,乳癰,腸炎,頸淋巴結核。
7、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減少癥,四肢關節疼痛,肋間神經痛,下肢痙攣,各種昏迷。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腦血管病、高血壓、青光眼、面神經麻痹、癲癇、肋間神經痛、月經不調、下肢癱瘓等。配合谷位稱為四關穴主治頭痛、眩暈、小兒驚風、口喎等。
揉太沖穴可給心臟供血,對情緒壓抑,生悶氣后產生的反應有疏泄作用。配合太沖穴向行間穴方向推,起消除肝臟郁結的作用。
【溫馨提示】
按摩太沖穴的手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沖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后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沖穴1分鐘。
太沖穴治感冒:在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適等感覺時,按摩腳上的太沖穴減輕感冒帶來的不適,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
按摩能夠讓身體得到很好的改善,但是我們一定要多了解每一個穴位對身體起到的作用,上面就是對按摩太沖穴的好處是怎樣的的介紹,我們知道太沖穴能夠起到調理月經不調以及高血壓和頭疼的現象,所以平時在生活中一定要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和穴位進行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