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孔圣人對人生的總結是相當精辟的,它旨在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到了什么年紀就要做什么樣的事情。
比如說,孔子認為五十知天命,在這之前,他是希望自己所付出的能夠有回報就好,而在這之后,則認為不管做什么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過于計較得與失。
可是,一般人是很難達到孔子這種境界的。假如我們已經年過五十了,還不知道怎么說話的話,那就太不應該了。因為如果依然口無遮攔,就會遭到他人的厭惡。那么,人到五十時,哪些話應該少說的呢?主要有以下三句。
第一句:抱怨生活的話少說。
五十歲就是人生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可能我們胸懷大志,期望能有所作為;在此之后,可能會認清到現實,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天。
可是,有的人會覺得生活太平淡了一點意思都沒有,時間一久就會抱怨生活缺乏激情,自己碌碌無為。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如果總是抱怨的話,只會讓人感到厭煩,自己也終將一事無成。
第二句:指教別人的話少說。
有些年過半百的人認為自己懂得多,當看到一些懵懂的年輕人時總是會想指教幾句。其實,對于積極求學的年輕人而言,他們早從我們的一言一行中學到了不少精髓,而那些不想上進的年輕人,即使我們重復千百遍,他們也是聽不進去的,你說了只會讓他們感到心煩。
所以,古代的賢人在面對他人的請教時,都會自謙地說到“不敢”。這并不是說他們沒有指教別人的能力,而是擔心自己總是指教他人,最終讓自己太過自滿,沒法再進步。
第三句:吹噓過去的話少說
可能不少年輕人都曾聽過年紀大的人說起自己年少的故事,如果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在兒孫面前談及過去的事情,是不錯的畫面。可如果是五十歲,總是喜歡吹噓過去的事情的話,可能還為時尚早。
此時,我們應該活在當下,放眼將來。如果總是活在回憶中,只會引起他人的輕視,會讓別人認為我們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不要一味地回憶過去,而應該對未來充滿斗志。
所以,人到了五十,不要以為自己年紀大了就失落,更不要感到茫然,而是要擺正心態,告訴自己這個年紀是人生下半場的開始,踏實地走好每一步,少說以上三句話,才會成為他人眼中有德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