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謙,代州人。永樂九年(1411),中進士。被授予監察御史。出去巡按江西,因提建議忤逆了皇上,被貶為峽山縣知縣。又因犯過失而被罷免回家。
仁宗在東宮時,素來知道弋謙正直。繼位后,把他召回任大理寺少卿。他上書直陳時政,說官吏貪污殘暴,政事多非洪武時期的作法,并說有關官員需索無度。皇上多所采納。過后他又上書提五條建議,詞語過激,皇上才不高興。尚書呂震、吳中,侍郎吳廷用,大理寺卿虞謙等人因此彈劾弋謙欺騙皇上。都御史劉觀命令眾御史聯合彈劾弋謙。皇上召楊士奇等人來討論,楊士奇說:“弋謙不識大體,但他心中感激陛下超升之恩,想圖報而已。君主仁圣則臣下就正直,唯望陛下優容他。”皇上這才不罪弋謙。但每次見到弋謙,皇上詞色都很嚴厲。楊士奇從容說道:“陛下下詔求直言,弋謙所言不當,觸怒了陛下。外廷大臣都很警惕害怕,以提建議為誡。現在各地朝見之臣都云集朝廷,見到弋謙這種情況,將會說陛下不能容忍直言。”皇上擔心地說道“:這固不是朕不能容,而是因為呂震之輩迎合朕,加重了朕的過錯,從今以后不會這么做了。”于是免弋謙朝參,令他去管所在部門事務。
不久,皇上因提意見的人越來越少,又召楊士奇去,說:“朕不過是怒弋謙矯正過于失實,而朝臣便一個多月不提意見。你去對大臣們說明朕的心意。”楊士奇說“:臣空口說話不足信,請親自頒下璽書。”皇上遂令楊士奇就在榻前寫好引過的敕書,說:“朕自即位以來,臣民上書以數萬計,從不曾不欣然聽取采納。假如所言不當,也不加譴責,這是群臣所共知的。最近,大理寺少卿弋謙所說的,多非實事,群臣便迎合朕的心意,紛紛彈劾他賣直,請依法處治他。朕都拒而不聽,只免他朝參。但從此以后,提意見的人卻越來越少。如今從去年冬天以來就無雪,春天也很少下雨,陰陽失和,必有原因,怎能沒有值得說的事情?而做臣下的,心懷自全之計,退下后便默默不語,這能是忠嗎?朕對弋謙一時不能含容,未嘗不感到愧疚。你們群臣不要以前事為誡,對國家利弊、政令不當等方面,都應直言不諱。弋謙仍得朝參如故。”當時宦官到四川采辦木材,很貪婪殘暴。皇上因弋謙清正剛直,命他前往治理。升弋謙為副都御史,賜給鈔幣上路,遂停罷了采辦木材的工作。
宣德初年,交趾右布政使戚遜因貪淫被罷免,皇上命弋謙前往取代他。王通放棄交趾,弋謙也被判了死罪。正統初年,他被釋放為民。土木堡之變后,弋謙布衣來到朝廷,推薦王通和寧懋、阮遷等十三人,說他們都是奇才,可以任用。眾人意見以王通輔佐石亨,弋謙則請專任王通,此事遂被取消了。廷臣說弋謙負有重名,上奏把他留下來,也不見回報。景泰二年,他又上京師,上疏推薦王通等人,不被采納。回來后,不久去世。仁宗胸懷寬大,能容直言,所以弋謙得以無罪,呂震等人反受責備。而黃驥議論西域之事,皇上也責備呂震而實行黃驥的建議。
弋謙,代州人,永樂九年進士,任監察御史。出京巡察江西,上奏言事違逆了皇帝的旨意,被貶出峽山知縣。又因事獲罪被免除官職遣送回鄉。 仁宗做太子時,一向知道弋謙剛直。等到繼位,仁宗征召其任大理少卿。弋謙直言陳述時政,說官吏貪婪兇殘,政事大多不合洪武時的舊制,以及有關官員索求沒有限度。皇帝大都采納了。不久弋謙又對五件事發表意見,言詞過于激烈,皇帝就不高興了。尚書呂震、吳中,侍郎吳廷用,大理卿虞謙等人因而彈劾弋謙,說他誣陷毀謗,都御史劉觀令眾御史聯合檢舉弋謙。皇帝召見楊士奇等談論這件事,楊士奇回答說:"弋謙不熟悉大體,這樣做只是內心感激皇上破格提拔的恩典,想要報告罷了。主上圣明則大臣正直,希望陛下寬容他。"皇帝于是沒有懲罰弋謙,然而每次見到弋謙,言語神態非常嚴厲。楊士奇很從容地進言說:"陛下下詔求直言,弋謙言詞不恰當,觸怒了皇上。朝廷外的臣子都害怕,以弋謙進言之事為鑒戒。現在四方朝覲的臣子都聚集在宮闕下,看到弋謙這樣,將會說陛下不能容納直言。"皇帝警覺省悟,說:"這固然是不能包容,也是呂震之流迎合我而加重了我的過失,從今應當赦免他。"于是(只是)不讓弋謙上朝參拜。 不久,皇帝因為上奏章論事的人越來越少,又召見楊士奇說;"朕不過是惱怒弋謙過于偏激言過其實罷了,朝中大臣就一個多月沒有進言。你和眾臣說說,向他們表明朕的心意。"楊士奇說:"我空說話不足以讓他們相信,請求皇上親自下旨。"于是下令在床塌前書寫敕令承認過失說:"朕自即位以來,臣子百姓上奏章有數百份,沒有不欣然聽取采納的。如果有不恰當的,不加以譴責呵叱,這是群臣都知道的。近來,大理少卿弋謙所上奏的事,大多不是實事,群臣迎合我的心意,相繼上奏章說他故意表示正直以沽名釣譽,請示依法懲處他。朕都拒絕而沒有聽從,只是不讓弋謙上朝參拜。但從此以后,進言的人更少了。現在從去年冬天沒有下雪,春天也少雨水,陰陽不合,必定有人的過錯,怎能沒有可上奏的事?而做臣子的,懷著自我保全的想法,退縮而不進言,用什么來表示忠誠?朕對弋謙一時不能容忍,未嘗不自覺愧疚。你們這些大臣不要以先前的事為鑒戒,對國家的利弊、政令的不妥當之處,直率地說不要忌諱。弋謙上朝參拜像往常一樣。"當時中官在四川采木,貪婪蠻橫。皇帝因為弋謙清廉耿直,命令他去治理。朝廷提拔弋謙為副都御史,也因此廢除了采木之役。 宣德初年,交址右布政戚遜因貪財好色被罷免,朝廷命弋謙去代替他。王通放棄了交址,弋謙也被判死罪。正統初年,被赦免為平民。土木事變發生后,弋謙以平民身份到京都,舉薦王通和寧懋、阮遷等十三人,說他們都是奇才可以任用。眾臣商議任命王通為石亨的副將,弋謙請求專門任用王通,事情就擱置了。朝廷眾臣認為弋謙有顯赫的名聲,便上奏請求留下他,朝廷也沒有回應。景泰二年,弋謙又到京城,上奏章推薦王通等人,朝廷沒有采納。回家后,沒多久就去世了。仁宗胸懷寬大,包容直言,弋謙因此得以無罪,仁宗反而責備呂震等。
仁宗即位后,劉觀兼任太子賓客,隨即又加太子太保銜,給兩份俸祿。當時大理寺少卿弋謙多次上書奏事,仁宗對弋謙繁瑣言事感到厭煩。禮部尚書呂震、大理寺卿虞謙按照仁宗心思彈劾弋謙,劉觀又讓十四道監察御史上疏劾論弋謙所言為誣妄之詞,他因此被上大夫中輿論所鄙視。1425年,仁宗朱高熾剛當皇帝,弋謙就上了一篇言辭激烈的折子批評時政。皇上知道弋謙這人骨鯁,也不怪罪他,可是忍不住厭惡,見了他就沒好臉。眾臣看出皇帝的心思,便聯合起來攻擊弋謙"賣直",要求皇帝法辦他。皇上寬宏大度,僅僅剝奪了弋謙上朝的權利。沒想到,消息傳開,眾臣紛紛閉嘴,一個多月沒人上疏言事。皇帝急了,他剛剛登基,很想做好工作,眾人自我保全,默不作聲,這工作如何開展?于是皇帝下詔做自我批評,讓眾臣直言無諱,并恢復了弋謙上朝的權利。
弋謙傳
(選自《明史列傳第五十二》)
弋謙,代州人。永樂九年進士。除監察御史。出按江西,言事忤旨,貶峽山知縣。復坐事免歸。
仁宗在東宮,素知謙骨鯁。及嗣位,召為大理少卿。直陳時政,言官吏貪殘,政事多非洪武之舊,及有司誅求無藝。帝多采納。既復言五事,詞太激,帝乃不懌。尚書呂震、吳中,侍郎吳廷用,大理卿虞謙等因劾謙誣罔,都御史劉觀令眾御史合糾謙。帝召楊士奇等言之,士奇對曰:"謙不諳大體,然心感超擢恩,欲圖報耳。主圣則臣直,惟陛下優容之。"帝乃不罪謙。然每見謙,詞色甚厲。士奇從容言:"陛下詔求直言,謙言不當,觸怒。外廷悚惕,以言為戒。今四方朝覲之臣皆集闕下,見謙如此,將謂陛下不能容直言。"帝惕然曰:"此固朕不能容,亦呂震輩迎合以益朕過,自今當置之。"遂免謙朝參,令專視司事。
未幾,帝以言事者益少,復召士奇曰:"朕怒謙矯激過實耳,朝臣遂月余無言。爾語諸臣,白朕心。"士奇曰:"臣空言不足信,乞親降璽書。"遂令就榻前書敕引過曰:"朕自即位以來,臣民上章以數百計,未嘗不欣然聽納。茍有不當,不加譴訶,群臣所共知也。間者,大理少卿弋謙所言,多非實事,群臣迎合朕意,交章奏其賣直,請置諸法。朕皆拒而不聽,但免謙朝參。而自是以來,言者益少。今自去冬無雪,春亦少雨,陰陽愆和,必有其咎,豈無可言?而為臣者,懷自全之計,退而默默,何以為忠?朕于謙一時不能含容,未嘗不自愧咎。爾群臣勿以前事為戒,于國家利弊、政令未當者,直言勿諱。謙朝參如故。"時中官采木四川,貪橫。帝以謙清直,命往治之。擢謙副都御史,賜鈔以行,遂罷采木之役。
宣德初,交址右布政戚遜以貪淫黜,命謙往代。王通棄交址,謙亦論死。正統初,釋為民。土木之變,謙布衣走闕下,薦通及寧懋、阮遷等十三人,皆奇才可用。眾議以通副石亨,謙請專任通,事遂寢。廷臣以謙負重名,奏留之,亦不報。景泰二年復至京,疏薦通等,不納。罷歸,未幾卒。仁宗性寬大,容直言,謙以故得無罪,反責呂震等。而黃驥言西域事,帝亦誚震而行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