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太素,澤州人。洪武三年(1370)的鄉試舉人。上書合于皇上心意,被授予監察御史官職。六年,提升為四川按察使,以公平著稱。七年五月應召為刑部侍郎。他向皇上寫信說“:中書省里里外外共有百余個官署,都接受御史、按察使的監督,但御史臺卻沒有定期考核,應該命令守院御史一體考核。磨勘司官員數量太少,難以勝任檢查全國錢糧的任務,請求增加官員若干員,各分為不同的科目。在外省衛,凡討論軍隊和老百姓的事務,大家意見有分歧,致使事情一直拖延。請求選用按察司一人負責糾正。”皇帝完全采納了他的意見。第二年,因受到牽連,降職刑部主事,他又陳述時事,達數萬言。太祖命令中書郎王敏讀給他聽。其中說,幾年來有才能的人,一百人中難得有一、二人幸存,當今任職的官吏都是迂腐文人和無能官吏。其中有很多忤逆和觸犯皇上的話語。皇帝大怒,召見茹太素當面責問,并在朝廷上杖打。第二天傍晚,皇上再次在宮中令人朗讀茹太素的信,從中體悟到了四條可行的建議,于是感嘆說:“當皇帝難,做臣子也不容易。我之所以要求臣子直言,是希望他們能切中事理。文辭寫得太多,便到了不知所云的地步。茹太素所呈意見,其實只要五百字就夠了。”因而下令中書制訂上奏的格式,杜絕大臣呈述奏文繁瑣冗長。同時摘抄茹太素上奏中可行的有關條文下發到有關部門。皇上親自在前面作序,頒發朝廷內外。
十年(1377),茹太素同官曾秉正先后擔任參政,茹太素前往浙江。后皇上以侍奉父母恩準他還鄉。十六年,茹太素應召為刑部試郎中,一個月后,晉升為都察院僉都御史,后又降職為翰林院檢討。十八年九月,晉升為戶部尚書。
茹太素剛正不阿,幾次瀕于治罪,皇上都寬容他。有一天,皇上在便殿設宴,恩賜茹太素喝酒,說:“金杯同汝飲,白刃不相饒。”茹太素叩頭稱是,即而續韻對答說:“丹誠圖報國,不避圣心焦。”皇上聞此十分傷感。沒多久,茹太素降職為御史。后因陷害詹徽之事牽連,茹太素和同官十二人都被送進監獄治罪。后來茹太素因有罪被處死。
洪武三年,鄉試中舉,任監察御史。洪武六年,改任四川按察使,洪武七年五月成為刑部侍郎,后任刑部主事。每次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且語意艱澀,每次朱元璋看奏章時,就顯得很不耐煩。洪武八年(1375年)十二月,朱元璋懶得看他的奏章,就叫中書郎王敏念給他聽,讀到一萬六千五百字,還沒聽出個所以然來,朱元璋大怒曰:"虛詞失實、巧文亂真,朕甚厭之。",后將茹太素痛打一頓。
洪武十年,出為浙江參政。洪武十八年,升為戶部尚書。有一次朱元璋賜酒給太素,曰:"金杯同汝飲,白刃不相饒。"太素對曰:"丹誠圖報國,不避圣心焦。"未幾,貶為御史。后因詹徽事與同僚12人一起戴腳鐐上班。不久因事連坐而死。
宋濂為茹太素說情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萬多字。皇帝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這里不敬,這里的批評不合法制。"(皇帝)問宋濂,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么能夠重責(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納的內容。把朝臣都招來斥責,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我)幾乎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在大陽古鎮西大陽老街上,還能看到茹太素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