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與肉體的殘缺----讀《兒子與情人》
關于小說
《兒子與情人》是一部反映20世紀英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20世紀初的社會全景的恢宏巨著。小說中的主要人物無法在靈與肉獲得和諧統一,個個傷痕累累,在肉體和精神方面均遭受巨大的摧殘。本書是英國作家勞倫斯早期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小說風靡世界文壇90年,至今魅力不減。
1961年
美國俄克拉荷馬發起了禁書運動,在租用的一輛被稱之為“淫穢書籍曝光車”所展示的不宜閱讀的
書籍中,《兒子與情人》被列在首當其沖的位置。
此書被認為是勞倫斯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它被列為一些英國大學文科必讀書目。
《兒子與情人》是一部帶有自傳性的長篇小說,取材于作者童年與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它 以獨特的視角,對人性中隱秘的“戀母情結”進行了深刻、形象的挖掘。小說中的兒子
保羅是勞倫斯的化身,是勞倫斯的母親,保羅的女友米麗安是勞倫斯的初戀情人杰茜。
《兒子與情人》的主線之一是以勞倫斯和杰茜的私情為藍本,而勞倫斯母親那強烈變態的母愛足以扼殺勞倫斯任何正常的愛情。勞倫斯曾對自己的情人說:“你知道我一直愛我的
母親。我像情人一樣愛她,所以我總也無法愛你。”這些折磨人的日子在《兒子與情人》中有很詳盡的描述。
勞倫斯通過現實主義和心理分析的寫作方法,描寫了十九世紀末葉英國工業社會中下層人民的生活和特定環境下母子間和兩性間的復雜、變態的心理。他強調人的原始本能,把理智作為壓抑天性的因素加以摒棄,主張充分發揮人的本能。小說中,勞倫斯還對
英國生活中工業化物質文明和商業精神進行了批判。這部作品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成功地將弗洛伊德主義小說化和藝術化,并使這位現代心理學家的理論首次從教科書走向文藝小說,通過主人公的生活實踐得到進一步的驗證。
小說背景是勞倫斯的出生地——
諾丁漢郡礦區。父親莫瑞爾是礦工,由于長年沉重的勞動和煤井事故使他變得脾氣暴躁,母親出身于中產家庭,有一定教養。結婚后,夫婦不和,母親開始厭棄丈夫,保羅母親對
丈夫的失望、不滿和怨恨使莫瑞爾太太把自己的感情、愛憐和精神寄托轉向兒子,或者說,把自己經歷過的精神磨難和一心要解決的問題“折射”到了兒子的身上,于是一場靈與肉的沖撞在母子之間展開。
母親的這種性變態使兒子心酸,惆悵,無所適從。有了母親,
保羅就無法去愛別的女人。在母親幾乎是聲嘶力竭地哀嘆“我從來沒有過一個丈夫”、一個“真正”的丈夫時,保羅禁不住深情地撫摸起母親的頭發,熱吻起母親的喉頸。這種“戀母情結”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固戀”,使他失去了感情和
理智的和諧,失去了“本我”和“超自我”之間的平衡。因此,保羅的情感無法發展、升華,他的性心理性格無法完善、成熟,他無法擺脫對母親那種變態的依戀,從而導致了他一生的痛苦和悲劇。
幼年時期的“戀母”情結,使保羅成了感情上和精神上的“癡呆兒”。他雖然愛戀著,但卻不能像一位正常的血肉之軀,理直氣壯地去愛她。這不但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也給米莉安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保羅見不到米莉安的時候會感到悶得慌,因為米莉安總是顯得“超凡脫俗”或非常地“精神化”,她是
保羅的精神依靠。但保羅只要跟別的
女人在一起,靈魂就會被母親那無形的精神枷鎖控制著,感到左右為難,無法獲得自由。在他和米莉安儼然像一對夫婦在親戚家生活的日子里,保羅得到了的肉體,而在精神上,保羅仍然屬于自己的母親。米莉安只是帶著濃厚的
宗教成分,為了心愛的人做出了“犧牲”。所以,在那段日子里,他們也并沒有能夠享受青年男女之間本該享受到的愉悅。實際上,肉體間的茍合,只是加速了他們之間愛情悲劇的進程。
保羅在克拉拉身上雖然得到了肉欲的暫時滿足,但在精神上卻不屑與克拉拉溝通,只沉迷于肉體欲望的
克拉拉也很快結束了與保羅的風流,回到性格粗俗、暴烈、無所作為的丈夫身邊。
保羅的父親在家里、在親人面前永遠成為格格不入的“邊緣人”。保羅的母親在精神上從來沒有過一個“真正的丈夫”,只能從兒子身上尋找情感的慰藉,而這種努力又常常被其他
女人所挫敗,后來心理、生理衰竭,得了不治之癥,早早撒手人寰。米莉安雖然苦苦掙扎,忍辱負重,但并沒有得到保羅的心,保羅直到擺脫母親的精神羈絆,可以與她重歸于好,永結良緣時,最終還是狠下心來,拒絕了她的婚求,孑然一人,繼續做精神上的掙扎。
在這些靈與肉的沖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沮喪、可悲的失敗者,找不到一個最終的贏家。其實,在人們賴以繁衍生息的大自然被破壞,在
人性被扭曲,在人類的和諧關系不斷被威脅的社會中,靈與肉的爭斗本來就是殘酷無情的,到頭來誰也成不了贏家,成不了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在這部小說里,勞倫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對三種女性愛情心理模式進行描述,第一種精神模式,,此模式對本能的
欲望進行抵制和輕視。就是這個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二種肉欲模式,這種心理會放縱她們自己個人的本能的欲望而又忽視了靈魂的交流。這部小說中的克拉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第三種情節模式,這種模式對某個東西或某一種感情顯示出一種極端的態度。莫瑞爾太太就這樣的一個對家庭和兒子們有極端的占有欲的女人。勞倫斯通過對這三種女性愛情心理模式的分析,揭示其局限性,展示了成就完整自然生命的健康愛情觀。
關于作家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1885-1930)
英國著名小說家、詩人,1885年9月11日生于諾定漢州一個煤礦工人家庭。年輕時當過
教師。勞倫斯創作深受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影響。被稱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1913年發表第一部重要小說《兒子與情人》,1915年出版
《虹》,1921年出版《戀愛中的女人》,1928年出版《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些
小說的核心內容都圍繞性生活展開,勞倫斯把人的性欲意圖看成是引起一切生活現象的根源。
勞倫斯是一位天才的
作家,他的作品洞察人類生命中最深層的領地—人的心理,生動描述人類諸如掙扎、痛苦、危機、歡娛等種種情感和感受。他致力于開啟人類心深處的“黑匣子”,穿透意識的表面,觸及隱藏的血的關聯“,從而揭示原型的自我。
勞倫斯的作品因較多描寫性心理而被列為色情作品受到過猛烈的抨擊和批評。但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靈魂深處并成功地運用了感人的
藝術描寫,因此從他生前直到迄今為止,他的作品一直被世界文壇所重視。
閱讀時間:
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