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五六七三天,90后中國女孩在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過了三天最原始的生活,每天晚上九點睡早上五點醒,手機沒有網絡也沒有信號。她說很多當地人家里甚至沒有通電,晚上憑借蠟燭照明。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這里男女老少都會開船和爬樹,給她們做向導的當地姑娘徒手抓鱷魚捉蟒蛇都是很輕松的事,從六七十米高的樹上把樹懶抱下來跟她們玩,夜晚帶她們拿魚叉捕食人魚,她說感覺自己弱爆了。
第一次在熱帶雨林見到抱在樹上睡覺的樹懶,萌得可愛,猶如小孩子見了生人害羞似的。
當地的向導姑娘把樹懶抱了下來,我們逛的都是大自然的熱帶雨林,不是專門供游客看的,他們不會為了游客而破壞大自然的食物鏈。
終于回到了現代文明世界,陸路轉水路再轉陸路然后又水路,歷經四小時才到達亞馬遜河流域。一路上我們碰到了兩個也是來這里玩的荷蘭游客。
一直想來看看兒時記憶中《狂蟒之災》里的種種,用向導的話說,“平時我們見到的昆蟲鳥獸在這里都會被放大好幾倍”,在雨林徒步共五個小時,漆黑的夜晚在河流上漂流三個小時。
這是我們這幾天的營地。
當地人的民居,都是地下懸空,一是防潮,二是防毒蛇和動物侵入。
在草地上,蛇是這里的一份子,出入自由。
清晨這里很美,沒有“霧霾”這一說。
一路找碩大的蜘蛛、毒蛇,捉兇猛的鱷魚,釣殺氣十足的食人魚。
鱷魚翻著肚皮,是導游在哄小鱷魚睡覺,把它翻過來摸它肚皮 來回五六下它就睡著了。
熱帶雨林的蜘蛛都是我們平時見到的放大版。
這就是釣上來的食人魚。
這樣的蛇,一般人見了都害怕。
這是給我們開船的船夫的孩子,他說自己有20多個孩子。
瑪瑙斯(Manaus)巴西熱帶叢林中的現代化河港,亞馬遜州首府,海拔37米,坐落在西北部,內格羅河左岸,離該河與亞馬遜河匯合處20公里。
這樣的環境,空氣沁人心脾。
內格羅河因富含礦物質及腐敗枝葉,河水發黑,兩河匯合處,白水黑浪,水色分明,相攜并流,長達7公里。
那棵大樹上深淺兩種顏色,當地人可以測量水位線,每年六七月是雨季,水位線最高。這個季節這里溫度28度左右,早晚溫差不大。
當地人家里,一個手掌大的電視機,是她唯一能了解外界的東西,家里沒有電燈,只能點蠟燭。這里好多人連巴西首都都沒有去過。盡管三天里都要要忍受蚊蟲,悶熱,沒有信號等惡劣環境,同時還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懼感,但亞馬遜河沿岸原住民的淳樸善良和大自然的深藏不露讓人永生難忘。營地里有待五天四夜的一群法國大一學生,也有已經一個人待了十幾天的美國女青年,他們都說亞馬遜的一切改變了他們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