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齡小,對待周圍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心,他們敢于嘗試也愿意嘗試,總是表現出興趣廣泛的樣子,但是卻很難堅持下去,我們通常稱這種行為為“三分鐘熱度”。面對孩子三分鐘熱度的表現,很多家長表示煩躁,想要糾正孩子這種現象,但是卻不知從何做起。
記得半年前,孩子義正言辭地告訴我,他想學畫畫,我和孩子他爸帶著孩子去了幼兒畫畫班,掏了錢讓孩子學習,結果不到一個月,孩子便厭倦了。每天去上課的時候跟趕鴨子上架似的,我和孩子他爸便放棄了。結果一個月之前,孩子又告訴我他想學跳舞,剛送去兩天又放棄了,昨天又跟我說,他想學彈鋼琴……
面對孩子這種“三分鐘熱度”的情況,很多父母確實有心無力。
專家表示,孩子容易對陌生事物產生好奇心,出于獵奇心理,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想象,但這并不是興趣,興趣的堅持是枯燥且無趣的,對于孩子而言,很難堅持這種無趣的活動,三分鐘熱度自然而然也會產生。
1)打斷興趣
很多孩子僅僅維持“三分鐘熱度”就放棄的原因,其實是因為被周圍人打斷了熱情。當孩子進行感興趣事情的時候,一旦父母去打斷孩子,便會破壞孩子的專心程度,隨著被破壞時間的增加,孩子對興趣的熱度也會隨之遞減,當這種被打斷次數變多時,孩子自然而然會對原本的興趣喪失熱情。
2)過度強調理論
一些父母一旦看到孩子對某件事情產生興趣感,便希望孩子能通過此件事情獲得某種成就,甚至希望孩子將此發展成為專業。但是,一旦興趣和功利心牽扯上,那么便會降低興趣感。很多父母喜歡一些理論上的語言,但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喜歡聽父母講這些大道理,孩子對某件事情產生興趣,只是單純的興趣感,父母過度強調理論,只會使孩子過早喪失興趣。
3)過程的枯燥
興趣的產生也許只需要一秒,但是堅持興趣卻需要一生。這個過程是十分枯燥無味的,很難有人可以一直堅持下來,想要將一時興趣發展成一生的興趣,那么便需要孩子不斷地重復進行某件事情,這個重復性的過程極容易讓人喪失信心,三分鐘熱度的消散自然而然也會發生。堅持需要毅力,沒有毅力的孩子無論什么興趣都會煙消云散。
從生物學上來理解,興趣離不開人體多巴胺神經元,多巴胺是人體大腦中存在的物質,人們的愉悅和亢奮信號便是由這種物質傳遞的。
也就是說,人產生興趣心源于多巴胺的分泌,而興趣的培養過程是一個長久且乏味的過程。
?多巴胺分泌
國外著名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實驗表示:訓練猴子的時候,把視覺刺激和糖水的獎賞自己聯系起來,能夠獲得條件反射性的作用。
而對于孩子的興趣養成,也是如此。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因為對這件事情產生興趣而分泌多巴胺,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孩子若是從中獲得了某種獎勵,便能刺激孩子繼續堅持下去,說白了就是孩子的興趣養成需要家長的表揚和鼓勵。
?獲得表揚
當孩子從自己的興趣上獲得了某種表揚時,便會將興趣與正面激勵形成關聯,一旦形成正向關聯,這種表揚便會刺激孩子不斷堅持興趣,自然而然便會養成興趣習慣。
?堅持不懈的毅力
當孩子養成了興趣習慣以后,想要繼續從中獲得某種獎賞,便需要孩子堅持不懈的毅力,堅持去做這件事情,從枯燥乏味的重復性事件中獲得另一種興趣,從而完成對興趣的培養。
這便是孩子興趣養成需要的過程,無論是多巴胺分泌、獲得表揚,或者是堅持不懈的毅力,其中都包含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三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完成的。而父母的作用則是在孩子養成興趣的過程中給孩子加一把柴火,讓孩子的三分鐘熱度燒的更旺。
?不隨意打擾孩子
蒙臺梭利曾經說過: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的確如此,當孩子在專注于興趣時,精神力處于高度集中,一旦被周圍的某些事情所打擾,專注力無法持續堅持,便會造成三分鐘熱度的現象。
因此,父母不要隨意去打擾孩子,即使是好意關心也盡量避免,讓孩子沉浸于興趣中,不僅有助于孩子專注力的培養,還有助于孩子更上一層樓。
?不剝奪孩子的獨處空間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主意識不斷增強,他們需要獨立的生活空間,這會給他們給予一種安全感,安全感的建立有助于孩子對興趣的堅持,也能使他們不被外人所侵擾,能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受他人約束。實驗證明,獨處的孩子更能靜下心去學習。
?玩具太多
還有一些孩子三分鐘熱度的原因是周圍誘導因素過多,若是對玩具三分鐘熱度,你可以了解一下是否孩子玩具過多導致孩子思維混亂,這種情況下適當減少孩子的玩具數量,不要讓他們眼花繚亂,不知所措。
事實上,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在做自己感興趣事情的時候,都是十分投入和專心的,家長應該發現孩子的優點,并且給他們提供一個相對而言安靜舒適、安全寬松的環境,讓他們放心地在其中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對于一個孩子而言,他們的專注力離不開興趣和情緒,因此家長需要將孩子的興趣與專注力相結合。
今日話題互動:你家孩子是三分鐘熱度嗎?對于這種現象你是如何處理的?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