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的這一天,布朗族全寨賧佛,到緬寺聽經、滴水。年滿40歲以上男女中老年人要住緬寺,全寨停止生產一天;晚上,青年擊鼓跳舞。三天后,將緬寺大門關門三個月,僧侶日夜誦經,禁出寺院。 傣歷的九月十五日凌晨,各村寨的佛寺都要擊鼓為號,告訴人們
”活動,由佛爺、和尚集中誦讀經文,全村寨的信徒都要到佛寺里靜聽經文和懺悔。各寺廟要互相邀請對方的佛爺、和尚到自己的佛寺里誦經,以促進佛寺之間的交流。每戶人家要給佛寺奉獻經書,經書送到佛寺后,便由
門節那天,傣家村寨充滿了節日的氣氛。一大早,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蒸彩色糯米飯和制作糕點,賧佛或饋贈親友,備辦酒席會餐。
在關門節的三個月期間,民眾到佛寺里聽高僧講經是一項主要活動。高僧講授的內容少不了成佛者的故事,并以此來教化眾生立志成佛。從關門節至開門節的三個月期間,傣家人不舉行婚禮,不建蓋新房,不出遠門,要集中精力搞生產,定期到佛寺拜佛、賧佛,虔誠信佛的長者,自覺戒齋,穿白衣服,包白布頭巾,有的還到寺內住宿,每隔七天舉行一次拜佛活動,屆時,信眾們帶上食物、蠟條供祭佛祖,聆聽寺內高僧頌經,講解教規、戒律、佛經故事。還要舉行一次稱為“賧坦”(獻經書)的重大活動。 三個月的關門節日期屆滿,即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便舉行開門節慶祝活動。信眾們像參加關門節慶?;顒右粯?,帶上
紙花、蠟條、花樹、食物、錢幣來到佛寺,舉行隆重的賧佛和頌經活動。也像關門節一樣吃施舍飯、僧眾聚餐,和關門節一樣的熱鬧與歡樂。夜里,在佛寺內燃放火花、放高升、點孔明燈、跳舞、并舞燈環游各村寨,慶祝安居齋戒期結束,表示已從關門期進入開門期。這個夜晚之后,傣家村寨又恢復往日的多情浪漫的生活,僧侶們即可以走出佛門,信眾可以出遠門,傣家可以蓋新房,小伙 傣族
現有人口115.90萬。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縣。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有
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傣族有
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繃文和
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4種。4種傣文都來源于古
印度字母。傣族多信仰
南傳上座部佛教佛教。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
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于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
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繃”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為傣族。
傣族先民為古代
百越中的一支,漢代稱"滇越"、"撣"。魏晉以后,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制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
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
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
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
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
亞熱帶風情。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
建筑。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墻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
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
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征。
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的。子們可以串姑娘,戀人可以舉行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