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王志農心胸外科團隊”公眾號)
所謂心肺復蘇,是指為挽救心跳、呼吸驟停的傷病員所采取的一項急救技術,其目的是使傷病員的心、肺功能恢復正常,挽救病人生命,并力求不留下任何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后遺癥。
有人認為心肺復蘇只是醫生需要掌握的技術,但事實上,心跳、呼吸驟停發生的瞬間是最危險和最關鍵的時刻,時間就是生命,搶救能否成功就取決于傷病員身邊的人有沒有能力進行及時的心肺復蘇,因為日常生活中發生心跳驟停的傷病員往往很難在第一時間得到專業醫務人員的救助。據有關資料統計,在傷病員心跳、呼吸驟停后4分鐘內開始進行現場心肺復蘇,6分鐘內到達醫院繼續搶救的,搶救成功率可達40%以上;同樣如現場心肺復蘇在心跳、呼吸驟停后4分鐘內開始,但10分鐘以后才送到醫院進行高級生命支持,此時搶救成功率僅為1%;如現場心肺復蘇6~8分鐘左右才開始,不管何時將病人送到醫院,搶救成功率幾乎為0。
然而,據北京協和醫院統計,在送院急救的心跳呼吸驟停患者中,只有不到3%的病人進行了現場心肺復蘇,其他只是打通120電話后盲目等救護車的到來,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搶救時間,使許多本應能夠搶救成功的病人最后死亡。所以凡是有條件的單位,均應普及現場救護知識,掌握急救技術,從而為提高搶救成功率打下良好基礎。
現場心肺復蘇包括暢通呼吸道、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三個部分,它是在挽救生命的最重要階段對傷、病員所采取的最基礎的生命支持,無需任何設備,所有人群經訓練后均可掌握。
2010年,美國心臟協會(AHA)公布最新心肺復蘇(CPR)指南,對既往的指南操作流程進行了較大程度的修改,這里就以2010年版指南為標準進行簡單的普及。
一、五環生存鏈:(專業醫生采用)
1.立即識別心跳呼吸驟停并啟動急救系統
2.盡早CPR,并強調胸外按壓
3.快速除顫
4.有效的高級生命支持
5.綜合的心臟驟停后治療的心臟驟停后治療
二、簡化的通用成人基礎生命流程
見圖片2
首先要在10秒鐘內判斷是否心跳呼吸停止,就是看看這個人有沒有意識,以及大動脈的搏動是否消失。方法很簡單,就是搖動雙肩,大聲呼叫。如果沒有反應就再看看頸動脈的搏動。
判斷循環:觸摸頸動脈搏動:
1、頸動脈位置:氣管與頸部胸鎖乳突肌之間的溝內。
2、方法: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攏,置于患者氣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觸及喉結然后向一旁滑移約2-75px,至胸鎖乳突肌內側緣凹陷處。見圖:
三、CPR順序(CAB)
C.胸部擠壓。
A.保持氣道通暢。
B.人工呼吸。
C.胸部按壓
●部位:胸骨下1/3交界處;或雙乳頭與前正中線交界處。
●定位:用手指觸到靠近施救者一側的胸廓肋緣,手指向中線滑動到劍突部位,取劍突上兩橫指,另一手掌跟置于兩橫指上方,置胸骨正中,另一只手疊加之上,手指鎖住,交叉抬起。
●按壓方法:
按壓時上半身前傾,腕、肘、肩關節伸直,以髖關節為支點,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重力進行按壓。
●頻率:至少100次/分
●按壓幅度:至少125px;壓下后應讓胸廓完全回彈
●壓下與松開的時間基本相等
●按壓-通氣比值:30:2
A.保持氣道通暢
仰頭-抬頦法和托頜法(如果懷疑有頸椎損傷就用托頜法)
B.人工呼吸。
口對口:開放氣道→捏鼻子→口對口→ “正常”吸氣→緩慢吹氣(1秒以上),胸廓明顯抬起→松口、松鼻→氣體呼出胸廓回落
單人:5個按壓/通氣周期(約2min)后,再次檢查和評價,如仍無循環體征,立即重新進行CPR。
雙人:一人行胸部按壓,另一人保持患者氣道通暢,并進行人工通氣,同時監測頸動脈搏動,評價按壓效果。如果有2名或更多急救者在場,應每2min應更換按壓者,避免因勞累降低按壓效果。
好了,CAB的過程講完了,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關鍵時刻能夠救人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