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入端三字訣——等、選、捂
《紅周刊》:您在前兩期介紹了投資體系中的宏觀和中觀層面,微觀面怎么講?
釋老毛:微觀就是具體投資策略,我信服的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但是在退出策略上有自己的思考。在買入端,我是價值投資,左側交易,就是三個字—等、選、捂。
《紅周刊》:第一是等,等什么?
釋老毛:等安全邊際。安全邊際先用現金流折現估值。買股票的本質是買企業,企業的本質是現金流。大家定的折現率不同,最后的結果不同,一般是按無風險資金成本來定,比如國債收益率。這個模型中最難的是現金流怎么預期。DCF模型只適用于現金流比較穩定、可以預期的公司,主要就是金融、消費、醫藥等。強周期行業未來現金流很難預期,今年賺10個億,明年可能虧20個億,所以強周期行業不能用DCF來估值。按彼得183;林奇的說法,強周期行業就是高PE、低PB時買入,低PE、高PB時賣出。高PE表明全行業微利或虧損,也表明供給端在去產能,當你觀察到需求慢慢恢復時,這個行業就將開始走出低谷,表現為產品量價齊升。比如,經過限號政策調整了兩年的汽車股,明顯可以觀察到SUV細分市場爆發,誕生了大牛股長城汽車。汽車股我在2011年買過江鈴B,后來才發現犯了個錯誤,抄底強周期股不應該買優質穩定的企業,而應該買業績更爛、估值更低的企業,彈性更大。如果我當年買的是長安B而不是江鈴B,拿到現在的盈利至少有7~8倍,秒殺A股長城汽車,這就是低估的魅力,投資的經驗值就是這么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安全邊際是首先能準確估出企業內在價值,其次是在這個基礎上,買入價要打折,也即巴菲特所言“四毛錢買一元的東西”。以企業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只能得到平庸的回報,要想得到卓越的回報就必須打折買。假如茅臺今年凈利潤150億,預估茅臺未來20年DCF每股值300元,四折就是120元,五折150元以下就可以倒金字塔式建倉了,如果能在120元重倉茅臺并長期持有,直接可以拿著養老了,跑贏市場和大多數基金是很輕松的。
《紅周刊》:等,等不到怎么辦,如果茅臺永遠到不了120元?
釋老毛:只要等,總能等到的,甚至還會超預期。2008年我也買過茅臺,當時設定的是100元,結果買完之后跌到了80元,市場一片哀鳴。A股不缺乏機會,幾乎隔不了一年就有白送錢的機會,我們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靜靜地把錢撿起來。
2008年是一次大機會,我那年買了茅臺、格力、招行,還有一些地產股,但遺憾的是三聚氰胺后的伊利股份錯過了。當時伊利的市值跌得還不如一個樓盤,市場預期是伊利破產,但三聚氰胺是全行業的原罪,國家的意圖是小懲大誡,肯定不會讓伊利、蒙牛這些行業龍頭破產的。我當時設定的建倉線是跌破5元,結果在6元多就止跌了,然后一路向上……
2011年也有一次大機會,我建立了一個B股組合,張裕B、麗珠B、江鈴B、蘇威孚B。除了張裕B踩雷了,其他三只股票在不到兩年的時間翻了一倍。目前我把B股集中在張裕B和古井貢B上,無他,便宜就是王道。
2012年的大機會在中概股,我正好去美國出差待了一年,當時趕上中概股被渾水獵殺得鬼哭狼嚎,很多網游股不是跌破凈資產而是跌破凈現金值,而且這些TMT股回到A股,僅估值至少就能挪個小數點。雖然不懂科技股沒有買到Tesla、奇虎這些大牛股,也沒學會玩Call和Put,但一年近50%的收益也讓我非常滿意了。
所以,投資的基本功就是“等”,安全邊際的計算很容易,但等到安全邊際很難。巴菲特為了投資可口可樂,不但等了兩年,而且讀了可口可樂上市以來所有的年報,才在“黑色星期五”暴跌之后的1988年等到建倉機會。對于好公司,買入價格的不同決定你的最終收益率是平庸還是輝煌。中國有句話說得好啊,忍字頭上一把刀,司馬懿等了十年才等到高平陵之變誅曹爽的機會,才有三國歸晉;日本的德川家康更是等了一輩子,才在垂暮之年一統日本,建立德川幕府。這些牛人穿越到現代炒股,我相信業績也不會輸于巴菲特的。
《紅周刊》:第二是選,選什么?
釋老毛:選股,選商業模式,也就是選護城河。
關于什么是護城河,也有爭論。我對護城河這個概念其實體會不深,我傾向于認為再強大的護城河,也必須有安全邊際的保護,我不愿為護城河支付過高的溢價。巴菲特說他是70%的格雷厄姆、30%的費雪,很多人不信,覺得搞反了,其實不對,巴菲特買喜詩糖果、可口可樂這兩家無與倫比的消費壟斷型企業,也只肯出到15倍市盈率,這已經是他能接受的估值的極限,絕不是好企業就可以隨便買!
根據一般理解,護城河有品牌、專利、網絡效應、客戶粘性等。例如客戶粘性,有人統計過,一個人一生中換銀行賬戶的概率比換老婆的概率都低;網游股,有的人寧愿離婚也不肯戒除網癮。商業模式的護城河表現為企業強大的議價權,最終必須轉化為漂亮的財務數據,最好能做到三高五低:1、高毛利率,超過30%,好生意;2、高ROE,超過20%,好經營;3、高增長率,超過15%,好前景;4、低庫存;5、低費用;6、低資本支出;7、低有息負債;8、低股權融資。
一般制造業很難建立起牢固的護城河,我曾有個觀點“硬件必須死”,主張投資者“脫硬入軟”。A股的制造業公司護城河寬的也就是格力電器、福耀玻璃、宇通客車等寥寥幾家。看看福耀玻璃,沒什么高科技含量,1992年上市以來,年均銷售額復合增長30%,ROE穩定在25%,毛利率35%,是高分紅的現金牛。雖然資本支出較高,有重資產特性,但這也同時構成了它的護城河。福耀玻璃是根據車廠配套建廠,汽車玻璃一般覆蓋面積在200公里,同行很難再進入,福耀玻璃與信義形成了汽車玻璃雙寡頭格局。而且汽車玻璃價格占整車成本不到1%,車廠不會因為壓縮這點成本而冒更換供應商的商譽風險,福耀玻璃對下游車廠有較強的議價能力。福耀玻璃上市以來盡管一直面臨重油價格上漲的通脹壓力,但絲毫不影響福耀玻璃的利潤和股價連年增長,股價復權漲了244倍,是A股當之無愧的長線大牛股,護城河就是大牛股的基因!
《紅周刊》:比如醬油、醋等領域,部分品牌企業市場份額較大,但利潤率不高,你怎么看?
釋老毛:我很看好大眾消費品,居民收入提高,中產階級消費崛起,體現為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增量空間很大。另外,大眾消費品市場也存在一個從分散到集中的過程,品牌力量會越來越強。速凍食品、乳業、榨菜等都是這個趨勢,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伊利變成了一只大牛股,危機其實在于洗牌。雖然毛利率不高,但大眾消費品企業現金流的確定性強,而且這些領域不受政策限價,擁有自主定價權。
只是有一點,它們的股價一直都不便宜。新股里的海天醬油質地不錯,但依照目前的熱度,估計一上市就至少30倍PE了,二級市場的意思不大,如果能到15倍PE我可能考慮建倉。如果沒有足夠的安全邊際,我就等,哪怕它股價還能漲到更高,我也不買,買了就是趨勢投資的路子了,在買入端我嚴格采用的是價值投資策略。
《紅周刊》:第三“捂”怎么講?
釋老毛:捂就是持有。只要前兩個“安全邊際”和“護城河”都做到了,剩下的就是一個字“捂”。時間先生是好企業的朋友,是爛企業的敵人。散戶為什么拿不住?能拿住股票,其實是個能力圈的問題,能力圈保證你對持股擁有堅如磐石的信心。銀行股為什么敢持有?這些年銀行股平均每年一個鬼故事,2010年是提準,2011年是平臺貸危機,后來的鬼故事是房地產崩盤,再后來的鬼故事就是利率市場化,最新的鬼故事是互聯網金融……鬼故事很嚇人,但是銀行交出的報表是年年穩定增長,反而正是這些鬼故事帶來了股價上的安全邊際。之所以能拿住,是因為我懂得。
拿不住股票,頻繁交易,追漲殺跌,是因為股民們被市場先生俘虜了。勒龐有本書叫《烏合之眾》寫得很好,全體投資者構成的市場就是一個烏合之眾。我們把它稱之為市場先生,它一會亢奮,一會絕望,給你的股票報出冰火兩重天的價格,還振振有辭地講出各種故事作為理由,不過一相信,你就輸在起跑線上了!現在有種觀點我不喜歡,有些投資人總愛說要敬畏市場,我就不太理解,市場先生是個瘋子,你去敬畏一個瘋子干嗎?對市場先生,首先是敬而遠之,對市場噪音免疫,巴菲特說過他是用“內部記分卡”的人,也就是要擁有強大的內心;其次是趁機利用,如果內心足夠強大,你不但不會成為市場先生的奴隸,反而可以利用市場先生的瘋狂。市場先生的唯一功能是為我們提供安全邊際和出貨良機。
捂,就是與時間先生做朋友,與市場先生保持距離。價值投資者的任務是處理好與這兩個先生的關系,前者需要能力圈,后者需要內部記分卡。
頂部賣出四標準
《紅周刊》:你的投資系統如何解決賣出問題?
釋老毛:這個問題很好。我認為價值投資解決了買入的問題,但沒有解決退出的問題。從歷史上看,逃頂很難,成功者大都是運氣使然。現在能活下來的并且收益不錯的老股民,大都在2007年的瘋牛中冷靜退出了。否則6000點殺到目前的2200點,5年長熊,難保不灰飛煙滅!但2007年怎么逃頂?趙丹陽3000點退出,李馳4000點退出,都是靠估值和風險嗅覺,但實際上也錯過了市場最瘋狂的上漲階段。我是在5000多點走的,根據的是統計結果,2007年10月的“十七大”,我查了歷屆大會的市場表現,“十五大”、“十六大”,股市沒有例外都是在下跌。于是我在2007年開大會的前幾天就徹底清倉了,很僥幸,但這很難形成投資系統。
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退出策略。傳統價值投資理論沒有給我們明確的答案,只是說要警惕高估值的泡沫;趨勢投資理論里有止損的策略。實踐中的成功逃頂者其實也是經驗和運氣的幸運兒。有沒有可能形成一套可操作的系統?我思考的結論受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里的資產組合理論的啟發,再加入了一點溫斯坦的《笑傲牛熊》交易系統。我設計的退出系統是這樣的:
1、市場整體市盈率30倍時,把1/3的股票換成債券;
2、市場整體市盈率30倍以上時,每漲10%,就把股票倉位的10%換成債券,淘汰強周期股,保留弱周期股票;
3、市場有效跌破50日均線,熊市初步確認,股票基本清倉,相機保留10%~20%的底倉;
4、市場有效跌破150日均線,熊市絕對確認,股票徹底清倉,全倉債券度過漫漫長熊,等待10倍市盈率以下的買入機會。
A股歷史上最高能到50多倍PE,低則20倍PE左右。現在是全流通市場、注冊制市場,歷史估值區間肯定要下移,參考成熟市場,美國牛市能到30倍,熊市能跌破10倍。至于50日均線、150日均線,是測量市場情緒的指標,溫斯坦的交易系統愛用這兩條均線追隨趨勢。
賣出端為什么要用趨勢投資的策略?市場的情緒是無法預測的,而往往最賺錢的一段就是市場先生瘋狂的階段,只要趨勢不變,就可以持有,只是自己心里要明白這是泡沫階段。例如,如果DCF估值茅臺的內在價值300元,我在四折120元建倉,股價漲到300元是企業價值回歸,300元以上是市場泡沫的饋贈,漲到哪兒去是市場先生的瘋狂程度所決定的。我國目前是散戶市,特點是牛短熊長,導致市場瘋狂起來極度狂熱和短暫。美國是成熟市場,牛長熊短,Buy & Hold是最佳策略。
以創業板為代表的小盤股牛市夢碎
《紅周刊》:A股五年熊市,但是創業板小盤股是牛市,很多人說未來新興經濟集中在創業板,是成長股的牛市,你怎么看?
釋老毛:2009年反彈結束,從2010年到現在,由于實體經濟并沒有發生根本性好轉,4萬億后遺癥沒有徹底消化,流動性開始推動小盤股行情,也就是一個結構性牛市,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個結構性泡沫。這個資金推動的結構性泡沫,隨著創業板的推出、“中國夢”的炒作、IPO暫停,被市場資金炒到登峰造極,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竟達到60倍,令人瞠目結舌!
今年創業板異常活躍,說白了還是資金推動型市場。所謂創業板是成長股,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今年三季報截至2013年10月24日的統計數據,上海主板凈利潤增長18.73%;深圳主板凈利潤增長13.27%;創業板凈利潤增長8.1%。審批制之下精挑細選的創業板平均利潤增速還不如主板,遑論注冊制后的千股上市大潮?小盤股因為產品單一,產業鏈高度依賴,抗風險能力極低,再加上越來越多的財務造假,不但不應當享受溢價,而是應當受到風險折價,如同港股創業板一樣。殘酷的現實會扭轉過去的瘋狂,未來30倍、20倍、15倍PE的中小板、創業板估值會一步步實現。
既然是資金推動型牛市,市場就根本不顧估值,只看資金和籌碼的供求關系就夠了。現在小盤股的供求關系徹底被逆轉了。創業板解禁之后,就算跌到幾塊錢幾毛錢的仙股,大小非還是十幾倍暴利,散戶能接得住大小非們洶涌無情的拋盤?更值得憂慮的是,注冊制之后,符合條件核準備案后都可以上市,幾萬家中小企業嗷嗷待哺,就算有10%上市也是幾千家的規模,現在10倍市盈率恐怕都有一大把小企業愿意排隊上市賣股票,小盤股籌碼的稀缺性徹底喪失。為什么現在必須由審批制改為注冊制?國家政策意圖是讓盡可能多的中小企業融資解困,而不是讓少數民企上市高價套現。因此,上市數量要多多益善,發行股價要越低越好,普惠均沾,注冊制是不二選擇,想繼續洗泡泡浴,對不起,游戲規則變了。
《紅周刊》:很多股民說不看板塊看個股,創業板里精選個股,你怎么看?
釋老毛:我有個比喻,在平均市盈率60倍的時候談精選個股,就像在珠穆朗瑪峰上挖個坑,說我這是塊價值洼地。所謂的高成長能化解高估值的泡沫嗎?美國70年代市場追捧的漂亮50,是不是高成長?是不是轉型升級?是不是市場精選出來的?結果大家都認為漂亮50不敗,熱捧之后照樣跌了個70%~80%才到底。好萊塢娛樂龍頭迪士尼比華誼兄弟質地優質多了吧,1972年市場高位時迪斯尼的市盈率為76倍,而8年后還是那個同樣的公司,1980年卻僅有11倍市盈率。市場先生情緒不高興時,照樣把你的估值從天堂打到地獄,2007年的金融股、2012年的白酒股,不都是從30倍以上的市夢率回歸到10倍市盈率以下了嗎?市場炒熱點、講故事,每次都說這次不一樣,但事實上是每次都一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