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30年前人們看病和今天相比有哪些變化,從醫30多年來我有兩個最大的感受,一是現在老年人患病的幾率比30年前高多了,雖然生活質量上去了,醫療技術也進步了,但是30年前很少發病的老年病今天已是見怪不怪。
二是老年人看病普遍都是獨自來往醫院,很少再有兒女陪同。為什么會這樣,今天要跟大家探討下這這種現象。
中國有句老話叫“養兒防老”,在舊社會,生兒子除了傳宗接代延續香火,另外一個目的就是防老。如果一對夫妻沒生個兒子,那三四十歲時就開始擔心養老問題了,整日惶惶不安。直到今天,這種觀念在中國人的心里仍然根深蒂固。
原創圖片
然而,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政策。鼓勵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8090年代中國開始出現一大批獨生子女家庭,據統計,目前我國有1.76億獨生子女,如果按照3口人家庭計算,獨生子女家庭人口目前就有5.28億之多。約占全國人口的37.7%。30年后,這5億多人都將進入養老行列。
這些數字代表什么?代表著中國人“養兒防老”觀念正受到現實挑戰,甚至正淪為空談。
尷尬的現實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可以先來做個數學題。
一個獨生子女家庭中,一個孩子要贍養兩位老人,如果結婚了,那么就要贍養四位老人,這還不包括雙方還健在的祖父母,這種家庭被叫做“821”家庭,8位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所有的壓力全部集中在了這對夫妻身上,想想也真是挺凄慘的。
原創圖片,一位老人獨自在醫院看病
回到開頭說的,現在大部分老人看病都是獨自來往醫院?原因其實很簡單。
隨著父母年齡漸大,身體也開始出現各種問題。而當父母生病后,獨生子女的壓力就會立刻顯現出來,壓力何止山大。
1、有心無力。30年前,老人生病后,你會看到老人的多個子女可以輪流來醫院照看,有什么事情兄弟姐妹在一起還可以商量。而現在,這種現象消失了。獨生子女又得照顧老人還得顧著工作。實在是分身乏術。更為普遍的是,還有很多與父母分隔兩地生活的。那么,老人如果不是重病大病,都不太想麻煩孩子,也就只能獨自去醫院看了。
圖片來源網絡
2、一輩子為錢發愁。一對夫妻賺錢,要養活雙方父母,再加上他們一家三口,那就是足足7口人。不夸張的說,夫妻倆每天醒來第一件事想的就是怎么省錢,怎么賺錢。拿一個中產家庭舉例子,為父母請一個護工,每天的價格大概在200-300元,雙方父母每天按照500來算,一個月就是15000元。就算老人有退休金,那也基本上不夠支付護工的錢。所以,獨生子女的經濟壓力忒大。
中間這位是我本人,正在給前來看診的老人檢查
除了以上兩點,在我看來,獨生子女還有一個容易令人忽略的殘酷現實,有一種情感他們是缺失的,那就是手足之情。
我一直認為,手足之情本應是和母子、父子之情同樣的天賦情感,但是有近2億的獨生子女是缺失這種情感的。而導致的結果就是他們往往缺少分享和擔當。在其父母年輕的時候,雖然可以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懷,但是父母老了后,獨生子女便會感受到孤單。如果父母不幸早逝,那么獨生子女就會成為成年孤兒,沒有親人,沒有兄弟姐妹。
反過來,如果孩子意外早逝,那么父母也就自然成了失孤老人。這都是值得探討的現實問題。
獨生子女家庭父母該如何養老
1、養老院養老。如果在10年前,把老人送去養老院,子女多半會被扣上一個不孝的帽子,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養老院養老正在逐漸被社會接受,成為獨生子女贍養父母的普遍選擇。老人也欣然接受了這樣一種養老方式。隨著老齡社會加劇,政府為了緩解社會養老壓力,也在大力扶持發展養老福利機構。未來,這種養老方式會占據重要地位。
圖片來源網絡
2、社區養老。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是目前仍占主流的一種養老方式。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無論是老人獨居還是與子女同住,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處狀態。女子忙于工作并無太多時間和精力照看老人。
圖片來源網絡
而這時,子女就會請護工或者私人醫生代替照顧父母,主要負責父母的醫療健康問題。畢竟老上了年紀最怕的就是生病,只要不生病,子女就會省心好多。
3、獨生子女為了緩解經濟壓力,還會為父母購買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前者是因為很大一部分家庭的老人是沒有退休金的,后者是應對老人突發大病重病時,不必為昂貴的看病費用而擔憂。
不過,這些社會問題已經得到了重視,二胎政策也已經放開,相信未來對人口結構調整還會有更多政策出臺。
你是獨生子女嗎?你未來打算生幾個孩子呢?談談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聊聊養老的這個話題。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