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第十座國家中心城市花落誰家的討論,自從2018年2月《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獲批明確提出建設西安為國家中心城市以來,已經長達1081天沒有新的國家中心城市被批復,而這近三年的時間中,先后有包括沈陽、濟南、青島、杭州、南京、長沙、福州、廈門和南昌等9座城市通過不同文件發聲爭創國家中心城市,以上城市在未來5年內誰有望最終獲批國家中心城市,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盤點對比和總結。
在我國對于國家中心城市最初的定義當中,要求國家中心城市應當在我國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在推動國際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發揮著重要的門戶作用,國家中心城市應當具有全國范圍的中心性和一定區域的國際性兩大基本特征。
解讀這句定義我們最不能忽略的關鍵詞是“都發揮著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也就是指國家中心城市是其所在區域內金融性、文化性、交通性、科技性、貿易性、醫療性、教育性、對外交往性等方面中心與樞紐。
目前哪座城市能夠達到?
杭州和南京地處長三角地區,在這個地區中上海是當仁不讓的中心與樞紐,不過上海是既定的國家中心城市,因此杭州和南京無需發展、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就如同成都之于重慶,杭州和南京之于上海同樣是可以從中再設立國家中心城市的,然而長三角地區區別于四川盆地的整體貧瘠。
截止到2019年底,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而地處長三角地區的浙江省和江蘇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了49899元和41400元,如果不計入直轄市,只計入省份來看兩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國第一和第二位,而近年來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武漢、成都、西安和鄭州所在的湖北省、四川省、陜西省以及河南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319元、24703元、24666元和23903元,全部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正基于此,以上地區內獲批的國家中心城市,首先的確符合所在地區的經濟、交通、教育、醫療、對外交往中心的中心性,其次是真的需要這些國家中心城市發揮其中心和樞紐作用,帶動起所在區域發展。
這一點從這五座國家中心城市的批復文件中就能找到答案:
2016年4月,《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獲批,明確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其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和2030年,重慶成都核心城市區域輻射帶動力持續增強,一批區域性中心城市快速崛起,這些區域性中心包括南遂廣城鎮密集區、川南城鎮密集區、達萬城鎮密集區。
2016年12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正式批復,明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2017年1月,發改委復函要求武漢加快建成國家中心城市。《意見》指出武漢城區人口居全國沿江城市第三位、地區經濟總量居第四位,但呈現“一城獨大”、“大而不強”。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于增強輻射帶動功能,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利于激發改革創新動力、推動中西部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構筑內陸開放平臺,縱深拓展國家開放總體格局。
同月,發改委復函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意見》指出鄭州作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經濟首位度不高,高端要素資源集聚力不強,區域輻射帶動作用發揮不足。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推動鄭州提升綜合經濟實力,補齊創新發展和高端功能短板,引領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和支撐中部地區崛起。
2018年2月,《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獲批,《規劃》提出西安已發展為西北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核心引領作用在不斷增強。要求西安加快中心城市建設步伐,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和國家綜合交通樞紐。
從上述成都、武漢、鄭州以及西安獲批國家中心城市的過程來看,其都源于4座國家城市之于背后成渝城市群、長江經濟帶、中原城市群以及關中城市群這四大區域的引領帶動作用。
4座國家城市所在的4個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區域內一城獨大、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客觀經濟發展現狀不容忽視。
正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給予上述4座城市賦能,補短板的同時帶動周邊城市群加快發展,并且對于4大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目標提出了具體性要求。
以上4座城市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背后還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城市自身提出規劃申請、所涉及省份高度支持并上報國家審批,最終實現國家批復。
例如西安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其輻射帶動的不僅僅是陜西省,還包含了甘肅省和山西省部分地級市,因此在《規劃》獲批時發改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是同時發文給陜西、山西以及甘肅三省,并要求三個省份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協作機制,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綜合以上我們不難發現,國家中心城市本身已經有了標準答案,即: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和重慶(上述5座城市在201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2010-2020》中已經被明確確立)。
因此我國目前關于國家中心城市有兩個概念:
第一、已經確定的國家中心城市;
第二、已經獲批著手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
前者即城市自身的金融性、文化性、交通性、科技性、貿易性、醫療性、教育性、對外交往性名列全國前茅且綜合全面;后者則是地處發展不均衡省域內的特大城市,通過自身在金融性、文化性、交通性、科技性、貿易性、醫療性、教育性、對外交往性補充短板后可以有效帶動省域內其他區域發展從而獲批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再來看目前公開表示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9座城市,在筆者看來杭州和南京在經濟、文化、交通、醫療、教育、對外交往中心等方面的中心性非常均衡,且所地處的浙江省和江蘇省也無需依靠省會城市帶動發展,因此杭州和南京當下乃至未來的目標是成為國家中心城市,而非建設。
其他城市中沈陽、長沙和南昌所在省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舊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肩負了帶動區域發展的重要性,但是這三座城市目前在經濟、文化、交通、醫療、教育、對外交往中心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短板,其中沈陽近10年來經濟發展失速,全國經濟排名從19名下滑至32名;長沙所處的中部地區向北和向南分別是兩座國家中心城市武漢和廣州,前者獲批建設后者確定,向西的貴陽則與成都重慶兩座國家城市接壤,向東的南昌自己也提出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因此對于長沙來說,唯有加速優化帶動全省發展才能最終直接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
另外四座城市則來自兩個省份,分別是山東省的濟南和青島以及福建省的福州和廈門,筆者最看好這4座城市中的濟南,原因在于過去20年濟南的GDP全國排名趨于穩定(20-23名之間),其次是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20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進入編制階段,而濟南是黃河流域上自西安、鄭州外的最大城市,且在2020年濟南市主動出擊赴鄭州、西安考察學習,加快推動“黃河國家戰略”在濟南貫徹落實。此前4個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獲批的背后是區域性發展規劃的獲批,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近年來剛被確定的國家新戰略,整個黃河流域如果由三個特大城市+三個國家中心城市作為支撐,將會加快推進戰略實施促進黃河流域發展。
相對比濟南,福州當下并無重大戰略作為支撐,因此在經濟旗鼓相當的背景下,福州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可能性弱于濟南。
而作為與濟南、福州同省的青島和廈門最終爭奪的是直接確立國家中心城市或因為其臨海的地理特性發展國際性城市,而非伴隨國家戰略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當然這兩座城市當下來看還有一定的路要走。
然而當時間發展到2020年底,國家中心城市的爭創角逐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2020年是關鍵年,即我國“十三五”規劃的達標年和“十四五”規劃的確立年,這意味著未來五年(2021年-2025年)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標,同時也是各省未來五年發展目標的規劃制定起步年。
在前面我們也提到所有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城市均是得到了所在省甚至臨近省的支持后上報最終獲批,那么未來5年有哪些省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支持其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呢?
截止到2020年1月中旬,全國共計有29個省市自治區對外發布了“十四五”規劃(新疆、西藏暫未公布),其中有5個省份明確在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
分別為:
1、江蘇:加快提升揚子江城市群發展水平,支持南京爭創國家中心城市,推進南京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加快寧鎮揚、蘇錫常一體化發展,打造蘇通、錫常泰等跨江融合發展城市組團,推動南通滬蘇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
2、浙江: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唱好杭州、寧波“雙城記”,大力培育國家中心城市。開展中心城市賦能升級行動,強化全市域統籌,積極有序穩妥推動行政區劃調整,提升設區市城區規模能級,提高資源統籌配置和重大基礎設施統籌建設能力,增強高端要素、高端產業、高端功能、人口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
3、山東:增強中心城市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濟南打造“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高水平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蹚出路子、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當好引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
4、安徽:全力打造現代化中心城市,支持合肥“五高地一示范”建設,高起點建設合肥濱湖新區,朝著國家中心城市發展。
5、遼寧:沈陽按照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城市能級,提高集聚、輻射和帶動能力。
從以上五省份“十四五”規劃可看出,江蘇省支持南京爭創國家中心城市、浙江省培育杭州和寧波為國家中心城市、山東省加快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安徽省支持合肥向國家中心城市發展、遼寧省則將沈陽按照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
而此前其他公開提出培育或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省份此次在“十四五”規劃中:
1、云南省提出推動形成昆明區域性國家中心城市;
2、山東省加快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3、福建省推進廈門和福州建設現代化國家城市;
4、湖南省則大力推進長株潭一體化打造中部地區崛起核心增長極;
5、江西省做強做大南昌都市圈,推動南昌彰顯省會擔當、增強省會功能;
6、吉林省努力打造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城市群,形成環長春四遼吉松工業走廊,推進長吉、長平一體化協同發展。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未來五年,南京、杭州、寧波、濟南、合肥與沈陽這6座城市將分別以爭創、培育、建設和定位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并寫進所在省的“十四五”規劃,其余昆明、青島、廈門、福建、長沙、南昌和長春7座城市所在省份并未將國家中心城市列為“十四五”規劃目標。
在最新的《2020年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中,杭州和南京的綜合中心城市排名分列第9和第10位,相較于2019年分別上升了1位。其他分項排名中:杭州和濟南在國家貿易中心城市中上升7位、同時在國家醫療中心城市中兩座城市再次上升4位,表現可謂旗鼓相當,其他城市中寧波在國家交通中心城市排名中上升8位。
未來5年,最終哪座城市能夠被認定為國家中心城市,又有哪座城市會被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