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霍金在接受BBC采訪時,稱全面發展的人工智能(AI)可能會成為人類的終結者,他主要擔心的是那些達到或者超越人類的人工智能—它們會快速地發展和更新換代,但人類受制于緩慢的生物進化,無法與之抗衡,終將被取代。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也有過“發展人工智能就像是召喚魔鬼”的言論,他說:“就像所有神話中畫著法陣、捧著圣水的邪惡巫師一樣,每個巫師都聲稱自己可以控制惡魔,但是沒有一個成功的。”這些聽上去有些悲觀主義的言論,恰恰是人工智能在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佐證。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學科的一個分支,被認為是21世紀三大尖端技術(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人工智能)之一。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不僅僅是機器人,機器人只是其容器,機器人有時候是人形,有時候不是,但是人工智能自身只是機器人體內的電腦。人工智能是大腦的話,機器人就是身體,而且這個身體不一定是必需的。
人工智能的概念很寬,所以人工智能也分很多種,我們可以按照實力將人工智能分為以下三大類。
弱人工智能:擅長于單個方面的人工智能。比如有能戰勝象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能,但是它只會下象棋,你要問它怎樣更好地在硬盤上儲存數據,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強人工智能: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是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類比肩的人工智能,人類能干的腦力活它都能干。創造強人工智能比創造弱人工智能難得多。這里的“智能”是指一種寬泛的心理能力,能夠進行思考、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理解復雜理念、快速學習和從經驗中學習等操作。
超人工智能:牛津哲學家,知名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 Bostrom把超級智能定義為“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比最聰明的人類大腦都聰明很多,包括科學創新、通識和社交技能”。超人工智能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類強一點,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類強萬億倍的。
現在,人類已經掌握了弱人工智能。其實弱人工智能無處不在,人工智能革命是從弱人工智能,通過強人工智能,最終到達超人工智能的旅途。這段旅途中人類可能會生還下來,可能不會,但是無論如何,世界將變得完全不一樣。不過,到目前為止,人類的大腦是我們所知宇宙中最復雜的東西。因此,從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的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
這段發展將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計算智能,能存會算,比如我們現在使用的個人計算機;第二個階段是認知智能,能說會聽、能看會認,比如蘋果開發的Siri;第三個階段也是目前的最高階段,是感知智能,它要求機器或系統能理解會思考,這是人工智能領域正在努力的目標。雖然,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進度可能看起還比較緩慢,但是一次頓悟,也許就能永遠改變進步的速度。就好像在人類還信奉地心說的時候,科學家沒法計算宇宙的運作方式,但是日心說的發現讓一切變得容易很多。創造一個能自我改進的電腦,對我們來說還很遠,但是可能一個無意的變動,就能讓現在的系統變得強大千倍,從而開啟強人工智能的沖刺。
Trend Force旗下的拓墣產業研究所發布報告預測,2015年以企業為主的人工智能系統市場價值接近2億美元,到2020年將達20億美元以上,5年之間成長倍數高達10倍。因此,人工智能導入企業將于未來5年成為重心,制造業、軟件業、資訊工程業、生物醫療科技、零售業、汽車產業等領域都將陸續導入人工智能技術。
例如,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oshua Bloom教授創辦的Wise.io公司,就是人工智能“進駐”工業領域的嘗試。Wise.io的數據框架可以接受來自Hadoop、MongoDB 等各種數據源的數據,之后引擎會為這些注入的數據創建多維度視圖,而機器學習算法會調整視圖中每個像素和其他像素的關系。舉例來說,煉油廠、核電工廠等大部分企業都需要做大規模數據分析獲得工業安全報告,這些報告目前如果靠人力完成可能需要一個上百人的團隊花接近半年的時間,而Wise.io的算法僅僅需要20分鐘就能出一份報告,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農業領域,美國的Blue River Technology是一家農業科技和農業自動化技術服務商,主打智能機器人系統優化農業經營方式,減少化學農藥在糧食生產中的使用。其智能機器人系統能夠根據機器學習功能自動識別農作物,比如確定幼苗間距是否過小,或是確認哪些雜草應該清除,這極大地幫助農民減少了在購買農藥上的支出和人力的投入。
此外,有觀點認為,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聰明,看起來越來越接近人類,擬人化會變得更加容易。人工智能或許能孕育出比人類更加智慧的生命形態,這些生命形態能理解、探索人類未知領域并得出科學結論。與此同時,一旦超人工智能出現,人類任何試圖控制它的行為都是可笑的,人類會用人類的智能級別思考,而超人工智能會用超人工智能的級別思考。這種生命形態對于現在的我們而言或許聞所未聞,但它有可能導致一場科學和哲學層面的變革。
美國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說:“2045年左右,人工智能將來到一個‘奇點’,跨越這個臨界點,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智慧,人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和機器的關系。”現在,在中國的大城市里,大量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的應用軟件的出現,正在塑造一個全新的工作形態,全職工作越來越少,短期工作和即時就業越來越多,我們面臨著一個“更少工作的未來”。所以,人類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改善的同時,也應該關注自身機能的發展問題,機器將“進化”得越來越聰明,而一部分人將“退化”。到時候,不管你是一位高收入的律師,還是流水線上的普通工人,當你的雇主發現使用機器或軟件成本更低時,你都有可能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