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農村人口大量流動,有些農戶家庭人口增多,對于農耕地有更大面積的需求;有些農戶隨子女遷至城鎮或外出打工,出現有地無人種,要地無處增的尷尬局面。
因此國家希望通過農村土地流轉承包的方式去滿足一部分農戶需要種地但是地不夠,一部分農戶不想種地但又不想土地被撂荒。
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把農村土地盤活,盡可能減少農村的荒廢土地,提高農耕地的土地利用率。
農村的地荒徹底解決是一個相對比較漫長的過程,我國農業領域的從業者出現嚴重的斷層現象,對于新一代的年輕人,不種地但是也不想放棄承包地的土地權利,再加上國家一系列在農業領域利好政策的出臺,即便大家不種地但是卻想獲得更多的土地,對其未來的土地價值充滿期待。
雖然這幾年在全國部分試點地區的土地流轉發展的如火如荼,但是依然有不少農戶在大面積承包農耕地后出現虧損的狀態,這很大程度上在打擊國家農業整體進入規模化的實際進程。補貼等政策性的引導固然可以刺激大家進行土地流轉承包,但是對農民來說,如何讓自己的實際利益獲得更大的保障恐怕意義才更為深遠。
市場活起來,農民有錢賺,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荒廢的土地能夠被用起來
近兩年糧食價格下跌,農資產品價格不停上漲,在農村種地賺錢越來越難。如果把人工費算在內,種地很可能都賠錢,如今農村已經出現耕地荒置的現象。有些村民想耕地荒著也是荒著,還不如將土地承包出去每年都有些租金賺。也有村民寧愿讓耕地荒著也不承包出去,這是為什么?
1、土地租金低
土地流轉多的農村一般是合作社或者農業公司來承包土地,但有地區沒有這樣的合作社和農業公司,村民們土地流轉只能把土地承包給本村村民。這樣的話土地租金肯定高不了,一般平原地區承包土地租金,每年每畝在500元左右,租金低,村民不愿意將土地承包出去。
2、土地流轉合同長
很多承包土地的合作社和農業公司,他們進行規模化種植時需要修建很多設施,要有不少一部分投入,與村民簽訂承包合同時年限都會比較長,可能有十幾二十年。但對于村民來講,這個期限太長,在此期間萬一外出打工掙不到錢怎么辦?家里有土地也是一種保障,最起碼有飯吃。
3、等待市場變化
寧愿讓耕地荒著也不想承包出去的一些村民會想,這兩年糧食價格低,過幾年糧食價格會不會再漲呢?要是把土地承包出去了這不就等于少了一項賺錢的門路。一些不想將土地承包出去的村民在觀察、等待市場的變化。
4、種一季荒一季
在農村有些土地被荒置,并不是一直被荒置。就拿種植小麥和玉米的地區來說,玉米價格低,種玉米不賺錢,但是小麥價格還可以,種植小麥還能賺錢。這種情況下,在種植玉米的這一季,村民選擇讓土地荒著,到了種植小麥的時候再種小麥。
5、個人情感
都說土地是農村人的命根子,確實是這樣,多少年來農村人和土地打了幾輩子的交道,靠土地有得吃有得穿。現在種地不賺錢了,但農村人對土地還是有一定的情感,一些村民不想將土地承包出去是因為個人的情感。
又到了春耕的季節,之前農村土地耕種主要是五六十歲的老農民,而二三十歲的農村年輕人普遍進城打工。農村春耕出現了勞動力青黃不接的現象。
老農民無力耕種,農二代無心耕種,農村土地被大量閑置,國家鼓勵土地流轉,可是大多數農民寧愿土地荒廢也不流轉,為何?
1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
土地,自古以來就是農民的命根子。最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生產資料。在老農民的思想意識中, “手里有地,心里不慌”。
如果將土地進行流轉,等同于剝奪了農民的生活技能,等待他們的只能被淘汰。所以在潛意識中,土地流轉雖然短期內能夠獲得收益,但是長遠來看,得不償失。
2.城郊農村土地等升值
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郊土地逐漸被征用補償。農民選擇將土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一方面可以換取長期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土地升值帶來的效益更加客觀。
3.偏遠農村土地轉不掉
對于偏遠的農村地區,農民們想進行土地流轉,卻得不到市場的青睞。為了減輕生活壓力,偏遠農村人進城比例更高,土地閑置現象更嚴重。
農村人不愿意將土地就轉出去,這是有原因的,我們可以從本質上看到,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他們把土地當成自己的命根子,肯定不會愿意把土地交給別人!
首先,農民在土地上的掌控,他們覺得只有把土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是最安全的,這樣做他們才能更加踏實去做其他的事情,土地流轉就相當于自己失去了控制權,這種失控的感覺特別不好!
其次,就是現在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根本看不上土地流轉的的費用。在我們這邊每畝土地流轉補貼是100元,農民根本就不在乎這點錢,所以就自己留下來了!
然后,就是農民不放心,因為土地是他們自己的根,他們土生土長,土地是他們最親的東西,他們擔心交給別人,不能處理好,破壞了土地的生物鏈!
最后,就是舍不得,他們是農民,一直以耕地為生,如果失去了土地,他們就相當于失業了,雖然還是有補貼,但是勞動習慣了,讓他們閑下來,肯定是閑不住的。這就是農民為什么愿意土地荒廢而不愿意流轉的原因。
是啊,農村人寧愿荒廢著土地也不留轉,這還用說嗎?這個問題很好理解。那就是:
(一)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如果把土地流轉出去,毫無疑問土地將永遠歸他人所有了。
(二)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權利。
(三)失去了權利,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一切的農民,就應該有經濟補償。因為土地流轉,說白了本身就是一種買賣關系。
(四)即然是買賣關系,就是一種等價交換,那么就應該公平交易,合理補償才對。
(五)但事實上,農民們世世代代擁有的土地,被流轉后得到的補償卻少的可憐,根本就不成比例,當農民發現被流轉出去的土地,非但沒能拿到應有的補償,而且還失去了土地,失去了鐵飯碗。
如此,農村人寧愿將土地荒廢也不留轉就可想而知,就不難理解了。
1根深蒂固的土地意識
土地,自古以來就是農民的命根子。最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生產資料。在老農民的思想意識中,“手里有地,心里不慌”。
如果將土地進行流轉,等同于剝奪了農民的生活技能,等待他們的只能被淘汰。所以在潛意識中,土地流轉雖然短期內能夠獲得收益,但是長遠來看,得不償失。
2.城郊農村土地等升值
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郊土地逐漸被征用補償。農民選擇將土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一方面可以換取長期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土地升值帶來的效益更加客觀。
3.偏遠農村土地轉不掉
對于偏遠的農村地區,農民們想進行土地流轉,卻得不到市場的青睞。為了減輕生活壓力,偏遠農村人進城比例更高,土地閑置現象更嚴重。
土地流轉后,不少承包者從開始承包時就動機不純,一心只想騙取政府補貼款,根本沒心思把田種好,提高糧食產量,種的田草比禾高,產量極低根本沒什么資金投入。到收割時根本沒幾粒稻谷,有的根本沒收,直接用拖拉機犁了。再胡亂栽上晚稻。將土地交給這樣害國傷民的騙子承包寧肯荒蕪,免得國家受騙!
很多山區的土地,別說租給別人種,就是送給人家人家都不要,現在糧食價格那么低,如果只是在家里盼地里那點莊稼的話,連家里都開支錢都顧不上,很多地多的,地太少的都寧愿荒廢出去打工,轉租給別人太便宜,沒一般幾十塊一畝,好的也才百十塊一畝。
另外,土地即使不播,也有國家的土地耕種補償。
近年來隨著種植成本的上漲,單純種地的收益越來越少。一些農民選擇了進城打工,把土地流轉了出去。還有一些農民卻寧愿將土地拋荒,也不愿意流轉出去,后者到底是為什么呢?其實這是一種無奈之舉。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農民都適合外出打工。
出去打工的多是青壯年勞,留守在農村的多是老人、婦女、兒童。他們將土地視為全家的命根子,舍不得流轉出去。的觀念是這樣的,掙一分是一分,種出的東西自給自足,維持基本的生活,總好過出去買。所以他們不會將土地流轉出去。
第二,土地流轉價格并不如意。
種植大戶只愿意承包連片的土地、肥沃的土地、耕種方便的土地。而很多土地達不到這樣的要求,所以租金并不理想。因此農民想流轉也流轉不出去,而自己在外打工也沒時間打理,只能是棄耕拋荒了。
第三,流轉出去的土地也有荒蕪的可能。
部分種植大戶根本不會種地,只是盲目跟風種植,結果是賠錢后撂荒走人;部分種植大戶流轉土地,只是為套取農業補貼;還有部分種植大戶,則是將流轉來的土地挪作他用。因此很多流轉出去的土地也會荒蕪,好好的土地荒蕪了,這對農民而言是一種情感上的折磨,所以他們不會將土地流轉出去。
第四,土地流轉合同期限太長。
很多合作社和農業公司,進行規模化種植時,需要修建很多農業設施,需要投入很多資金,所以土地流轉合同期限都比較長。很多農民接受不了,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里,萬一外出打工掙不到錢怎么辦?家里有土地也是一種保障。萬一農產品價格上漲了怎么辦?那是不是要后悔。
對于這個回答,是怎樣看待的?歡迎暢所欲言。還有哪些問題?請關注土妞話三農,歡迎積極提問。
謝謝邀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也很正常!主要是大家沒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子!以下僅供參考!
本人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傳統文化生態產業園也叫田園綜合體的研究與推廣!
農村建房與農有三落后:一與我國當前的農村發展的田園綜合體模式與路線不同,而落后于機械化時代。二農村前些年的房子設計美觀與使用落后。三農村的單門獨戶或零星小村落不利于時代的發展落伍了。
傳統文化生態產業園這種田園綜合體有三大特色:
一眾人夢寐以求的小橋流水人家,總體布局,家家不一的設計風格,前每戶皆有的荷塘稻田,中古建家居與辦公場所,后花園式田園,十戶百戶可拷貝,聚則成城,散如繁星。
二完全融入傳統文化、易經文化等宜人宜居設計思路,讓三代理念、漢唐古韻、明清風格融合于現實生活中。
三融入當下世界最先進的智能化、物聯網等人工智能技術,讓人不出門而知天下事,輕松掌控自己的企業與市場。
當然還有很多本人的絕招!
這樣一對比,一個是當前農村狀態下的房子,一個是同樣價格的眾人集力創建的田園風光,你會選擇怎么做?自然分曉!
我們是繼續按老模式走,還是大家合計合計一起來規劃好呢?
古易軒主貴州省易經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兼常務副秘書長兼易經文化培訓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建造師、工程師唐明字唐國釗歡迎有識之士共謀發展,加大傳統文化生態產業園也叫田園綜合體的研究與推廣力度!造福一方!
首先要說明一下,土地荒廢的,是極偏遠的農村出現的極個別的現象。絕大部分農民是不會讓土地荒廢的。
都知道農民種自家承包的那點耕地賺不了幾個錢,這兩年糧價又一跌再跌,有的地方的農民種地已經到了不賺錢還搭工的地步。那他們為什么又不愿意把地流轉出去,出去打工呢?這里的原因很復雜,也包含著一層無奈。
首先,農村人并不是家家都出去打工。出去打工的家庭,也不是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出去打工。比如家里有有勞動能力,能干活的老人,還有就家里有須要照顧的老人的家庭,總要有人留在家里照顧老人吧。這樣的家庭,不是不愿意把地流轉出去,而不能流轉。如果把土地流轉出去了,那他們在家里的勞動力就真成了“剩余勞動力”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非產糧區的農村,那里的地少,還零散。有的人均還不到一畝地,幾乎全村都靠出去打工生活。和上述情況一樣,村里總還是有有勞動能力的婦女和老人。這樣的農村或有撂荒的情況。但這里的農民更能吃苦耐勞,更舍不得糟蹋土地,因為他們實再是太窮,糟蹋一點東西,在他們眼里都是犯罪!
不過他們倒是愿意把手里的土地都承包出去,可是有哪個種糧大戶、資本大戶愿意來包租他們的土地呢?由于一些地區地貌復雜多樣,這里的農民手里的土地的地力也薄厚不均,如果有種糧大戶來只包他們的那點好地,那他們寧肯不包。其實,種糧大戶都不是傻子,也根本看不上他們的那點所謂的好地。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的種糧大戶對種地不熟,或者別的什么原因導至了包地賠錢,而悔耕悔種。再就是,有奸猾狡詐之徒,勾結當地有權有勢的勢力以公司+農場+各作社+農戶,去套取國家的補貼錢。這也會出現農村土地的荒蕪。
至于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土地的多種經營和種養殖業的規模化管理是大勢所趨,但各方的利益的均衡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