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廣大鄉村地區“貧血”“失血”甚至“缺血”狀況嚴重,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向城市流動,制約著鄉村地區的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充分釋放“錢地人”三要素活力。
實施鄉村振興這個大戰略,需要真金白銀的硬投入。公共財政要持續給力,不斷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農村金融要回歸本源,為鄉村振興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將金融資源配置到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長期以來我國土地出讓收益處于“取之于鄉,用之于城”的狀態,直接投入到鄉村建設中的比重相對較低,使鄉村振興乏力感凸顯。要進一步創新政策體制機制,將土地增值收益這塊“蛋糕”切出更大的部分用于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不能是文件上的“優先”、口頭上的“重視”,要貫穿于鄉村振興政策制定的全過程,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點放到鄉村地區,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支持。
激活鄉村沉睡的資產、盤活鄉村閑置的資源,是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解決鄉村振興“地”的問題,關鍵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鄉平等交換機制,切實保障農民對土地、宅基地的權益,防止出現傷害農民利益行為的發生,把土地制度改革“紅利”分給鄉村。
實施鄉村振興這個大戰略,使鄉村地區成為一片“雙創”的熱土,吸引大量進城務工農民及管理型、科技型人員“回流”農村,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生力軍。然而,我國一些鄉村地區人口外流態勢持續惡化。有效破解鄉村振興戰略中“人”如何干的問題,關鍵是使智力通道暢通到鄉村,大力發展鄉村教育,提高鄉村多層次教育水平,不斷培育懂農業、愛農村、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鼓勵社會各界積極有序投身鄉村振興建設進程。為解決鄉村振興中“人”的問題,需要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等舉措,發揮科技人才、工匠能人的支撐引領作用。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需要全社會各層次人才的廣泛參與,通過構建高效、健全、完善的激勵機制,吸引支持專家學者、成功企業家、醫生教師、黨政干部以及技能人才等投身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成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建設性力量。(作者是西南交通大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