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不換水種稻不施肥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池塘種稻示范基地見聞
本報記者王瑜
一艘小舢板停泊在水稻叢中,開始泛黃的稻穗低下了頭,倒影在清凌凌的池水中清晰可鑒……近日,當記者來到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興甸街道山西村的池塘稻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基地時,池塘里的小龍蝦已經收得差不多了,江蘇省南京市檀香山農業發展公司總經理陳榮林一家正期待著即將到來的另一份豐收。
龍蝦塘里種水稻,水稻更綠色,龍蝦少生病
“去年第一年在小龍蝦塘里種池塘稻,700多畝收了13萬斤大米,在朋友圈里賣了6萬多斤,平均每斤12~13元。”陳榮林說,去年收獲完將秸稈全部粉碎還田,今年翻耕時又培肥了地力,池塘稻長勢比去年還要好。
十二三元一斤,陳榮林的大米為什么賣得這么貴?“安全。”他告訴記者,池塘稻的肥料就是小龍蝦吃剩的黃豆渣和糞便,全生育期不施肥,由于池塘水環境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絕卷葉螟、二化螟、稻飛虱等害蟲,部分蟲卵也被水生植物吃掉了,所以也不用打藥,絕對綠色。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的試驗結果表明,高溫時節有水稻的池塘比沒水稻的水面溫度低2~3℃,池泥溫度也低1~2℃。“實際上降溫可能達到4℃甚至更高。”陳榮林告訴記者,“水溫高于25℃,小龍蝦的生長速度就會減緩。池塘種稻降低水溫,有利于小龍蝦長個頭早上市。”
前來參觀的廣西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胡大勝告訴記者,廣西從2013年開始在魚池中試種池塘稻,多點試驗結果顯示,池塘種稻對預防羅非魚鏈球菌病效果十分顯著,“有的試驗點去年種了池塘稻一點事沒有,今年沒種幾乎死光了。”
如果有1/4的養殖池塘種植水稻,能增加水稻面積1000萬畝
“淡水養殖,池塘里不種水稻也要種水草,但和水草相比,水稻的凈化能力更強。”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方福平介紹說,養殖池塘水產品吸收的氮、磷僅占投入總量的3%~25%;殘余養分中約有41.7%殘留在水體中、44%沉積在底泥中,因此去除底泥和水體中的冗余養分是水體凈化的關鍵。
目前,池塘的生態修復方式以浮床種植為主,包括水上無土栽培水稻、蔬菜等,這些方式能夠吸收水體中的多余養分,卻無法利用底泥。池塘稻直接種在底泥上,根系能夠吸收底泥和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并將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通過氣道輸送到根區,從而有效改善水質。
2008年開始,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吳殿星與方福平合作,從專用品種和栽培技術兩方面入手研究池塘稻種植。作為農業部水稻專家指導組成員,方福平關心的不僅是水體的凈化,還有國家糧食的安全。“池塘種稻創新了水稻種植方式,是擴大水稻面積、提高谷物產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若全國有1/4的養殖池塘種植水稻,則水稻面積可以增加1000萬畝,相當于2010~2014年全國水稻面積增加的總和。已有專用品種,但還面臨收獲難題
對科研人員來說,創新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粳稻含糖量高,秧苗還沒有分蘗就被大閘蟹咬斷了根莖,那就細分共生技術;池塘種稻比例是50%好還是60%好,是種在中間好還是沿著堤岸種比較好,那就多點多模式比比看。
從2008年至今,開展池塘種稻試驗示范塘體類型由少到多,養殖品種擴展到青蝦塘、黑魚塘、小龍蝦塘、甲魚塘、黃顙魚塘和螃蟹塘,參與的省份由浙江省逐步擴大到浙江、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8省區。目前,“漁稻1號”和“漁稻4號”兩個池塘稻專用品種獲得我國植物新品種權保護,《魚塘專用稻種植技術規程NY/T2680-2015》的正式實施也標志著池塘種稻有了行業標準。
對廣大農民來說,最看重的還是效益。根據杭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對該市10個示范點的監測結果,該市共示范推廣池塘稻(青蝦、鱉、螃蟹、小龍蝦)面積1034畝,畝均池塘增收691.5元,總增收71.5萬元。2013年,江蘇省池塘稻種植面積只有10多畝,今年已經超過2000畝。
“現在池塘稻收割還是以人力為主,但勞動力價格越來越高,該如何應對?”隨著推廣面積的擴大,機械收割的瓶頸越來越突出。“人工收獲費力費工,必須盡快突破。”方福平告訴記者,他們正在與農業部南京農機化所、江蘇泰州農機有限公司研討池塘稻機械收獲問題的解決辦法。
蘇曉逸:
會做下去,但大面積推廣有點難
本報記者王瑜
“飽滿Q彈,香醇軟糯。”距離收獲新大米還有一個月的時候,看著長勢不錯的池塘稻,浙江盛旭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經理蘇曉逸開始在朋友圈里賣大米。“從5月插秧到10月底收獲,池塘稻比普通晚稻多2個月的生長時間,米質更優。”他告訴記者,去年8月份池塘稻灌漿期遭遇連陰雨,癟谷比較多,每畝水稻也就能打400斤稻米,今年看情況畝產能翻一番,達到800-1000斤。
2011年,蘇曉逸大學畢業后從澳大利亞回到故鄉浙江海寧,子承父業做起了水產養殖,成立了浙江盛旭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海寧是我國東南沿海的淡水養殖基地,僅甲魚養殖年產值就能達到5億元,然而經過多年發展,水體的富營養化不僅讓當地政府痛下決心治理,也讓養殖戶時不時擔心魚病爆發。
治理水體污染,以前的辦法是在魚塘里面種蔬菜。蘇曉逸在魚塘里種上了空心菜,但空心菜浮在水面上,魚塘的底泥污染問題還是解決不了。他在網上查到泰國的解決辦法是在池塘里種水稻,可是在國內卻找不到蘆葦稻的品種。說來也巧,2013年,他在當地政府組織下到浙江大學參加職業農民培訓,了解到浙江大學的吳殿星教授在選育池塘稻品種。就這樣,他找到了吳教授,并得到了免費提供的池塘稻種子——“漁稻1號”。“和普通水稻不一樣,這個品種株高1.2~1.5米。”蘇曉逸說。
去年,蘇曉逸開始在基地部分池塘試驗蝦鱉稻共生技術,不僅收獲的綠色大米銷路不錯,而且水體富營養化明顯減少,整個生長期不用換水,池塘水體仍能夠達到四類水標準,個別指標甚至達到二類水標準。“水治好了,蝦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大蝦的比例也增加了。”他解釋道,傳統方式養殖南美白對蝦,大蝦比例只有五六成,而蝦鱉稻共生,大蝦的比例能達到七成。不要小看這一成,據蘇曉逸介紹,小蝦每斤收購價只有18~20元,大蝦可以賣到65~70元甚至更高,所以大蝦比例提高對于效益的提升非常明顯。
今年,蘇曉逸拿出700畝魚塘試驗蝦鱉稻共生技術,并將養殖品種從南美白對蝦、青蝦拓展到了沼蝦。“我肯定會繼續做下去,但要大面積推廣還是有點難,因為基建成本比較高。”他解釋說,為了保證蝦鱉稻共生的情況下水體量不變,需要將魚塘改造成三面開溝、中間凸起的結構,“我們第一年魚塘改造就花了60萬元,而且是在全部自力更生、沒有從外面請工程隊的情況下。”
你不知道的池塘種稻
池塘種稻和稻田養殖不同。池塘種稻促進漁(蝦、蟹等)稻共生,既提高經濟、生態效益,又是實現稻谷增產的一種新途徑;而稻田養殖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增加水產品產量、稻米品質,但由于養殖稻田需要開挖環形溝、蓄水池等(約占田面10%),實際上減少了水稻種植面積。
池塘種稻需要高稈、壯稈型水稻品種,而稻田養殖對水稻品種來說沒有變化。
稻田養殖技術已經十分成熟,而池塘種稻需要深入研究。
水稻新種法
深水稻:分為浮水型和深水型,全球深水稻種植面積總計約為1.8億畝,主要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廣東的大禾、湖北的青粘、湖南的麻粘、云南的花高腳都屬于深水稻。
浮床稻:運用無土栽培技術,以泡沫板等材料為載體,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在自然水域水面上進行的種稻法。水上種稻是我國著名遺傳育種學家徐冠仁的重要創見。
池塘稻:池塘專用稻品種直接種植于池塘底泥上,隨水產動物生長而逐步抬高水位,實現魚稻共生而成熟收獲。
特點是什么
株型高大:1.2~1.5米高,適合在0.5~1.5米左右的養殖池塘種植。
莖稈粗壯:比普通水稻莖稈粗1~2倍,稈皮壁厚且硬,不易倒伏。
根系發達:葉片大而長,生物產量大,根系發達,每個節間長有發達的水生根,高效吸收底泥和水體氮、磷肥,凈化能力強。
好處有哪些
增效:增糧增收,提質增收,節本增效。增糧:目前已實現畝產600斤。若全國有1/4的養殖池塘種植水稻,則水稻面積可以增加1000萬畝,相當于2010~2014年全國水稻增加面積的總和。
生態:促進光溫水土肥綜合利用,減少面源污染。與不種稻池塘相比,種稻池塘總氮均值降低70.6%,總磷均值降低85.1%,化學需氧量均值降低62%。
應該怎么種
塘體準備:最好是“回”字型,中間略高。種稻密度:按照畝池塘種植60%,株間距0.5x0.6,畝種植水稻2000株左右。
茬口銜接:在曬塘后,采取催芽直播、育秧移栽種植。在一定水位塘體,可采取營養缽育苗、拋秧。
設置防逃網:養殖中華絨螯蟹的池塘,在稻苗成活前,用防逃網將稻與蟹隔開;在秧苗健壯后打開防逃網。
水位咋控制
移栽期:30厘米以下,利于扎根、返青。分蘗期:30~40厘米,利于分蘗成根。拔節孕穗期:80~90厘米,防控二化螟、三化螟。
成熟期:100~120厘米,有效防控稻飛虱。
模式有幾種
目前池塘種稻的主要模式有:
青蝦+水稻;
南美白對蝦+水稻;
小龍蝦+水稻;
黑魚+水稻;
羅非魚+水稻;
甲魚+水稻;
黃顙魚+水稻;
沙塘鱧+水稻;
河蟹+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