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請先思考:
你覺得共享是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共享。
作為農創人,你認為共享主要在什么地方或領域可以使用?
農說呂不白丨不白在觀察
第299期
全文2018字丨6分鐘閱讀
“共享”一詞,經過多年“小黃車”、“摩拜”等共享單車的教育,已經為大眾所接受。在農業圈也有不少人想嘗試分“共享”這一杯羹。卻不得其門。還有人喪氣的對不白說:共享風口,已經追不上了,放棄吧。
但共享真的已經追不上了嗎?不白認為,其實不然。我們還無法從中獲得想要的,不過是我們用錯了方法。要分“共享”的這一杯羹,要學會3個詞“鏈接”、“換置”、“捆綁”。
如果還是不甚明晰,可以跟著不白一起來看看這個新加坡的農場,看他們是如何品嘗到“共享”帶來的美好果實的。
在新加坡克蘭芝地區,有著大大小小百來家農場。在這里,lvy也有一家農場,這是父親留給她的。農莊面積不過十畝左右,卻讓從新加坡園藝協會退休回來的lvy感到由衷的快樂。因為她再一次與大地緊密鏈接。
△lvy和她的丈夫Lim Ho Seng
在lvy繼承父親的農莊開始經營農莊后,她發現,克蘭芝地區的農場實在太多了,同行競爭并不見得不好,但太多的無序競爭,導致所有農場都難以良性發展。自家的寶萊塢農場也因為這種無序競爭,導致加大運營成本增加客流減少,營收困難。要怎樣結束這種影響發展的無序競爭呢?
lvy說服了相鄰的其他35個農場主,組織建立了克蘭芝田園協會(KCA)。在協會里,所有農場主將共享品牌、共享游客資源、共享運營。
1、統一塑造品牌,共享品牌資源。不論寶萊塢農場、氣耕農場、夏氏牧羊場等各個小農場品牌,對外文案、圖片、海報等全都是“克蘭芝農場”這個品牌。并且只要游客來到克蘭芝農場,就能進入各個小農場。任意參加、游玩,資源共享讓用戶有更好的體驗。一切隨用戶心意。
而對于協會里的農場主而言,他們既獨立擁有自己的農場,但農場同時也屬于克蘭芝農場的一部分。游客可以免費進入其中,但不論農產品的銷售還是項目的體驗都需要游客自行付費。
2、對外引流,共享運營:統一對外宣傳建立共同網站、繪制地圖和導覽手冊,對外運營統一共享。通過Facebook,可以看到克蘭芝農場的全貌,克蘭芝農場不會單獨宣傳一個小農場而是把所有農場打包,共同運營。
3、農場主眾籌租賃巴士,免費接待游客、共享游客資源。游客到達克蘭芝地區地鐵站,即可搭乘直線巴士抵達農場(巴士每小時一班,來回3新幣)。免費進入克蘭芝農場,但進入各個小農場體驗項目或是購買農產品,需要對逐一付款。類似于我們進入游樂園,不用付門票費,但是我們想要玩摩天輪或是旋轉木馬都有各自的付費窗口。
克蘭芝農場運營過程中會定時舉辦共享市集。這個有機市集,除克蘭芝本地小農可在市集銷售產品外,也歡迎新加坡各地的手工業者參加市集。但前提是向克蘭芝田園協會繳納一點點管理費用。(市集每三月一次,一次兩天,因項目比較火,克蘭芝方面也籌劃增加頻率)
通過資源的鏈接置換共享,讓克蘭芝地區不僅結束了以前那種無序競爭的出現,還讓克蘭芝農場成了不少人推薦的,游新加坡必去的景區之一。
在不白看來,所謂共享,本質上是基于資源閑置的基礎上,做出的一種資源間的鏈接和置換。不論是不白曾分享過的“附近的農場”小程序案例,或是今天的克蘭芝農場。都是資源鏈接整合后,讓消費者感覺他們“占便宜了”。(節約了時間或是節約了金錢,更便捷的找到自己想要的)。通過這種對消費心理的把握,促成幾方共贏的結果。
那我們如何活用這種消費心理?
1、學會聯動,共享流量資源。將與自己有強關聯的產品、服務鏈接起來,打包捆綁銷售,引發盡量多的消費者的關注。比方說,最近不白看到廈門建行發布的廈門旅游年卡。憑福建戶口,到建行辦一張只需130元的年卡,就能在一年內無限次免費游玩,包括廈門植物園(門票40元)、胡里山炮臺(門票25元)、鷺江夜游(60元起)等在內的18個景區。
一張年卡將18個景區一起打包捆綁銷售,于景區而言,不過是共享游客資源,降低獲客成本,但于消費者而言,他們也許會這樣想:我一次性花一點點費用,就能暢玩這么多農場、景區,賺了!就是要讓他們有賺了的心理感受,雖然他們一年也玩不了幾個地方,來不了幾次,但卻能有效帶動他們的消費欲望。
2、豐富內容,促成二次消費。門票免了,流量來了,該如何誘發用戶的購買欲,體驗項目?在克蘭芝農場,進入有機市集,你自然而然的會想要品嘗市集里的有機食品。看到那些釣魚、自然教學等豐富多彩的項目,自然而然就想要去嘗試,拍下照曬下朋友圈。只要你的項目足夠多,自然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但單個農場它的資本有限、人工有限、項目有限,很難擁有足夠豐富的項目用以吸引游客。而36個農場卻能成為一個擁有超多體驗項目的大型綜合農場。
通過農場間的“捆綁銷售”,共享資源,滿足消費者原本可能只是幾個、十幾個的需求,讓他們“賺到”,自己也能賺到。具體形式可以是通過一張卡,一個門票,或者一個APP,讓消費者感受到“一票”在手,農場任我游,獲得“賺了”的體驗感。
總而言之,共享農場的模式,在不白看來是比較高明的“捆綁”模式。這種資源間相互捆綁,互利共贏的思維模式,值得我們多多推敲研究。
閱讀前,請先思考:
你覺得共享是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共享。
作為農創人,你認為共享主要在什么地方或領域可以使用?
農說呂不白丨不白在觀察
第299期
全文2018字丨6分鐘閱讀
“共享”一詞,經過多年“小黃車”、“摩拜”等共享單車的教育,已經為大眾所接受。在農業圈也有不少人想嘗試分“共享”這一杯羹。卻不得其門。還有人喪氣的對不白說:共享風口,已經追不上了,放棄吧。
但共享真的已經追不上了嗎?不白認為,其實不然。我們還無法從中獲得想要的,不過是我們用錯了方法。要分“共享”的這一杯羹,要學會3個詞“鏈接”、“換置”、“捆綁”。
如果還是不甚明晰,可以跟著不白一起來看看這個新加坡的農場,看他們是如何品嘗到“共享”帶來的美好果實的。
在新加坡克蘭芝地區,有著大大小小百來家農場。在這里,lvy也有一家農場,這是父親留給她的。農莊面積不過十畝左右,卻讓從新加坡園藝協會退休回來的lvy感到由衷的快樂。因為她再一次與大地緊密鏈接。
△lvy和她的丈夫Lim Ho Seng
在lvy繼承父親的農莊開始經營農莊后,她發現,克蘭芝地區的農場實在太多了,同行競爭并不見得不好,但太多的無序競爭,導致所有農場都難以良性發展。自家的寶萊塢農場也因為這種無序競爭,導致加大運營成本增加客流減少,營收困難。要怎樣結束這種影響發展的無序競爭呢?
lvy說服了相鄰的其他35個農場主,組織建立了克蘭芝田園協會(KCA)。在協會里,所有農場主將共享品牌、共享游客資源、共享運營。
1、統一塑造品牌,共享品牌資源。不論寶萊塢農場、氣耕農場、夏氏牧羊場等各個小農場品牌,對外文案、圖片、海報等全都是“克蘭芝農場”這個品牌。并且只要游客來到克蘭芝農場,就能進入各個小農場。任意參加、游玩,資源共享讓用戶有更好的體驗。一切隨用戶心意。
而對于協會里的農場主而言,他們既獨立擁有自己的農場,但農場同時也屬于克蘭芝農場的一部分。游客可以免費進入其中,但不論農產品的銷售還是項目的體驗都需要游客自行付費。
2、對外引流,共享運營:統一對外宣傳建立共同網站、繪制地圖和導覽手冊,對外運營統一共享。通過Facebook,可以看到克蘭芝農場的全貌,克蘭芝農場不會單獨宣傳一個小農場而是把所有農場打包,共同運營。
3、農場主眾籌租賃巴士,免費接待游客、共享游客資源。游客到達克蘭芝地區地鐵站,即可搭乘直線巴士抵達農場(巴士每小時一班,來回3新幣)。免費進入克蘭芝農場,但進入各個小農場體驗項目或是購買農產品,需要對逐一付款。類似于我們進入游樂園,不用付門票費,但是我們想要玩摩天輪或是旋轉木馬都有各自的付費窗口。
克蘭芝農場運營過程中會定時舉辦共享市集。這個有機市集,除克蘭芝本地小農可在市集銷售產品外,也歡迎新加坡各地的手工業者參加市集。但前提是向克蘭芝田園協會繳納一點點管理費用。(市集每三月一次,一次兩天,因項目比較火,克蘭芝方面也籌劃增加頻率)
通過資源的鏈接置換共享,讓克蘭芝地區不僅結束了以前那種無序競爭的出現,還讓克蘭芝農場成了不少人推薦的,游新加坡必去的景區之一。
在不白看來,所謂共享,本質上是基于資源閑置的基礎上,做出的一種資源間的鏈接和置換。不論是不白曾分享過的“附近的農場”小程序案例,或是今天的克蘭芝農場。都是資源鏈接整合后,讓消費者感覺他們“占便宜了”。(節約了時間或是節約了金錢,更便捷的找到自己想要的)。通過這種對消費心理的把握,促成幾方共贏的結果。
那我們如何活用這種消費心理?
1、學會聯動,共享流量資源。將與自己有強關聯的產品、服務鏈接起來,打包捆綁銷售,引發盡量多的消費者的關注。比方說,最近不白看到廈門建行發布的廈門旅游年卡。憑福建戶口,到建行辦一張只需130元的年卡,就能在一年內無限次免費游玩,包括廈門植物園(門票40元)、胡里山炮臺(門票25元)、鷺江夜游(60元起)等在內的18個景區。
一張年卡將18個景區一起打包捆綁銷售,于景區而言,不過是共享游客資源,降低獲客成本,但于消費者而言,他們也許會這樣想:我一次性花一點點費用,就能暢玩這么多農場、景區,賺了!就是要讓他們有賺了的心理感受,雖然他們一年也玩不了幾個地方,來不了幾次,但卻能有效帶動他們的消費欲望。
2、豐富內容,促成二次消費。門票免了,流量來了,該如何誘發用戶的購買欲,體驗項目?在克蘭芝農場,進入有機市集,你自然而然的會想要品嘗市集里的有機食品。看到那些釣魚、自然教學等豐富多彩的項目,自然而然就想要去嘗試,拍下照曬下朋友圈。只要你的項目足夠多,自然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但單個農場它的資本有限、人工有限、項目有限,很難擁有足夠豐富的項目用以吸引游客。而36個農場卻能成為一個擁有超多體驗項目的大型綜合農場。
通過農場間的“捆綁銷售”,共享資源,滿足消費者原本可能只是幾個、十幾個的需求,讓他們“賺到”,自己也能賺到。具體形式可以是通過一張卡,一個門票,或者一個APP,讓消費者感受到“一票”在手,農場任我游,獲得“賺了”的體驗感。
總而言之,共享農場的模式,在不白看來是比較高明的“捆綁”模式。這種資源間相互捆綁,互利共贏的思維模式,值得我們多多推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