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來,城鎮化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有力推動了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國的城市已基本實現了現代化。
1978—2016年,中國的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9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7.35%。但中國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仍處在起步階段。
鄉村在產業、社會、文化、建設和管理等多領域罹患嚴重的“鄉村病”,亟待解決。
1.1 農業發展缺乏競爭力,非農產業發展不平衡,農民持續增收困難
現代農業發展基礎薄弱,農業種植業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加工率只有55%,精深加工率不足45%, 低于發達國家90%和80%的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
1.2 農村社會結構不完整,農村勞動力主體老弱化加劇
農村“三留人口”群體快速增大。2008年中國農業大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我國農村留守老人達5000萬,老年農民逐漸成為農村勞動力主體。
2014年全國婦聯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100萬,約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總體規模呈現擴大趨勢。
1.3 宅基地擴張與閑置并存,鄉村空間資源利用存在較大浪費
統計資料顯示,2000—2011年中國農村人口減少了1.33 億人,農村居民點用地卻增加了 3045萬畝。農村人口快速非農化引起的“人走屋空”和普遍的“建新不拆舊”相伴而生。自然資源部的數據顯示我國約有2億畝農村宅基地,其中10%~20% 是閑置的,部分地區閑置率甚至高達30%。
1.4 農村人居環境總體水平仍然偏低
全國還有43%的村莊沒有實現集中供水,仍有60%的農村人口是以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水源。11%的行政村通村公路沒有實現硬化,大量村內道路沒有硬化,且普遍沒有公共照明。農村垃圾隨意堆放、傾倒現象嚴重,生活污水和畜禽養殖污染嚴重,村容村貌呈現臟、亂、差。
1.5 傳統村落與鄉土特色保護面臨危機
傳統鄉村風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但目前的保護與發展情況不容樂觀,建筑失修衰敗,古樹、古井、古橋等重要景觀元素也日漸消失。
目前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拯救措施,但實施保護的村莊所占比例仍然較小。同時,獲得保護的傳統村落也面對著發展方式單一、重形式、輕內涵等問題。
1.6 村鎮規劃建設管理理念偏差、制度缺失、技術支撐不足
村鎮規劃、建設和管理三者之間相互脫節,是村鎮規劃實施難、鄉村公共設施缺乏后期維護等問題的根源。城鄉一體的規劃建設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建立,農房質量安全制度缺失,傳統村落與鄉土特色保護的制度尚未健全,村鎮規劃建設的技術標準適應性不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制度實施難。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鄉村進一步分化為城市化地區和非城市化地區,尋求不同的發展路徑,呈現不同的空間集聚形態,并因此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在廣大的中部傳統農業地區,伴隨著外部產業的轉移和內部需求的提升,鄉村的空間格局也在不斷地發生著改變,就地就近、適度集聚的態勢較為明顯。
在鄉村空間格局變化的背后,鄉村經濟的多元化、農業的現代化、鄉村治理的多元化、鄉村發展的綠色化和以鄉村為依托的中華文化復興正在顯現和有序推進。
村鎮的發展動力強弱取決于區位和資源稟賦。城市周邊的村鎮往往得益于城市的輻射和帶動,發展較為迅速。而遠離城市的村鎮則缺乏來自外部的強大動力,發展相對滯后。
村鎮的發展帶有很大的自發性,內在的需求和動力往往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在村鎮自發發展的過程中,有才干、有主意,帶領一方百姓謀發展,為老百姓擁護的“能人”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除此之外,我國村鎮的發展受政策的影響極大。改革開放之后小城鎮的蓬勃興起、20世紀90年代鄉村地區發展的相對停滯、2000年之后鄉村面貌得到較大的改善都和國家不同時期的“三農”政策密切相關。
基于我國村鎮發展的特征和規律,在鄉村規劃建設和管理中應尊重差異、鼓勵多元化發展和政策創新,優化完善外部發展環境、建立內生發展的激勵機制和實施分類指導。
4.1 加快制定《鄉村發展、建設和保護法》,對鄉村實施土地、規劃、建設的一體化管理。
明晰農民建房管理、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管理維護等責任職責,將鄉村學校、幼兒園、衛生院、敬 老院等公共設施納入基本建設程序并實施監督管理。
恢復農村建筑工匠資質許可制度,加強農村建筑從業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加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完善保護制度。
4.2 創新鄉村規劃的編制體系、編制方法、編制技術和編制內容,推廣鄉村規劃師制度,將鄉村規劃服務從短期逐漸轉向中長期跟蹤服務。
大力推進“需求導向、解決基本、因地制宜、農村特色、便于普及、 簡明易懂、農民支持、易于實施”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將村莊規劃的主要內容納入“村規民約” 中付諸執行。
4.3 發展鄉村設計和新鄉土建筑。
鼓勵設計師下鄉,傳承和創新傳統建造工藝,發展適合現代生活的新鄉土建筑和鄉村綠色建筑技術。
高等學校開設鄉村建筑學或鄉村規劃管理專業及課程,對村鎮建筑風貌的系統性研究國家應予以重點支持。
4.4 以全國村莊人居環境信息系統為基礎,形成國家有關鄉村的統一數據平臺。
在縣市逐步推進城鄉全域地理信息系統、農村宅基地和農房信息系統的建立,為地方進行村鎮規劃編制和管理提供現代化的技術平臺。
4.5 發展適合鄉村的環境整治技術。
建立城鄉一體的環境保護機制,建立全覆蓋、網絡化的環境保護省、市、縣三級監管體系。
加強城鄉污水處理、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設施、防洪設施等的整體協調,推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4.6 優化鄉村空間格局,加強鄉村文化建設。
引導以縣城和重點鎮為中心、一般鄉鎮為紐帶、中心村為重點、一般村為基礎的鄉村聚落格局的形成。
加大對村鎮特色產業和特色風貌的培育,建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的特色村鎮。
4.7 促進鄉村人力資本積累。
投資于農民,增加對鄉村文化教育投入,促進增量優質教育資源向鄉村傾斜,建構多層級細分專業的鄉村職業教育體系,建立鄉村居民的學習激勵機制,廣泛發展鄉村社區學校,發展鄉村藝術,傳承和弘揚鄉村傳統文化,提高鄉村居民的綜合素質,為鄉村地區現代化 夯實社會基礎。
?改編丨寧麗梅
? 改編原文
鄒德慈,王凱,譚靜,馬克尼.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我國村鎮發展規劃策略[J].中國工程科學,2019,21(2):1?5
《中國工程科學》是中國工程院的智庫期刊,創刊于1999年,致力于傳播中國在工程科技領域的戰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