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農場是我國未來重點培育的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家庭農場的內涵并以江西水稻種植為例進行分析, 家庭農場的土地適度規模為70-150畝。要達到這樣的適度規模, 存在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農民工看重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農村人力資源匱乏、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低等制約因素。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做好農民承包權流轉服務、提高財政補貼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等措施將有效促進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經營。
家庭承包經營作為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最具決定意義的一項制度, 有力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然而,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家庭承包經營這一“超小”的家庭組織已無法滿足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 農村面臨撂荒嚴重與農民增收困難兩重難題。要協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與增加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 必須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實踐證明, 家庭農場能夠促進農民增收、保障農產品供給。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將是我國農業微觀組織改革的基本目標, 是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有效選擇。
一、家庭農場及其土地適度規模分析關于家庭農場的內涵, 有的人認為家庭農場是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 面向市場、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從事適度規模的農林牧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 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負盈虧和科學管理的企業化經濟實體;有的人認為, 家庭農場就是適應現有生產力水平與市場要求進行專業化生產, 進而形成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業種養的農戶企業。美國農業部的網站將家庭農場界定為“沒有雇傭經理、不含非家庭成員的法人或合作組織的農場”。結合我國農業、農村的客觀實際, 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家庭農場應當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 以適度規模經營為目標, 以高效的勞動生產率從事農產品的商品化生產活動, 獲取與農戶從事非農產業收入相當甚至略高的經濟利潤的經濟單位。從某種程度上講, 專業大戶、種植大戶都屬于家庭農場的范疇。我國家庭農場實踐的先驅當屬北大荒, 目前20多萬個家庭農場經營著4000多萬畝的耕地, 擁有數十億元的農機具, 成為了“中華大糧倉”。上海松江以頂層設計為先導, 自2007年起開始實踐家庭農場, 實行“定人定產”, 農場主是本地職業化的家庭成員, 每個農場土地面積在100畝到200畝之間, 主要從事糧食生產和生豬養殖, 探索出“小型種養結合生態家庭農場模式”。據農業部統計, 至2012年, 我國耕種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已經達到887萬家。
從實踐看, 家庭農場經營與普通農戶經營的最大區別是家庭農場經營具有適度規模, 以商品化生產為主要特征, 把農業收入視為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斑m度規?!笔且粋€相對的動態概念, 因社會經濟水平、生產力水平、生產環境、作物牲畜特點的不同, 適度經營的規模也不相同。本文擬以南方水稻種植為例, 以江西省為研究區域, 對家庭農場的土地適度規模進行分析。
家庭農場土地適度規模分為下界規模和上界規模:
1. 下界規模。下界規模即在該經營規模水平下, 農戶能夠獲得與打工收入相當的收益。江西是糧食主產區之一, 主要種植早稻和晚稻, 根據2012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關于江西省糧食種植成本收益情況統計數據, 綜合2011年江西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奉新縣種糧大戶成本調查結果以及中國農業大學《我國糧食補貼政策效果調研》在南昌縣、進賢縣等地區的調研成果, 按照家庭經營人數為2人計算, 家庭農場經營的最低規模為69.53畝。
2. 上界規模。在農業生產的投入要素中, 機械設備、水利設施等具有一定的不可分性, 隨著土地規模的擴大, 可以充分利用生產資料, 降低生產成本, 增加經濟效益。然而, 農業生產也會經歷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不變、規模報酬遞減三個階段, 如果經營規模過大就會導致粗放耕作等土地利用的不經濟。農業生產經營不僅要強調規模, 更要適度。本文以“土地收益率” (畝均純收益) 界定土地經營的適度規模。通常, 家庭農場的經營主體——農民是無法控制價格的, 只能接受價格, 他們所能控制的是產量和成本。當家庭農場的土地經營規模達到最佳規模時, 畝均純收入最大, 是最佳生產規模;當家庭農場的土地經營規模小于最佳規模時, 擴大土地面積可以提高畝均純收入;當家庭農場的土地經營規模大于最佳規模時, 擴大土地面積反而會降低畝均純收入。
為了確定江西省糧食生產具體的土地適度規模, 本文利用中國農業大學關于《我國糧食補貼政策效果調研》對南昌縣、進賢縣、臨川等地區相關農戶的調研資料進行分析。單位面積產量和畝均純收益是兩個關鍵指標。種糧大戶作為微觀決策者, 一般以純收益最大化為目標, 擴大土地經營面積是為了增加收入, 當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 單產會下降, 所以單產和純收益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分組統計中, 第1組家庭經營規模為1-10畝, 勞動生產主體以老人、婦女為主, 種地主要是為了解決自家口糧, 以粗放式經營為主, 更有一部分家庭撒上種子或者委托別人幫忙撒上種子就再也不管了, 能收多少是多少, 畝產量最低, 但即便如此, 畝均純收益并不是最低, 因為和種植大戶相比, 他們能享受畝均一百多元的政府種糧補貼。在規模依次擴大的2、3、4組中, 畝產量雖有小幅波動, 但畝均純收益逐漸增加。第2組家庭經營規模為11-30畝, 土地主要從親戚、朋友、鄰里那里以口頭協議的形式流轉過來, 家庭勞動力投入充足, 只在農閑時個把青壯勞力外出打點零工, 以種植收入作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而第3、4組家庭經營規模分別為31-70畝、71-150畝, 糧食生產已初具規模, 仍然堅持家庭經營, 經營人數2-3人, 只在農忙時雇一些短工, 實行機械化插秧、收割, 但沒有相關配套設備, 其中第4組的畝產量和畝均收益最高, 年家庭收入9萬余元, 較平均打工收入高出許多。第5、6組經營規模分別為151-300畝、301畝以上, 它們的單產不及第4組, 人均純收益最高, 該組的化肥、農藥投入明顯提高, 擁有收割機、插秧機等機械設備, 能為第3、4組提供插秧、收割等服務。
以小農戶為經營主體的粗放式經營難以保障糧食安全, 也導致農民增收乏力。經營規模擴大會增加人均純收益, 但在土地供給有限的約束下, 一味擴大經營規模勢必會影響到糧食總產量, 還會引發工商資本對農地的侵蝕。從畝均純收益的變化結果看, 第4組是最佳規模。此次調研結果顯示, 該規模水平下單產也實現了最優。結合單產和畝均純收益兩個指標, 確定71-150畝是適度規模, 可以實現宏觀目標和微觀目標的有機結合。
綜合上界規模和下界規模分析的結果, 我們認為江西省家庭農場以70-150畝的規模比較合適。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變化, 家庭農場的“適度規?!币惨龀鱿鄳恼{整。假設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的平均年收入、每畝耕地的種糧收益分別以10%、5%的速度增加, 未來20年土地“適度規?!钡南陆缫幠R矂荼刂鹉暝黾? 在2015年達到83畝, 2019年首次突破100畝, 至2030年會達到戶均168畝的經營規模, 是2011年的2.42倍。另外, 隨著農業科技水平和勞動者經營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土地“適度規?!钡纳辖缫幠R苍谏细? 總的來說, 家庭農場的土地適度規模是逐漸增加的。
二、家庭農場實施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制約因素分析我國農村人口多, 耕地資源稀缺, 戶均經營規模僅為7.6畝。近年來, 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土地流轉加速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 然而, 依然存在制約家庭農場實施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因素。
1. 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不利于土地集中。農業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近年來, 我國財政對農業支持和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然而, 與發達國家相比, 差距依然較大。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總量嚴重不足、結構不合理, 農業基礎設施長期投入不足, 農業基礎設施嚴重滯后于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老化失修, 排灌體系不健全、溝渠淤塞、農機耕道不暢通等都加大了土地集中的難度。同時, 農田基礎設施薄弱降低了農戶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農業比較效益低, 嚴重抑制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
2. 農民工過于看重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 阻礙了農業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長期以來, 城鄉二元經濟格局使得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分配嚴重失衡, 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農村勞務輸出以低素質的農民工為主體, 他們缺乏專業技能, 只能被動接受較低的工資。雖然大多數農民工進城安家意愿強烈, 但是面對子女入學、入戶難等制度性障礙及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性, 農民工難以真正融入城市, 難以將城市作為永久居住地。農村始終是他們的養老歸宿, 他們很看重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 對于土地流轉持保守態度, 外出務工時或者委托家里的老人代為打理, 或者“廣種薄收”、“只種不收”, 或者干脆撂荒, 這就導致土地成片、大面積流轉難以實現, 機械化生產難度增加。
以戶均耕地資源面積8畝計算, 要實現戶均耕地面積70畝的家庭農場, 農業勞動力轉移率為88.57%。然而, 目前我國農村依然有30%左右的家庭以種植業和養殖業作為收入的主要來源, 為了擴大土地經營面積, 要積極拓展農民的收入渠道, 延伸農業產業鏈, 進一步轉移農業勞動力。
3. 農村人力資源匱乏, 家庭農場發展緩慢。近年來, 通過穩步發展第二產業、大力扶持第三產業,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了有效轉移, 大批青壯年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村勞動力外流, 造成農村“精英損失”, 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多以老人、婦女為主, 素質普遍偏低, 難以掌握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機技術, 總體管理水平低, 勞動生產率低, 無法成為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家庭農場需要更完善的管理制度, 家庭農場主既是生產者, 又是投資者、經營者、決策者, 因此, 家庭農場需要能人來經營管理。另外, 對于現有糧食生產經營土地面積在10-70畝的家庭, 通常有1-2個青壯勞力從事農業生產, 種植收入能夠維持家庭開支, 如能抓住國家支持發展家庭農場的契機, 這些農戶能夠成為家庭農場的后備大軍。然而, 與承包面積成百乃至上千畝的種糧大戶 (種糧大戶屬家庭農場范疇) 相比, 他們的經濟實力弱, 在擴大經營規模上力不從心, 資金籌集難度大, 無力購買配套設備;并且土地流轉合同以口頭協議或者短期合同為主, 土地出租者隨時可能收回土地, 削弱了這些農戶的前期投入意愿, 不利于這些農戶發展為家庭農場。
4. 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低, 家庭農場經營風險大。目前, 我國農業保險保障堅持“低保障、廣覆蓋”原則, 以保障農民災后恢復生產為出發點, 保險金額水平較低, 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大, 不利于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以2011年江西種植業為例, 以旱災、洪水 (政府行蓄洪除外) 、內澇、風災、雹災、凍災為主要保險責任, 水稻作物保險費率為6%, 保險金額為200元/畝, 保費由財政補貼70%, 農戶承擔30%, 賠付比例50%-100%不等。與2011年江西省水稻種植約700元/ (畝*季) 的成本相比, 保險金額偏低, 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低。對于一戶擁有100畝種植面積的家庭農場來講, 如果年景好, 可收入5-6萬元, 可是一旦遭災, 損失慘重, 忙碌一年可能連土地租金都交不齊。
三、發展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適度規模經營的相關政策建議1.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 改善土地經營條件。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總量和比重, 優化投入結構, 重點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為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生產條件。充分發揮村集體的作用, 引導家庭農場主與農民簽訂規范的、年限較長的土地流轉協議, 以激勵家庭農場加大農業前期投入, 改善土地經營條件。政府應采用補助、獎勵的方式, 引導家庭農場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2.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為發展家庭農場創造有利條件。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 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 推進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市體系, 提高城鎮化質量, 將農村人口轉移出來, 擴大農業經營規模, 為發展家庭農場創造條件, 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實現農業規模效益, 夯實現代農業的基礎支撐, 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發揮城鎮化綜合效益。
3. 做好農民承包權流轉服務,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為農民承包地的流轉提供更好的服務。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規范承包地流轉, 推進農民土地流轉以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在農業經營主體方面, 要發揮種田能手、專業大戶的致富帶頭作用。政府要加強引導, 鼓勵部分年富力強、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村勞動力返鄉從事農業生產, 發展家庭農場, 并給予土地流轉費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農民通過互利互換的方式解決承包地塊的零碎化問題以便于規模經營的機械化操作;扶持農機大戶的發展, 組織農機大戶參觀學習, 給予購機補貼和貸款支持, 以促進農機社會服務體系建設, 服務于農業和農村經濟, 加快家庭農場的發展速度;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 引導農村能人參與農產品銷售, 學習科技、網絡等知識, 利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手段開展農產品銷售工作。
4. 提高財政補貼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 有效降低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風險。當前實施的每畝100多元的種糧補貼按耕地承包合同面積補貼到戶, 即便土地拋荒也能享受, 如果按照戶均耕地面積7畝計算, 每個農戶家庭每年得到700多元的種糧補貼, 對國家財政來講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對促進農戶家庭種糧積極性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而通過土地流轉來的家庭農場又得不到補貼。同樣的, 給予一個種植面積達300畝的種植戶16元/畝的種植獎勵效果甚微。如果將種糧補貼、種植獎勵等“普惠式”支出用于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 提高保險金額與賠付比例, 能有效降低農業風險, 保障農業生產, 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進程, 激發農民種田的熱情與信心, 加快推進家庭農場建設。
作者簡介: 黃新建 (1953-) , 男, 江西撫州人, 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 姜睿清 (1985-) , 女, 江蘇南京人, 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 付傳明 (1973-) , 男, 江西泰和人, 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為工程項目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