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看荷花的季節。
這幾天,北京一直持續著陰雨天氣。斷斷續續的雨幕籠罩了這座古老的城市,為炎炎夏日帶來幾分沁人心脾的清涼。
北京人不必忍受七月的炎熱與曝曬,而是撐起了傘,在靜謐的街巷間穿行,直讓人想起戴望舒那一句“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就在這樣舒服的天氣里,圓明園的荷花開了。
7月7日,圓明園的百年古蓮再次綻放。還有難得一見的并蒂蓮,也在這樣安靜的日子里,悄悄綻開了花瓣。
相信不少小伙伴還記得2019年圓明園“復活”開花的百年古蓮。這次的蓮花正是那些古蓮子的“第二代”。
2017年,圓明園長春園東南隅的如園遺址鏡香池內,考古人員發現了11顆埋藏地下的古蓮子。經北京大學的學者鑒定,這些蓮子已有百余年歷史。
古蓮子比普通蓮子發芽時間更長、培育難度更大。因其埋藏時間久遠,加之種子本身的質量因素等各方面問題,降低了古蓮子的成活率。
2018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對八顆古蓮子進行培育實驗,六顆在播種之后成功發芽,經過長葉結藕、溫室越冬,2019年4月移植荷花基地,7月7日開出第一朵花。
2020年,圓明園又對這兩個開花的品種池進行擴繁,選出那些比較健壯的種藕,種在了荷花基地條池里面。
可能因為適應能力不足,去年開放的古蓮并未結出蓮子,因此只能通過無性繁殖的方式,將結出的藕移栽在土里擴繁。
如今,這批“蓮二代”已經盛開,為人們展現著百年生命的卓然風華。
同樣,今年的圓明園里,并蒂蓮也同樣悄然盛開。
并蒂蓮屬蓮花科,它一莖產生兩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莖上連在一起,也稱并頭蓮、同心芙蓉、合歡蓮、瑞蓮,是荷花中的珍品,其生成的幾率僅約十萬分之一。
每到荷花盛開的季節,圓明園都會出現象征好運的并蒂蓮。
并蒂蓮,莖桿一枝,花開兩朵,可謂同心、同根、同福、同生的象征。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并蒂蓮被譽為愛情的象征,寓意夫妻恩愛,美滿幸福。
圓明園自修葺之日起,便與蓮花結下了不解的淵源。
因此,在圓明園中找到百年之前的古蓮子,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圓明園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興修、擴建至全盛面貌。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將圓明園賜給胤禛,也就是后來的雍正皇帝。
那時候,修建園林的規模有嚴格的規定,圓明園作為一座藩賜園,規模自然也很受限。
而且,當時正值九子奪嫡,政治斗爭激烈,胤禛前途未卜,實在沒有心思追求享樂。
那時候,他為自己準備的人設是“天下第一閑人”,力求表現得與世無爭,悠然自得。
為了掩飾野心與抱負、保護自己,展示自己對皇權的敬畏,胤禛經營園林的風格也與康熙如出一轍,崇尚簡樸、自然、低調。
那時候,園林內就種植了許多蓮花。到了夏天,岸邊柳樹環繞,竹林幽幽,水中蓮花亭亭玉立,構建出一幅自然清新、樸素寧靜、野趣盎然的畫卷。
當時,胤禛還寫了首《蓮花池》,來表現圓明園內蓮花館的勝景。
云錦溥新露,紛披映柳塘。
淺深分照水,馥郁共飄香。
姿美天然潔,波清分外涼。
折花休采葉,留使蔭鴛鴦。
等到皇位之爭塵埃落定,康熙帝去世,雍正帝胤禛繼位,圓明園的“行政級別”就上了一個臺階。
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在位期間,都曾擴建圓明園,重新設計各種景觀,將圓明園逐漸推至鼎盛。
尤其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帝弘歷一邊贊美著雍正帝的勤儉之心,一邊結合江南園林的秀美風格,疊山理水,排布花木搞出了圓明三園和圓明園四十景。
雍正帝曾寫詩贊美過的蓮花館,也變成了長春仙館和曲院風荷。
由于兩代帝王崇信佛教,圓明園中更要遍植蓮花。
到了六七月份,乾隆便來圓明園,欣賞蓮葉田田的水上風景,也順便表現一下自己的孝順品德。
他曾十六次陪皇太后來此賞荷,還寫過《恭奉皇太后御園賞荷即景什》,來描寫清晨賞荷時,采集荷葉上的露珠敬奉太后的孝行。
夏日的圓明園草木清佳,溝壑幽深,在這樣一座園林里,古蓮花綻放的風景或許百年如一,然而觀景的人卻不同了。
在今人眼中,圓明園荷花的看點一在于古蓮花,二則在于并蒂蓮。
并蒂蓮花古已有之。據宋代花譜著作《全芳備祖》“后集·蓮部”記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西晉)嘉蓮雙葩,并實、合跗、同莖。”
晉朝的樂府詩《青陽渡》中則有“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并根藕,上有并蒂蓮”的名句。
自古以來,人們便視并蒂蓮為吉祥、喜慶的征兆,善良、美麗的化身。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并蒂蓮花象征著夫妻恩愛、兄弟同心。同時,在史書有意無意地渲染下,并蒂蓮還被塑造成了“瑞應”。
古代以為帝王修德,時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應之,謂之瑞應。簡單來說,瑞應就是電視劇里經常出現的“天降祥瑞”。
在南北朝的時候,“并蒂蓮”是“王者德盛”之兆。《宋書·符瑞志》中有許多“二蓮一蒂”、“雙蓮同干”的敘述,其實指的就是“并蒂蓮”。
到了明代,并蒂蓮又成為了狀元及第的預兆。
據明代陸粲所撰《庚巳編》卷九“瑞蓮”條記載:“正統戊午,吳縣學池中,蓮一莖三花。巡撫周文襄公見之曰:‘行有當之者。’明年而施修撰(槃)以縣學生狀元及第。成化辛卯,蘇州府學池中,蓮亦一莖二花。明春有甘露降于學之桃樹上,越兩月而吳文定公(寬)為狀元。”
當然,所謂吉兆、預示的說法不過是穿鑿附會。但是并蒂蓮的豐富寓意也藉此進入了我國的文學與藝術的殿堂中。
比如明清瓷器上常見“并蒂蓮圖”紋樣。圖案中,兩朵盛開的蓮花長在一根莖上,與如今人們親眼所見的并蒂蓮花非常神似。
而清代詩人納蘭性德則寫下了吟詠并蒂蓮的《一叢花·詠并蒂蓮》:
闌珊玉佩罷霓裳, 相對綰紅妝。藕絲風送凌波去, 又低頭、軟語商量。一種情深, 十分心苦, 脈脈背斜陽。色香空盡轉生香, 明月小銀塘。桃根桃葉終相守, 伴殷勤、雙宿鴛鴦。菰米漂殘, 沈云乍黑, 同夢寄瀟湘。
歷經百年滄桑的圓明園, 留給后世的絕不僅是一段傷痛而無力的記憶。
這里的建筑固然幾經興廢,只留下殘損的剪影,然而百年前的植物卻不斷地繁衍生息,成為世間變幻的旁觀者。
蓮花的物種歷史比人類更加古老。
吳文英以其暗喻愛情,周敦頤以其形容君子,雍正帝以其表示心境悠閑、乾隆帝以其表示孝悌之道。
盡管歷朝歷代的人們以蓮花譬喻不同的品性,蓮花卻不會因此而產生任何改變。它真正展現的意趣永遠是蓬勃的生命力,是自然界賦予它的自由、生機與美。
夏日的圓明園,荷風盡染。一夜雨后,荷花風華不減,正應了周邦彥的那闕《蘇幕遮》:“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今朝圓明園的蓮花開了,您要去看嗎?
商務合作:13621058233(微信/電話)
你在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