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一則條微博被刷屏:
騰訊開始認真勸退高齡員工,繼去年砍掉高齡的GM中層之后,又開始認真勸退:第一、沒有簽終身合同,不續。第二、簽了終身合同的,改項目,大多數逼迫他們跟90后匯報。
高齡定義:80-85年出生的尚未成為高管的互聯網從業者。
而一天后的另一個新聞,結合起來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8月6日,騰訊啟動2021屆秋季招聘,特面向2021年應屆畢業生,整體招聘規模達5000人以上,總招聘量預計較去年提升42%,是其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校招,開放包括技術類、產品類、設計類、市場類和職能類的四十多個崗位。
這句話的言下之意就是,騰訊將啟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換血,用馬爸爸的話來說就是——給社會輸送優秀人才。嘖嘖,大佬們連裁員都說的這么有藝術。
想當年國企改制,大面積下崗時,很多80后一邊看著,那時候大部分人應該不會想到有一天,這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今天90后看著80后無情的被淘汰,也許明天就是95后看著90后被淘汰。
這個世界進步太快,你稍停奔跑的腳步,再抬頭看天時,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了。要想把自己活成職場常青樹,還是需要保持終身學習,拼命奔跑才能不被落下。
經濟形勢不好,企業傾向于降低內部成本。研發中心作為最大的成本中心,是所有老板心里的痛。研發中心裁員、降薪、加班是必然的,無論你怎么說,CTO必須要表達出這樣一個與全公司同舟共濟的態度,否則滾蛋的就是他。
我這一個月密集聊了大概20個CTO。所有的CTO全部指向同一個問題:投入產出比的度量和提升。究其原因,全部都是,老板要求。這就是企業在逆境中的掙扎,包括大廠。
所以對大廠來說,由于內部有相對完善的應屆生培養體系,擴大校招是降低成本,騰籠換鳥的有效手段。只不過,這些人成長起來怎么也要明年,騰訊這也是趁這個機會為未來埋了一步棋。
有個朋友的公司,500人技術團隊,建立應屆生培養體系,四年時間,整體年齡結構下降5歲。這玩意兒,不是鬧著玩兒的。35歲以上老咖,尤其是管理崗、架構崗,都是超編的,基本都開光了。整個年齡結構從原來的紡錘形,變成圖釘型。這才是中國軟件研發行業的真實需要。
35歲失業的本質,是中國產業升級失敗的結果。一個勞動者最能輸出的年齡在55歲左右。如果產業總是徘徊在低端重復的水平,是不需要55歲熟練的經理,工程師的。
與之對比一下,你看看做官員,是沒有35歲失業的,因為官員領域人家是成熟的,廣泛需要能力強,經驗豐富的老手的。另外,炒股行業也不存在35歲失業的情況。
大致可以認為,行業幼稚,而從業人員沒有認清其幼稚本質,胡亂深耕,是35歲悲劇的主要原因。
關于如何判定行業是否幼稚呢?
從業者工資高,絕不是判定行業成熟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是主要標準。我認為成熟的行業或者集體需要能容納各色人等,既給年富力強的有活路,也給能力差的弱的有生存空間,這個跟高科技沒有關系。
舉例來說,很多地方國企,比如報社,供熱公司等等,待遇很一般,管理理念也很落后,反正是跟什么先進生產力絕對無關,但這種企業擁有某種壟斷的,或者說具有重資產的業務。這種環境里面強者先不談,其犧牲品,斗爭的失敗者,年齡大的人群何去何從呢?我知道有去扶貧的,也有被安排成退二線的。恰恰是這種平時大家看不起的事情,成了容納失敗者,給他們活路的業務。
與之對應,所謂的高科技企業,的確理念先進,薪水高,吸引大批青年才俊。但一旦其業務走下坡路,員工是沒什么回旋空間的,只能走路。
這種幼稚行業有多么容易判定呢?就走到它辦公室里面看看,是不是既有穿的漂亮的,也有穿的稍微窮酸的,是不是既有年輕人,也有老年人。
一個只容納年輕人的,人員面貌高度一致的行業,很難說是成熟的行業。
也許未來去公司應聘,下面這樣的對話會成為新常態:
HR:“我們公司員工平均年齡小,公司朝氣蓬勃,人人充滿干勁,工作氛圍極佳。”
應聘者:“那你們公司年紀大的呢?”
HR:“他們都作為優秀人才輸送給市場了。”
-- The End ---
點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