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佳士得宣布將在5月舉行的2021年春拍推出中國現代藝術巨匠徐悲鴻的國之瑰寶油畫——《奴隸與獅》,這是香港佳士得繼蘇軾《木石圖》、常玉《五裸女》等世界紀錄后,再度推出亞洲藝術史詩級杰作。該作將以3.5億-4.5億港元上拍,成為史上估價最高的亞洲藝術品。
徐悲鴻(1895-1953)
《奴隸與獅》
油彩 畫布 123.3 x 152.8cm 1924年作
款識:悲鴻 甲子初秋 (左下)
估價:3.5億-4.5億港元,約合2.9億-3.7億人民幣
《奴隸與獅》是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繪畫巨匠徐悲鴻的主題性創作繪畫的開山之作,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上被視為里程碑作品。而為了彰顯該作的深遠意義與重大價值,佳士得也將在5月24日的“20/21世紀藝術晚間拍賣”后,以獨件作品專場呈現這件史詩巨作。
《奴隸與獅》局部
《奴隸與獅》創作于1924年,當時徐悲鴻29歲已在西歐留學五載,正值徐悲鴻油畫創作成熟時期,《奴隸與獅》也是目前所見徐悲鴻最早的主題性油畫創作。在徐悲鴻一生的創作中,油畫所占比例甚少,而《奴隸與獅》作為徐悲鴻早期的油畫作品之一,正因為他一生的油畫作品太少,使得他的油畫變得足夠珍貴。所以《奴隸與獅》不僅標志著徐悲鴻藝術生涯的第一個創作高峰,也亦是中國藝術史上的里程碑。同時《奴隸與獅》中的中西結合的氣息給這幅畫帶來不一般的藝術魅力,這也是這幅畫的真正價值所在因此。在2006年《奴隸與獅》以5388萬港幣的價格拍賣出去,為中國油畫的價值刷出了新的高度,為我國油畫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奴隸與獅》是高1.23米、寬1.53米的大幅油畫,它凝聚了當時這位年輕畫家的全部心血,它體現了徐悲鴻在留學時期對油畫語言(包括筆觸、明暗、構圖、透視、色彩、造型等)的綜合性把握,反映了他早期對油畫風格的選擇和取舍,展現了他表現矛盾沖突的場面,刻畫人物、動物內心世界的高超技藝。
《奴隸與獅》局部
作品色調暗沉,畫面清晰,有著濃重的北歐油畫風格,并包含了西方繪畫的藝術技巧,透著濃重的西式風味,但又被徐悲鴻融入了大量的中國繪畫元素,如審美觀念,審美意境和情感。因此,《奴隸與獅》可謂是中西完美結合的藝術作品,是徐悲鴻在歐洲留學期間的精華作品之一。《奴隸與獅》不僅在我國油畫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藝術家解析徐悲鴻繪畫風格以及中西藝術文化的異同也有著重要意義。
《奴隸與獅》局部中流血的獅爪
奴隸與獅的故事來自古羅馬傳說與《伊索寓言》,講述了不堪虐待而逃跑的奴隸,被主人捉住后押送到羅馬,準備喂給馬戲團的獅子。就在他被扔進獅籠,眼看就要喪生的時候,卻不期然地被獅子認了出來。原來在幾年前的非洲,奴隸曾為它取出過爪子上扎的一根刺。獅子知恩圖報,沒有傷害他。這個前所未見的場面甚至感動了殘暴的奴隸主,奴隸的死刑得以赦免,并獲得了自由。
圖為18世紀《奴隸與獅》版畫,傳統西方繪畫對《奴隸與獅》故事的描繪,多集中在奴隸給獅子拔刺的瞬間,但徐悲鴻打破了這一慣例
從畫的整體表象而言,徐悲鴻之所以選擇伊索寓言的題材,主要隱含了徐悲鴻內心對'獅'的喜愛。徐悲鴻在極力地尋找著東方繪畫的表現形式,希望將東方繪畫進行創新和發展,因而,他并未按照西方畫家所體現強烈的沖突感來構建畫面,而是融入了大量中國元素,體現的是整個故事的完整性結構,表現的是一種混合性的復雜類敘事圖式從徐悲鴻創作的理念上分析。他的許多人物和歷史畫都并非專注于用圖來敘事的,他更加側重的是情感和內涵的表達。而《奴隸與獅》這一幅油畫中,徐悲鴻更深層次地將圖式的組合進行了論述,將原題材中所體現的道德倫理進行了深化,并達到了西方理念未達到的道德高度在增強畫面情感張力的同時,徐悲鴻利用具有深意的圖像組合將膚淺,空洞而枯燥的倫理說教深刻地展現了出來。在原有基礎上,將'知恩圖報''感恩戴德' '因果循環'等寓意深化,形象而具有深意奴隸與獅這幅油畫不僅在倫理的體現上具有更高的層次,更是將內涵提升到了 '悲天憫人'的博愛情懷上,這正體現了徐悲鴻藝術作品中的精髓文化。
《奴隸與獅》1924年 素描 47.5x63cm。北京徐悲鴻美術館藏
徐悲鴻在進行《奴隸與獅》這幅油畫的構思過程中,也幾度更換手稿。而事實上,徐悲鴻的每一幅作品都會經歷大量的選題和初稿設計,并不斷地修圖和完善,這也成為徐悲鴻繪畫的習慣和規律。從這些創作資料中也可以對徐悲鴻創作心理進行進一步研究,《奴隸與獅》 的創作稿和素描稿來看,將這些創作稿與成品相比較,能發現徐悲鴻在最初的創作理念上更趨向于奴隸和獅子相遇時的場景。因為在他的眾多創作稿中,我們會發現有幅描繪的是奴隸驚恐萬分的表情和欲逃的動作狀態,雖然在定稿中的奴隸依舊存在著某種恐懼的表情,但是他意欲逃跑的姿勢已經被消減,這種變化在另一程度上體現了人與猛獸之間產生的微妙的感情變化,使畫面得到了情感上的升華和渲染。因而在最終的成稿中,徐悲鴻體現出的創作理念已經不是局限在故事本身的倫理上,而情感的變化體現了更深層次的人與獸之間的和諧與情意的表達。
佳士得香港2021年春拍·北京預展亮相徐悲鴻《奴隸與獅》
《奴隸與獅》是徐悲鴻一生中藝術風格轉變和發展的重要起點,雖然這幅畫是徐悲鴻早期的油畫作品之一,但是從這幅畫的質量和畫面的表現形式來看,它已經將徐悲鴻的純熟技藝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徐悲鴻創作的巔峰閃現出新的光芒與此畫同期的作品中,他也在進行著將西方繪畫的各種題材和寫實語言用中國的意境和情感內涵來表達,將中西繪畫文化進行無數次的分解和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徐氏'油畫風格。《奴隸與獅》完美的構造和藝術底蘊成為徐悲鴻名垂中國現代畫里程碑上的閃光點,體現了他對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對東方獨特表達的闡釋,因此《奴隸與獅》這幅畫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徐悲鴻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
徐悲鴻(1895年—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后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于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