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200字,閱讀時間6分鐘
2021年4月24日,第六屆書香校園發展論壇暨第六屆全人教育頒獎典禮在廣州舉辦。
“全人教育獎”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心和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力圖在中國的基礎教育界發現并獎勵一批一線教師。來自成都華德福學校的李澤武老師獲得第六屆“全人教育獎”。
頒獎儀式當晚,他接受了《當代教育家》的專訪。
頒獎典禮上的講話
《當代教育家》
為什么您在紀錄片中說“華德福學校也不是理想化的學?!保?/span>
李澤武
華德福學校,因為給了孩子一個溫暖而真切的童年,被有些人視為一種絕對理想化的學校。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理想化的學校。我們辦的是現實生活中的好學校,我們也面對著孩子飲食起居、日常教學這些平凡、瑣碎而偉大的事。華德福教育當然是真善美的,給人以溫暖和希望的,但我從未把華德福學校的教育創新想得太高大上、太理想化。
《當代教育家》
您心目中理想的學校應當具備哪些特質?
李澤武
《中庸》里說“致廣大而盡精微”。理想的學校,要放眼孩子的未來,為他們的生命做準備、作努力,著眼于孩子的三觀的正向發展,這是“致廣大”;同時,我們的孩子還要有堅持的社會實踐,有堅實的知識支撐,這是“盡精微”。
《當代教育家》
在您看來,華德福教育在中國落地的關鍵是什么?
李澤武
第一,我覺得還是要深度解讀,華德福教育一百多年教育實踐中的先進經驗,理解到這個華德福教育的本質特征,回歸這一教育模式的初心。
第二,要對中國文化和教育發展有充分認知和理解,在華德福教育和我們的教育現實中間,找到一條平衡之道,如果完全向現實妥協,比如以應試教育為主,那么肯定做不好的;照搬照抄華德福教育理念,完全不結合實際肯定也是不行的。關鍵在于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這些理念,能不能在我們的教育中發揮出它的特點和亮點來,這個是在國內實踐華德福教育關鍵。
第三,華德福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對兒童發展的理解,比如說“知情意”“頭心手”的這樣的一些特征。這方面也需要老師去做很多工作,去真正理解孩子。
總之,國際教育落地,最關鍵的是本土化,在這三個方面都要去融合與平衡。
《當代教育家》
辦學以來,您面對過最大的挑戰是什么?是如何應對的?
李澤武
社會的外在要求,比如家長的期待,政府的要求,這方面是蠻挑戰的。畢竟我們是一個比較小的學校,能力也比較有限,如何去理解和滿足各方要求,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另外就是家校關系的建設,教師的專業成長,都是我們要關注的問題。
那么我們怎么來做的呢?首先我們始終深度理解和調研政府和社會的要求,也得到了主管部門、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家校關系方面,還是多了解,多溝通啊;教師團隊方面,我們始終在進行系統性的教師培訓,研讀國家課程方面的要求,整合課程等等。
《當代教育家》
您在成都華德福做過最成功的三件事是什么?
李澤武
我最自豪的,是目前學校的教育生態欣欣向榮。這是創始人和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
第二件培養了一大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
第三件是我在辦學過程中的成長,包括看問題的方式,對于文化的理解,對孩子的理解等等。
《當代教育家》
您在成都華德福做過最遺憾的三件事是什么?
李澤武
其實好像沒有三件事這么多。第一件可能是在課程初創階段,很多東西沒有抓住,這部分我有點遺憾。另外就是現在的課程建設還需要加強,包括我自己在做的東西,我覺得還不夠完美。
《當代教育家》
從教以來,您最激動的瞬間是什么?
李澤武
畢業的孩子們從世界各地回成都來看我的時候。這是對我工作的最大認可,他們還認我這個老師啊,不管畢業多久,走向何方,華德福師生還有深厚的情感在。
另外,組委會安排我的學生為我頒獎,那一刻我也覺得非常感動。
《當代教育家》
您的歷史課是如何使孩子“對世界的興趣”的?
李澤武
開放他們的眼界是很重要的,要讓孩子看到不同的文化。比如說我們在課程中有許多關于西方文化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竭力保持相對客觀的態度,避免“拿來主義”,在看到它優點的同時也要看到它的不足。
還有就是,在歷史文化的學習中,我們老師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態度,當我們對世界感興趣,孩子也會對世界感興趣。
《當代教育家》
對您影響最大的歷史和教育學著作分別有哪些?
李澤武
教育學方面,盧梭、懷特海、魯道夫·施泰納的作品都對我有比較大的影響。
歷史學方面,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還有就是我國的錢穆和呂思勉先生的作品。
《當代教育家》
獲獎回到學校后,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李澤武
這個我倒還沒有太想這件事情,可能還是會和同事一起分享這個榮譽吧。這次能夠獲獎其實對我和我的同事都是一個很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