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據說是一位以道為本兼容儒道的思想家,身份至今仍然是一個謎團,不過這不影響我們今天探討的問題。告子的觀點是“性無善無不善”。關于“性什么”的問題,告子和孟子之間有多次比較著名的論辯。
告子以木材作成器皿為比喻說:“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孟子反辯說:“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桮棬也?如將戕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用水作比喻說:“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反辯說:“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告子說:“生之謂性。”孟子反辯說:“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白羽之白,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告子都答說“然”。告子對性這樣的理解是不錯的,因為不同東西的白都是不同東西相類似的一種性。但孟子卻把話頭一轉說:“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基本上,告子是沒說過孟子,但也不能說孟子的觀點就是對的,畢竟雄辯并不能代表真理。如果說這兩人只是小打小鬧,那么荀子在“人性”的觀點上,則完全站到了和孟子的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