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w補益劑1

第七章 補益劑

補益劑主要是治療虛證,就是用滋補、強壯藥為主組成,能昭補益人體的氣、血、陰、陽,從而達到消除或改善一切虛證的方劑。這個概念包括了方劑的組成、方劑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手段來達到治療虛證的目的,可以是部分消脈或完全治愈,也可以是不同程度地改善。

根據(jù)補益劑的理論指導(dǎo),虛者補之損者益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報據(jù)氣血陰陽津液精分別辨證,因其有所不足而造成了各種病證,就通過補益劑來進行治療。這里順便解釋一下勞者溫之。因為勞要傷氣、消耗氣,勞則氣耗,所以委用甘溫藥來補氣。

補益劑的分類比較多,可以根據(jù)各自治療的配伍原則界分為四類。此處不講它的分類和配伍原則。在講到各部分時再分別介紹。

剛才提到過,補益劑的目的是治療虛證,它的組成是以滋補強壯藥為主。在前面的方劑中也多次提到用補藥,從解表劑開始,許多方劑中也都用了補益之品。例如扶正解表方劑中有益氣的、助陽的、滋陰的、補血的。以前在講到這些問題時也一再強嗣,在這樣的方劑中用補益藥不是為了補虛,而是因為正氣虛又有外邪,考慮不通過補益藥扶助正氣以祛邪,或者是考慮到用祛邪的方劑雖然祛病,但會使正氣更虛。配伍補益藥都是從這樣的目的來考慮的。因此在以前各章里所用的補益藥,都是從屬于祛邪的。從理論上這樣講,不僅明確了它的配伍位置,更主要的是在配伍位置上決定了它的用量。例如,在攻補兼施中多次提到人參和大黃如何配伍,其用量的比例都提出一個中心的數(shù)字來作為參考,這些中心數(shù)字,它的根據(jù)、它的出發(fā)點是為了解決當(dāng)時的實邪,雖然存在正虛的一面,但并不是通過這樣的方劑,應(yīng)用所謂的攻補兼施方法,既接實,又把虛補起來,而僅僅是通過扶正的配合達到祛邪的目的。所以這個問題與補益剎是完全不同的。補益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治虛。否則,目的不明確,組成方劑的選藥、定量都會有問題,或貽誤治療,反而促使病證進一步加重。

補益劑在臨床治療上是一個大的方法,是治療的一個大的方面。因為人體虛的時候,如果不懂得用補的方法,不懂得用補益劑來治療,虛就得不到恢復(fù);虛得不到恢復(fù),不單是健康問題,還可能危及生命。過去有一句話;不能治其虛,安問其余,當(dāng)然,這樣的話,是將補益劑的重要性擴大了一些。治病的幾種方法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價值,但是從這里可以理解,補益劑治療虛證在臨床上是經(jīng)常用的。在治療當(dāng)中,是用藥物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一點還要考慮到,過去也反復(fù)提到,我們在治療一個病證的時候。要考慮到事情的兩個方面。虛證固然用補,這是很明顯的,但是不是虛證即所謂大實有羸狀和哪些部位虛也是要考慮的問題。過去提到一個治則問題: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zé)之,虛者責(zé)之,看一個病都要考慮到病人有無正虛,虛在何處?只有考慮并明確了這些以后,用藥時心里才能有數(shù)。以前在各類方劑中經(jīng)常提到。有一些方劑不能為了求得速效、求得病人迅速恢復(fù)而加重用量,那是片面的,反而會造成不好的效果。例如,發(fā)汗過多,會造成亡陽、傷氣、傷津。瀉下也是這樣,特別是熱結(jié)當(dāng)下的時候,正虛的一面沒有考慮到,只考慮到腹中有熱結(jié),而大量用大黃,本來應(yīng)該用三錢,加倍使用后瀉得倒是痛快,但一瀉以后正氣也隨之而脫了。所以在治療病的時候,要通過這些方面反復(fù)體會。另外,具體到藥,也反復(fù)提到,藥有一分為二的問題。藥在治療中有它特殊的方面,有的時候作用不止一個,因此還要考慮它的另一種作用與當(dāng)前的治療是否都合適。再有就是,如果將藥本身的特點用過了就是缺點。所以這些問題都是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在學(xué)習(xí)方劑當(dāng)中,如何來領(lǐng)會、如何掌握前人用藥的經(jīng)驗,也就是說配伍規(guī)律,這些方面都是要考慮的。所以今天提這個話題,一是說明補益劑治虛的重要意義,一是說明在治療時應(yīng)如何來對待虛。

下面簡單談一談補有幾種方法,就是講義上所提到的,有平補、有峻補、有正補、有相生之補。

首先談一談《難經(jīng)》的損其肺者益其氣這句話。根據(jù)五臟進行補是一種正補的方法,就是說哪里虛補哪里。因為肺主一身之氣,人氣虛后首先肺氣不足,因為肺本身可以受真氣于天,卻不能夠使飲食中的精微化為氣,它的氣是來源于脾、胃,來源于腎。所以當(dāng)氣一虛,它的來源一不足,首先表現(xiàn)是肺氣不足,所以在這個角度上提出損其肺者益其氣,同時要注意虛則補其母。這是根據(jù)它的臟腑功能的特點提出來的。另外,這些問題不能片面地理解,對中醫(yī)的話要多方面地聯(lián)系起來進行理解。例如,百合固金湯、麥門冬湯,肺有沒有問題?肺除了氣以外有沒有肺陰的問題?有沒有陰虛肺燥的問題?所以在這里強調(diào)的是它的特點,損其肺者益其氣就是提出了特點。是主要需要考慮的方面,但并不是惟一的方面。這幾句話都是如此。這里要談所謂相生之補是不是正補。從剛才所舉的例子也可以理解。百合固金湯是補什么的呢?除其祛痰止咳血以外,它是肺腎陰虛,它是補肺腎的。除補肺以外,首先是用生地黃、熟地黃補腎,這就是根據(jù)五臟的母子關(guān)系而從辨證中確認到母虧累其子了。這是根據(jù)臟腑相關(guān)的問題來的。例如,剛才提到損其肺者益其氣,有的時候不補肺而補脾,因為土能生金,所以采用補土(脾)生金(肺)的方法。還有長期脾虛寒的泄瀉,不用健脾的辦法,而用溫腎陽的辦法,補命門之火,即補火生土的辦法。這些概括的術(shù)語里面,有它的具體內(nèi)容。具體內(nèi)容就是根據(jù)臟腑之間相生相制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是最密切的。這也就是中醫(yī)學(xué)的整體統(tǒng)一觀治病當(dāng)以人為本在臨床中的具體運用。

還有一種就不是直接補有病的、虛弱的部位,而是補其他的部位,使這個部位得到充實、恢復(fù)。這是根據(jù)臟腑相關(guān)的理論,也就是所謂的相生學(xué)說而來的。這是在補益劑中經(jīng)常用到的方法。另外,還有個平補的問題。平補就是緩補,是病情雖然嚴重但不危急,可以而且必須采取平和、照顧全面的手段,使得虛弱之體逐漸地得到充實、得到康復(fù)。例如,過去所講的回陽救逆中的四逆湯,說它是補劑也可以。它也是補陽的,它是在陰盛陽微、陽氣要脫的情況下用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救急,不能采取緩和的手段。要補虛救脫,因為病證的情況很危急,需要趕快搶救。反過來,在一般的情況下,就要考慮到它的相互關(guān)系。補陰與陽有什么關(guān)系,補氣與血有什么關(guān)系?剛才反復(fù)提到,藥總是有利就有害。它的益處用得太過了也是壞處。用補陽的熱藥必然會傷陰,在沒有必要的時候,過用了大量,就會導(dǎo)致陰虛。以前也講過這些問題。有的時候,陰虛而陽恢復(fù)了還好,如果朋虛而陽還沒有恢復(fù),就會變成一個大問題。

第二個問題,有些東西是可以一下子補的,有些東西不是一下子能夠生出來的。補陰也好,補血也好,有形之物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充實、得到恢復(fù)的,它是緩緩而生的,所謂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dāng)急固。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只有采取平補的辦法,使得它慢慢得到恢復(fù)。另外,剛才提到了四逆湯,為什么把它作為祛寒劑而不當(dāng)作補陽劑來解釋呢?從剛才講的治療虛證的幾點來看,它的治療目的有所不同。四逆湯的作用是回陽救脫,并不是使得它的虛陽一下子就得到復(fù)原,得到充實。所以在用補的時候,中醫(yī)用中藥強調(diào)王道,太過不及都是病,不能偏,不到危急的時候,用補藥寧使不足,不使有余。其實在各種治療方劑中都是這樣的情況。過去提過大毒治病,常毒治病,小毒抬病,無毒治病。無毒治病也只是十去其九,就是使病人在藥力的幫助下,逐漸恢復(fù)自身的功能,從而完全康復(fù)。這就是為什么要用平補,不用峻補,就是說在不同情況之下,采取不同的手段。一般都采用平補的辦法,危急的時候急需救治。這樣才用峻補。

另外還補充一點個人的看法。中藥所謂的補,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也好,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好,中藥里的一些血肉有情之品可以補人的精血也好,主要的目的是,中醫(yī)治病是維持、恢復(fù)、加強它的生長能力。氣虛也好,血虛也好,陰虛也好,陽虛也好,它利用你自身的能力把你扶持起來、恢復(fù)起來,把你提高充實起來。而不是說你缺血我就給你血,也不是說這個補血的藥跟人的血液成分有某種直接關(guān)系,講到補血的方劑更是如此。因此,它要把人的生機、正氣,也就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慢慢地恢復(fù)過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治療虛證的效果才比較鞏固。最簡單的例子,缺鐵性貧血通過中醫(yī)來治療,哪味藥中有鐵不知道,但是根據(jù)辨證論治,遣藥組方后,血紅蛋白就能夠提高,而且不斷地挺高。直到恢復(fù)正常,而且穩(wěn)定得住,不容易復(fù)發(fā)。中醫(yī)用藥不是缺什么給什么,而是考慮缺什么的原因,從原因上加以調(diào)整,使其得到了恢復(fù),得到了提高。這也是為什么將峻補和平補連到一起和大家談的原因。所以有時候著急不行,只是著急還容易產(chǎn)生壞處。

還有一個情況,就是中醫(yī)用補的方法有一種爭論,究竟是先天為主,還是后天為主呢?究竟是補脾好,還是補腎好?因為中醫(yī)的學(xué)派上有兩種,一種強調(diào)補脾不如補腎,因為后天要靠先天,就是剛才提到火生土的問題;可是也有人說,先天得靠后天,因為后天飲食化為精氣。所以,對于這個問題。講義上所引的程鐘齡《醫(yī)學(xué)心悟》中的話比較可靠,就是我們不在理論上搞概念的虛論,而是在治療時以證為出發(fā)點、為客觀依據(jù)。如果腎不虛只是脾虛,就補脾;雖然脾腎有關(guān)系,但是不是說脾虛就必然腎虛,或者反過來說腎虛必然脾虛,這都不是必然的。因此還要以證為主,不虛就不補,什么虛就補什么。兩個都虛就兩個同時補。

下面談一談運用補益劑應(yīng)該注意的問題。第一點。要注意確實是虛證再用補益劑。在中醫(yī)基礎(chǔ)里也講過假寒、假熱的問題。大實有羸狀,即大實的病證可以產(chǎn)生假虛的癥狀,所以強調(diào)要把虛證辨清楚的原因就在于此。特別虛的也可以產(chǎn)生假實的癥狀,拿過去所講的情況來說。如戴陽盡管是假熱,但是很像實證;熱厥又很像虛證。所以這些問題必須弄清楚。因為這里涉及了第二個應(yīng)該注意的聞題。在虛證辨確實了以后,要看一看有沒有外邪。一般來說,應(yīng)該先祛邪后補虛;在某種情況時,也可以虛實并治。這些例子在以前都講過。以前所提到的扶正解表也好,攻補兼施也好,以后一些其他的方劑都有這些情況,既治虛也治實。但是有一點,沒有忘記治實,就是說沒有忘記祛邪,不是用純粹的補虛。只有純粹的虛證才能用補益劑,有邪的一般先祛邪,必須要用的時候,要跟祛邪的藥同時用。在極特殊的情況之下才可以補虛以周脫,就是說病到了危重的時候,為了救急可以先補虛。還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病人的虛比較嚴重,可是受邪不甚,有外邪但是并不嚴重,通過補虛,正氣恢復(fù)可以自己祛邪外出,或者補虛當(dāng)中有個別的藥本身就兼有祛邪作用,那么這樣就可以用補益劑。所謂的特殊情況就是這樣,一是在救急的情況之下,一是在外邪不甚,通過補虛就可以祛邪,如補中益氣湯就可以治氣虛外感。

還有個要提的問題是,補虛一開始就要提到氣、血、陰、陽的問題,在名詞上可以劃分,為了便于學(xué)習(xí)也可以把它劃分得很清楚,實際在臨床上病是絕不會按分類出現(xiàn)的,這是一個同題,第二個問題,我們通過反復(fù)理懈,已經(jīng)知道氣血陰陽是互相為根的東西。氣血本來是異名同類的,陰陽可以互相轉(zhuǎn)化,因此氣血陰陽的病必然是互相影響的。當(dāng)它出現(xiàn)了明顯癥狀的時候,就需要兼治;在沒有出現(xiàn)明顯癥狀的時候,就需要注意補氣不傷血,補陰不傷陽。反過來也是如此,補血不傷氣,補陽不傷陰。要注意的是,在氣血都虛,或者是陰陽都虛的時候,治療當(dāng)中需要分清主次。實際上以上幾點歸結(jié)為一點,就是需要分清主次。辨證必須精確,才能使補益劑針對性更強,打得更準。

再有一點,有補脾補腎的爭論。其意思有些相通之處,就是說用補必須保護胃氣。我們經(jīng)常講到補氣防壅、滋陰防膩。滋補的藥是膩的,補氣的藥多味甘,甘緩易致氣塞,氣壅后本身的升降就受到影響,滋膩后受納和運化就受到影響。它本身的升降、受納受了影響,首先就影響藥的作用正常的發(fā)揮,其次會影響水谷精微的吸收。剛才提到補益是為了維持它、恢復(fù)它、提高它的功能,使它自生,這是主要的。如果將自生的主要功能這個環(huán)節(jié)影響了之后,就達不到補的目的,甚至產(chǎn)生其他壞處,所以要注意保護胃氣。

過去提到過,用補益劑有個客觀指標,除自覺有所恢復(fù)外,最要緊的是觀察病人吃飯,看吃飯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增加了說明效果好,說明藥用對了;如果吃了補藥后不想吃飯,如果不是其他的原因,就得考慮是處方的原因。所謂其他的原因了是指病人本來胃不好又著涼了,或者因高興吃多了,還有就是胃不好又過度疲勞了等等,造成不想吃東西。排除這些原因,如果沒有其他的原因,就得考慮是否藥用得太過了。或是用藥不對了。因為中醫(yī)是非常強調(diào)飲食的,過去有一句話:漿粥入胃則虛者活。病人再虛,只要能夠喝粥湯就能活,說明他胃氣還在。還有一句話叫安谷則昌。還有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一點是要法意的。再一個就是在治療虛證時,要告訴病人注意生活起居,慎飲食,惜精抻,戒恚怒。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勞逸適度,心情舒暢,不講究絕對的休息,但勞與逸根據(jù)他體能的情況要相符,這個適度因人而異。所以病人有時間自己鍛煉鍛煉行不行,這時要根據(jù)病人的身體情況來進行鍛煉。不能因為一聽說長跑好,就讓病人每天跑十公里,而要根據(jù)病人的其體情況而定。這就是所謂惜精神。惜精神,過去還有一句話叫清心寡欲,就是不妄想,一個是不作非分之想,一個是辦不到的不想,而不是宣揚叫人修身學(xué)道,脫離紅塵。慎飲食就是定時、定量、寒熱適中,不偏食。

最后一個用補藥要注意的就是用藥時間。過去所講的方劑也有服藥時間、藥的服法等問題,在哪一類方劑中都需要注意。例如,中醫(yī)解表、瀉下的藥都是祛邪的,如果說解表的藥早晨吃一遍,等到晚上臨睡再吃一遍,中間一隔就是十幾個小時,就無法達到發(fā)汗的目的。因為二煎藥與頭煎藥的接力接不上。瀉下的藥也是如此。病人有熱積,我這里用的倒是大承氣湯,但大承氣湯的頭煎僅僅是藥效的一部分,藥吃下去一次,效力沒達到,那么緊跟著沒多長時間就得把二煎吃下去,這樣兩煎藥的作用能合并發(fā)生,達到瀉下的目的。積一去,熱就清。如果間隔時間太長就不行。有個可以理解的比喻,比如說有個人能喝酒,但喝半斤酒他就醉,可是如果把半斤酒分兩次吃,早晨吃一次。晚上吃一次,他就一點都不在乎。道理就是這樣。所以有時用了解表藥,汗不出表不解,復(fù)診時沒有問明服藥經(jīng)過就再給他加分量,加分量后正好兩煎藥一塊吃了。就會發(fā)生出汗過多而氣陰兩傷。但是服用補藥為什么要注意用藥時間呢,因為前面講過,補藥容易產(chǎn)生壅膩的現(xiàn)象,盡管你的配伍是好的,但是病人服藥根隨便,要么連著服,要么一隔就是很長時間,這不好。

還有一點要提一提,就是一種很壞的服藥習(xí)慣,即夜里臨睡前一次,早晨起來吃一次空腹服藥,然后趕快吃飯,趕快出門上班、上學(xué),結(jié)果病沒治好,反而出現(xiàn)了胃病。而且這樣的藥有時相隔一夜時間大長。另外,還有個情況要告訴大家,是從經(jīng)驗得來的,并沒有更多的理論,這就是人體所吸收的藥其發(fā)揮作用的主要時間是在半夜,在半夜十一點到第二天早上一點的時候,即子時。按中醫(yī)過去的說法,此時天地陰陽之氣交換的時候,人體本身的氣也在進行一種交換。只不過這個學(xué)說沒有在人身上得到實驗證實。雖然有一些試驗驗證了某些藥物在什么時間服用效果比較好,但那是個別藥物的試驗,而我剛才講的這些多是從實踐當(dāng)中發(fā)現(xiàn)的,特別是外感病,它真正的轉(zhuǎn)折點往往是在那個時候,因此這樣的藥一般趕在子時以前吃下去比較好。這是由補益劑順便提到的問題。所以一定要告訴病人,要按照醫(yī)囑來吃藥。而醫(yī)生本身也要懂得這個道理。

補氣

中醫(yī)關(guān)于氣的名字特別多,營氣、胃氣、谷氣、真氣、元氣、腎氣、清氣、濁氣等。還有五臟之氣且不說,補氣劑補什么氣呢,實際上這些名詞歸根結(jié)底就是三個氣。所謂三個氣就是宗氣、中氣、元氣。宗氣是在胸中,在氣海里,膻中為氣海;中氣就是脾胃之氣;還有就是元氣,即腎氣。但實質(zhì)上就是兩個氣,為什么呢?因為上面所講的宗氣是人體的谷氣跟大氣相合,即所謂真氣者。所受自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實際上就是吸入之氣。但是中醫(yī)在考慮人體吸入之氣的時候,放在谷氣的后面考慮,因為人沒有谷氣就設(shè)法吸收大氣進去,人本身沒氣了,外面的氧氣能吸得進去么,不行。這聽起來像笑話,但它是事實。從這里也說明中醫(yī)特別強調(diào)內(nèi)因,強調(diào)內(nèi)在條件。所以從這方面考慮,宗氣和中氣可以說是一回事,是內(nèi)在條件的問題,所以那么多氣的名字,實際上還就是中氣和腎氣的問題。而在補氣劑中著重講的是中氣的問題,也就是補脾胃之氣,也包括了肺氣。人受氣于谷,五臟皆染氣于谷,人靠水谷而生,所以谷氣就是靠水谷的精微化生的,是通過中焦而來的,所以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它是通過脾胃,然后把氣輸送到肺部去。由于肺主周身之氣,通調(diào)百脈,而肺氣的來源在脾胃。所以補氣主要講的是補脾、胃之氣。因此這里講的氣虛證主要與脾、肺虛證相同。

實際上氣虛的見證就是講脾、肺兩虛的見證。比如說,氣虛,倦怠無力是因脾虛。脾主肌肉,所以脾虛則身重?zé)o力,倦息,是因為脾主四肢,脾氣不足,不能養(yǎng)四肢。為什么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呢?因為脾主肌肉,為生氣之源,通對肺而輸布于全身,所以脾氣足則肌肉豐滿。形不足是由于氣虛,所以溫之以氣。還有,由于氣虛,氣就短,一動就喘,所以說動輒喘促。同時由于氣虛,面色咣白,即色白無光而暗,也屬于氣虛。氣虛主要屬脾。所以食欲不振。由于中氣不足導(dǎo)致了肺氣不足,所以不愿說話、懶言,而且聲音低。因為聲音是由陽氣所發(fā),所以說多言耗氣,說話過多就傷氣。同時由于氣不足,聲音就低、就微。這個問題在臨床上應(yīng)法意,聲音的低微,不要聽病人的嗓門,因為有的病人本來聲音就高,而應(yīng)該聽他的尾音,要注意語音是否清晰,尤其是尾音是否前后一致,尾音不足就是氣虛。還有在正常情況下越說越快,就怕話一句說不完,為什么?因為他氣不夠,趕快把這幾個字吐出來就完了,不是互相爭論激動的那種表現(xiàn),而是在正常情況下出現(xiàn)。所以要善于聽,仔細聽,一聽就能聽出來。

還有造成腸鳴、大便稀泄等,這都是氣虛的問題。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大小便都有變化。中氣不足,脾,胃、肺升清降濁功能、通調(diào)水道的功能會失常。還有另外一些,如講義上談的脫肛、子宮下垂等。實際上臟器下垂是由于氣虛而致,因為中醫(yī)不懂得是韌帶還是臟器松弛了,但通過補氣就能解決下垂的問題。胃了垂、肝下垂甚至腎下垂,以及脫肛子宮下垂等都是通過補氣來治療,在講解補中益氣湯時再著重談這個問題。

其他還有些兼證,不是氣虛必見的癥狀,不是主要的,所以這里沒有談。如心慌心悸,可以有血虛,也可以有氣虛,心氣不足則見心悸。還有一些就是甘溫除熱、氣虛發(fā)熱的問題,不一定氣虛都發(fā)熱,但是氣虛可以發(fā)熱,這些問題到具體方劑中再講。

關(guān)于舌苔、脈象,比較容易辨認,一般最容易記熟的是舌有齒痕為氣虛。但是作為氣虛的舌象,還要記住一個,就是舌嫩、有齒痕。如果舌瘦、舌紅,就不是氣虛的問題。到了舌胖,就是氣虛進一步到陽虛了。這個就是氣虛,主要補氣。所治的主要都是由于脾虛胃虛、中氣不足所產(chǎn)生的。

下面談?wù)勁湮樵瓌t。補氣的配伍原則,主要用甘溫益氣,這就是開始提到的內(nèi)容。味甘歸脾經(jīng),好理解。為什么要勞者溫之?因為勞則氣耗。為什么藥用溫藥呢?如果說氣屬陽,為什么不用熱藥?因為少火才能生氣,少火生氣,壯火食氣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所以補氣時,總的要抓住這一點,就是少火溫。補氣時往往要配伍一些行氣、理氣的藥,是因為氣虛時本身運行、升降的功能不足,單用補氣藥容易產(chǎn)生氣壅。氣虛,其本身的動力就不夠,再用甘緩的藥,一緩就壅在那里,一壅后氣機不通,就更受了影響。使脾胃更弱,方藥的功效也不易發(fā)揮。因此在補氣當(dāng)中。經(jīng)常配伍一定的理氣和行氣藥,即補氣需要更好地強健脾胃。有的時候還配伍一點補血藥。因為氣是溫的。溫藥過多了,或者溫藥用得時間過長了,會影響血。因此在補氣的同時,要適當(dāng)?shù)嘏湮檠a血藥。有的時候,不見明顯的貧血,但會見到血虛。例如剛才講的,氣虛的面是晄白,血虛的臉是萎黃,但也見白而偏暗,從這個角度也需要補一點血。從理論上講,血是依氣生的,氣虛既然是中焦脾胃之虛,那么中焦脾胃虛了就只是不能生氣么?氣血都出于脾胃。只是見證中只是見到氣虛,沒有見到血虛,所以我補氣不補血。但有些時候從這些方面考慮,我們也適當(dāng)加一點補血藥。這是配伍的幾個主要的方面。

歸納為一點,過去在補氣中還講過這樣一句話,脾是生氣之源,這里所講的氣是中氣,是由脾胃所生,所以脾是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所以在補氣中注意這兩個宇,也就是說為什么在用補氣時要用小量的理氣、行氣的藥。

補氣補什么,人體的氣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關(guān)系,先天的元氣藏于腎,后天的水谷之氣化生于脾胃,由脾胃之氣輸送至肺,再吸入大氣聚于胸中,實際上還就是兩個。所以上次說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這里還有一句話就可以知道了,腎為元氣之根。所以開始講的三個氣實際上是兩個,因此在補氣中主要是治脾、治肺。所以補氣劑這一類的方劑主要指的是脾肺氣虛。若于補氣的配伍原則的問題談了一些,主要是甘溫的理論依據(jù),因為甘能補中補脾。溫能生氣,即少火生氣。

 

四君子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人參去蘆(10g 白術(shù) 茯苓去皮(各9g 甘草炙(6g 各等分

【用法】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面色咣白,語聲低微,四肢無力,食少或便溏,舌質(zhì)漩。脈細緩。

【方解】

四君子湯的藥很簡單,大家也很熟悉,因為在其他方劑里也經(jīng)常提到這四個藥,有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它是補氣的基本方劑,它能益氣健脾。通過益氣健脾就能夠使人體的運化功能、生化功能得到加強,得到恢復(fù),就能把飲食的精微化生為氣,還可轉(zhuǎn)化為血。因此它的主治證,實際上就是一些脾虛證,就是說脾的功能不足了。那么根據(jù)脾的生理功能就能知道這些證。發(fā)生異常時。脾氣虛弱。它的功能也就低下,所以見飲食減少,或者食而不易消化,大便就不正常。同時由于氣虛,面部的顏色咣白;氣虛脾虛,四肢困倦無力;由于中氣不足,肺氣也就虛,所以語音低。這些表現(xiàn)主要就是由于脾的功能減弱了。見到這樣的情況,就要用補氣的辦法來

所謂補氣的辦法,就是用補脾的辦法來治,通過脾的功能充實和恢復(fù)自然就能生氣。但這個方劑的特點在哪里呢?這個方劑為什么取名為四君子湯呢?就是說它的性質(zhì)通過整個藥的配伍而比較平和,雖然是甘溫益氣,但是溫而不燥,溫而不熱,譬如寬厚而平易近人的君子。從原方的分量來看,也是補而不壅,分量小。補氣為什么以四君子湯為主方呢?既然氣虛用力量大的補藥不行嗎?量大點兒,力量強點兒可以嗎?《內(nèi)經(jīng)》有這樣一句話,少氣者……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團為氣既然少了,從氣血的關(guān)系可知血也不會充足,因此在補氣時,如果用了大量的甘溫是可以補益體內(nèi)氣,但也可能影響食欲,甚則胸悶。只有這樣,才能不偏不倚,補氣而不傷血。

方中的人參、白術(shù)、甘草都是補的。但茯苓是干什么的呢?習(xí)慣上講茯苓淡滲下行,可以利水濕。也可以補心脾之氣。因為氣虛是因為脾胃功能的虛弱,運化的功能不足。運化不僅僅是將水谷的精微化生氣血,還要運化水濕,吸收一些精微的部分,還要排泄多余的部分。既然是脾虛,首先就要考慮到脾運化水濕的功能也減弱了,所以在健脾益氣的同時,少用一些淡滲下行的藥物。過去在祛濕劑中講到,如果濕重,脾就受傷,脾虛就能停濕,在提到內(nèi)濕的原因時也提到這個問題。所以特這些問題聯(lián)系起來考慮就可以知道,在健脾益氣的方劑中為什么用這樣的藥,因為這樣配合起來就能更有力地健脾。另外,還有一點,經(jīng)常提到一句話:補氣防壅。因為氣本身虛。它的運行力量也就弱,用了補氣的藥,尤易產(chǎn)生壅,因此要配理氣行氣的藥。在這個方劑中沒有用到行散的藥,但是用了淡滲下行的藥,下行為降,而且白茯苓是先升后降。通過這樣的升降來幫助氣的運行,所以其中配茯聾還有這樣一個含義在內(nèi)。

當(dāng)然這個含義、這樣的功能,還要注意理解和異功散進行比較。四君子湯下面有個附方叫做異功散,就是加上一味芳香的陳皮,仍是補氣,與四君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加一味陳皮,就是因為脾胃的氣更虛了,此四君子湯所治的證更虛了。這樣的情況,加一味行氣、健胃的藥。能夠使它補氣的作用、幫助脾胃功能恢復(fù)的作用更強。方劑是有發(fā)展階段的,也就是剛開始有個四君子湯,在四君子湯后,在實踐當(dāng)中發(fā)現(xiàn),在脾胃更虛弱的時候,加進一味陳皮,可以使得它補氣不壅,脾胃的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復(fù)。也正是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治療四君子湯證而有痰,再加半夏叫六君子湯。那么,這樣的藥在祛痰劑二陳湯中講過半夏與陳皮的問題,與這里的用意是一樣的。另外,在此也可以理解,過去為什么講二陳湯是治痰的一個主方,而且通過其他治痰的方劑可以看出來,都是在二陳的基礎(chǔ)上加減變化。所以說二陳湯是治痰的主方。為什么治痰要用二陳呢?那要從痰的生成、產(chǎn)生瘀的物質(zhì)來看,還有痰與水濕的關(guān)系、與脾的關(guān)系。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二陳湯證的時候由于痰多需要化痰,需要祛痰,把痰清除出來。當(dāng)然,從理論上講脾為生痰之源,但是在痰多的時候,要以祛除痰為主要耳的,但在氣更虛而痰不是大多的時候,那就要用六君子湯,既祛痰又能夠益氣健脾。只有益氣健脾,才是從根本上治痰,這與脾旺濕自消是一樣的道理。脾的功能強了,運化水濕的功能強了,自然就不會產(chǎn)生內(nèi)濕。那么氣強了,它的運行上下通暢,脾的功能就強了,運化水濕、吸收精微的力量強了,自然也就不會生痰了。所以它雖然與二陳湯比僅僅是拿掉了參、術(shù)兩個藥,即六君子湯拿掉兩個藥,但那個就叫二陳湯,這個就叫六君子湯。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辨證與立法的關(guān)系、立法與遣藥組方的關(guān)系,它主要的目的不同。之所以目的不同,是因為證有不同,治療的需要不同。在氣虛而痰不盛的時候,就應(yīng)該益氣化痰,同時也只有益氣才有利于排痰,氣虛痰就排不出來,所以益氣還有助于把體內(nèi)的痰排除出來。

這一點在具體運用時還要掌握一個情況,剛才提到的,痰不是大多的證,不如二陳湯證的多;另外,從這里就可以知道它所治的純粹是二陳湯的寒痰濕痰,如果是熱痰就不可以用,這一派甘溫辛燥的藥就不適合了。接下來還可以比較一下二陳湯的用量與六君于湯的用量和配伍比例是否相同,這樣就可以進一步看出,根據(jù)什么目的來組成一個方劑,如何來變更它的用量。我們經(jīng)常使用的還有香砂六君子湯。就是六君子湯加未香、砂仁,主要是更好地來健脾胃之氣。木香可以通調(diào)三焦之氣,可升可降,更主要的是可以醒脾,所謂的醒就是振奮、復(fù)蘇的意思,醒脾就是振奮脾氣。砂仁可以健胃,可以溫胃,可以行氣,所以它健胃。而總的這些藥加起來還是一個字,可以治療脾虛而有溫痰,對于脘腹脹滿、食欲不振的更好,所以這個方劑在調(diào)理脾胃的方劑中也是經(jīng)常用到的。香砂六君子在運用時的變化是很多的,所以要抓住根本的東西,是治療脾胃的功能虛,是氣虛,氣虛則寒。由于脾胃虛,所以消化吸收的功能就不行,就容易生痰,所以來消濕除痰,用香砂六君調(diào)整脾胃。另外講義上還有個六神散,是由四君子湯加扁豆、黃芪而成,宜于小兒脾氣虛而見大便瀉泄的。

參苓白術(shù)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蓮子肉去皮,一斤(500g 薏苡仁一斤(500g 縮砂仁一斤(500g 桔梗炒令深黃色,一斤(500g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g 白茯苓二斤(1kg 人參去蘆,二斤(1kg 甘草炒,二斤(1kg 白術(shù)二斤(1kg 山藥二斤(1kg

【用法】為細末,每服二錢(6g),棗湯調(diào)下,小兒量歲數(shù)加減(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或瀉,或吐,四肢乏力,形體消瘦,胸脘悶脹,或心悸,面色萎黃,舌苔白,質(zhì)淡紅,脈細緩或虛理。

【方解】參苓白術(shù)散就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chǔ)上,加山藥、扁豆、蓮子、慧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也是一個調(diào)補脾胃的方劑。由于脾胃氣虛,與四君子湯證基本相同。但是它還治療一些由于脾氣虛而致的宗氣虛,不但氣短,而且胸脘悶脹。因為宗氣在胸中主要負責(zé)兩個方面,一是行呼吸,一是貫心脈以主血的運行。《靈樞·邪客》說:宗氣者,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正與西醫(yī)學(xué)所說的小循環(huán)相合,關(guān)系到血氧的多少。《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胃之大絡(luò),名曰虛里,貫膈絡(luò)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yīng)在,脈宗氣也。所以血在脈中運行,與宗氣有關(guān)。除此之外,還治療氣虛的咳嗽痰多,或者是由于氣虛、脾運化水谷的功能不強而有痰,又稍受了外感,咳嗽加重等也可用。所以只要抓住主要的,就可以本方加減進行治療。

這個方劑加山藥、加扁豆都比較好理解。山藥除補脾氣以外,還可以固澀脾津,還可以滋養(yǎng)脾陰,但它首先是補脾氣的。它與白術(shù)的區(qū)別是,白術(shù)能益氣健脾,山藥能滋養(yǎng)脾陰。

所以方中不僅用到扁豆,還有山藥,而且還有薏苡仁,主要是在補脾氣的基礎(chǔ)上,通調(diào)水道、祛濕,從這個角度加強健脾,因為水濕內(nèi)停是由脾虛所致,轉(zhuǎn)而又困脾氣。同時通過這樣的配伍,可以溫而不燥,祛濕而不傷陰。與以前幾個方劑相比,本方中利濕的藥較多。方中的薏苡仁、扁豆都能祛濕。另外方中還有蓮子,蓮子主要是補脾的。補脾養(yǎng)心,既可以止瀉,又可以治療由于脾氣虛而致心氣不足造成的心慌。另外蓮子還可以澀精,通過補心還可以交通心腎。余下還有砂仁,砂仁和豆蔻仁簡單地說,都是溫脾胃,都是行氣,但具體來說也有不同,作為中焦用藥來說,砂仁與蔻仁根據(jù)其藥性溫?zé)岬某潭燃右詤^(qū)別,就是要根據(jù)中焦虛寒的程度來判斷。中焦寒濕重的用豆蔻仁,輕的用砂仁;單純健胃用砂仁,濕濁困中焦的用豆蔻仁。如果用于下焦,就需用入腎經(jīng)的砂仁。所以說砂仁可以安胎,但沒有說豆蔻仁可以安胎。不知道去在學(xué)中藥時對此有無印象?熟地配砂仁,為什么?不單是由于它能夠行氣溫胃,能夠防止地黃的膩,更主要是由于砂仁能夠入腎經(jīng),因此熟地經(jīng)過和砂仁一起蒸制后,能夠加強熟地的補腎作用。應(yīng)該了解砂仁的特點。在這個地方用砂仁是取其溫而不取其燥。有機會可以嘗一嘗,蔻仁是辣的,砂仁不辣,因此從辛、從溫和熱、燥和不燥都有區(qū)別。在這里主要是由于脾虛氣弱,由于中氣虛,采氣也虛,所以采取溫的辦法,不采取燥熱、大辛。辛味大,散的力量也強。

另外本方還有個特點就是配伍桔梗。從表面癥狀看,有心悸、有咳嗽、有痰,從單個的癥狀來理解時好理解。因為桔梗載藥上行,能夠開肺氣、祛痰止咳。從進一步開壅的問題,也有用桔梗的道理,還得理解脾肺之氣相生的關(guān)系和通調(diào)水道的問題。正因為配伍桔梗,才可以便得水谷之精氣上歸于肺。使脾氣更好地上歸于肺。肺氣來源于脾,通過脾上歸于肺以后,肺氣能升就能降,意味這是肺氣原也不足,但當(dāng)肺氣得到充實,它的功能提高后,就可以升,也可以降。降就能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就有利于祛濕,通過祛濕又有利于健脾。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桔梗,這是拐了幾個彎的,但是配伍桔梗的意義就在于此。之所以如此,通過現(xiàn)代的治療就可以知道。例如,慢性腎炎,癥狀好了,可小便的蛋白去不了,有一個“+”或有微量,但所謂癥狀卻沒有,實際上癥狀還是有的,只是脾虛的癥狀輕了,耐氣虛疲倦的現(xiàn)象還是有的。這就可以用參苓白術(shù)散來鞏固腎炎治療的效果,進一步根除尿中的蛋白。這是參苓白術(shù)散的一個新用處。這也是中西結(jié)合,從理論到臨床效果,而不是對號入座。

還有一個用處用得雖然比較少,但還是在用,就是糖尿病。主要由于脾虛所致,脾氣虛就不能生清氣,就不能把飲食的精微上進至肺,所以飲食的精微下流,從小便而出,因此用參苓白術(shù)散。從這里就進一步體會到為什么要用山藥,為什么要用蓮子,因為它有澀精的作用。這個用法比較少,因為糖尿大多與腎氣有關(guān),只是有一些情況單純的糖尿病是因脾氣虛,但比較少。剛才講的腎炎,到后來不容易恢復(fù),蛋白不容易根除的情況比較多見,因此用的機會也比較多。但是在介紹這些情況的時候希望大家不要造成一個孤立的印象,說腎炎后期就用參苓白術(shù)散,因為作為一個病來說,后期的變化比較多,用的藥要根據(jù)證不同,所用的方劑不同。要記清它的道理,知道為什么。

另外,參苓白術(shù)散經(jīng)常作為一個補土生金的方法,作為健脾益肺的方法來用。脾氣也虛,而以肺氣虛為主,用這個方劑進行治療。按現(xiàn)代情況來說,一個是結(jié)核治療后期,結(jié)核病治療得差不多了,但要進一步鞏固,進一步把肺補起米,特別是年輕人或小孩子在治療后常用這個方劑來補肺。還有一個,支氣管擴張也經(jīng)常用到這個方劑。支氣管擴張的咳嗽、痰多、出血也用到這個方劑加減。方劑組成配伍的道理通過這些病的治療得到了進一步證實。

關(guān)于剛才所提到的六神湯(散),它是兩個方劑。一個方劑用的是四君子湯加山藥和扁豆,還有一個方劑用的是四君子湯加黃芪和扁豆,都是治療小兒脾胃虛弱、消化不好,可見小兒體形瘦,主要見大便溏泄和發(fā)熱汗出,特別是發(fā)熱自汗,用含黃芪的六神散更好。所以聯(lián)系起來更好理解。這個方劑也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chǔ)上加的。四君子湯變六神湯,六神湯變參苓白術(shù)散。

在這里順便提兩個東西,兩個現(xiàn)成的丸藥,即健脾丸和歸脾丸。方劑基本相近,但健脾丸是消補并行的方劑,歸脾丸是補氣生血、健脾養(yǎng)心的方劑。現(xiàn)在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人望文生義,誤認為它叫健脾丸,往往把它代替為歸脾丸。健脾丸是健脾消食的,與積術(shù)丸有相同的意義,不是歸脾丸。還有《醫(yī)方集解》所載的參苓白術(shù)散多一味陳皮,不知出處。陳皮行氣健胃,與本方所治無礙。

補中益氣湯

(《脾胃論》)

【組成】黃芪病甚,勞倦熱甚者一錢(15~20g 甘草炙(5g),各五分 人參去蘆三分(10g 當(dāng)歸酒焙干或曬干,二分(10g 橘皮不去白,三分(6g 升麻三分(3g 柴胡三分(3g 白術(shù)三分(10g

【用法】上藥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滓,食遠,稍熱服(現(xiàn)代用法:水前服。或作丸劑,每服10~15g,每日2~3次,溫開水或姜湯下)。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脾胃氣虛。發(fā)熱,自汗,渴喜溫飲。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面色咣白,大便溏而不暢,脈洪而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脫肛,子宮下垂。久瀉,久痢及久瘧等,氣虛下貉,請陽不升諸證。

【方解】這個方劑比較難講,因為其中有些問題到目前還一直在爭論,例如陰火的問題,但對理解和運用本方并無特殊意義,所以在此處不講。這里主要講補中益氣,特別要介紹它補中氣,升清陽的作用。

補中益氣湯,顧名思義,可知此方是補中氣,是補脾胃之氣的。由于脾胃主受納和運化,使水谷精微化生氣血,既能夠升清,又能降濁,這就是這個方劑的特點。從它所治的證來講,跟一般的氣虛證也不完全相同,而有發(fā)熱自汗,連有寒熱、頭疼、口渴心煩等等,這些癥狀與外感風(fēng)寒相似,是最容易叫人糊涂的,所以在辨證時應(yīng)該要注意分析。

首先說它的發(fā)熱。發(fā)熱與自汗是一回事,因為氣虛,使得陽浮于外。為什么呢?氣虛就不能固表,表氣不固,所以浮于外,因此它發(fā)熱。這樣的發(fā)熱與外感病的發(fā)熱不同。它的熱不是整天的。而是一陣兒一陣兒的,而且是躁熱,多見于疲勞之后。因為它本身氣虛,活動后氣就更虛,勞則氣耗煩勞則陽氣張就是浮于外的意思,所以就發(fā)熱、汗出。它雖然是汗出發(fā)熱,但實際上是氣虛表不固,所以這樣的病人挪個地方就惡寒。例如現(xiàn)在這樣的季節(jié),這樣的氣溫,他在陽面時就躁熱,換到陰面時汗就自己收了,還有些惡寒。而這些東西只要抓住它的本質(zhì)是氣虛就好理解了。陽氣虛不能御外,不能固表。這是它的一個特點。那為什么躁熱,為什么心煩口渴呢?這是由于脾胃之氣一虛,生化之源不足。生化之源不足就不僅僅是氣虛,血也就虛,而且有自汗。汗血同源,所以陰血也虛,只不過主要是氣虛。所以雖然心煩、躁熱、口渴,但還是喜歡喝熱飲,渴而喜熱飲而不是揭而飲冷。由于心血不足,由于中氣不能達表而衛(wèi)外(中氣不足,上焦之氣不通),所以悶在里面就發(fā)熱。發(fā)熱是這兩個原因,因此見到煩、渴,但是這是一種假象,不是真正的內(nèi)熱,所以還是喜喝熱飲。

另外還有個頭疼的問題。氣虛的頭疼是由于氣虛導(dǎo)致清陽不升。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不升,所以頭疼。這種頭疼是陣發(fā)性的,特點是早晨起來頭疼。早晨剛起床時,陽氣剛動,本來清陽之氣不能上升到清竅,不能到頭,經(jīng)過一夜的休息后剛起床,陽氣的上升力量更弱,等活動一陣后就感覺頭清楚了。所以氣虛的頭暈、頭疼起床就暈、就疼,特別是起身快、起身猛的人。經(jīng)過下床活動后陽氣動起來了,這樣上升之氣強一些,頭的癥狀自然消除,可是回過來,由于活動多,氣被消耗,頭疼出現(xiàn)又有加重。所以這些癥狀應(yīng)該抓住一個關(guān)鍵來理解:勞則氣耗。氣耗而后癥狀明顯。癥狀加重,就是因為所有的癥狀都是由于氣虛而來,所以解釋這個證的道理就在于此。這是它所治的又一個證。

這些證還可以從脈來看,不管發(fā)多高的熱,實際上用力按脈的沉部是虛軟無力的。表面上由于氣虛而浮于外,所以見到浮取的脈是洪大的、有力的,重按則無力。所以這個與其他的就不同。聯(lián)系這個問題,還可以看一看氣虛的舌、氣虛的面色,不要與外感混淆。東垣還有一句話:脾氣一虛,肺氣先絕。這個宇應(yīng)該這樣理解,是脾氣虛了,肺氣的來源了。所以首先表現(xiàn)在肺氣虛,例如剛才所講的發(fā)熱、惡寒、自汗、頭疼與肺氣都有關(guān)系。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補中益氣湯首先用黃芪。一方面,黃芪能益氣固表;另一方面,黃芪是補氣而升的,所以表虛不固、氣浮于外、外科的瘡瘍久潰都要用它。補中益氣湯既用黃芪,又用人參,而且以黃芪為主藥,就是根據(jù)它的這個特點,所以用量也大。黃芪與方中的三君(人參、甘草、白術(shù))健脾補氣。方中之所以用當(dāng)歸,就是因為不僅是氣虛。而且血也虛,而在血虛的時候,不用其他補血的藥,特別是考慮到不用寒涼和滋補藥來補血,就是因一為補氣要用甘溫,所以選擇當(dāng)歸補血,這樣使得全方的配伍還是甘溫的。另外,還用了陳皮,用陳皮的道理就是因為氣虛則胸中氣亂。所謂胸中氣亂就是說氣虛之后胸中之氣本身的力量弱,升降不行,所以在這里加入陳皮行氣,在補氣的基礎(chǔ)上調(diào)整氣亂。也就是說,在補氣的基礎(chǔ)上,加陳皮使得氣本身的升降傲復(fù),清濁之氣能夠當(dāng)升則升。當(dāng)降則降。雖然用了這些補氣的藥,在此基礎(chǔ)上再配小量的升麻和柴胡,使得清陽之氣上升。一個升少陽之氣。一個升陽明胃氣,使得脾胃的功能強健,脾胃強健自然可以生氣,而且通過升陽的藥,清陽之氣能更好地上行,濁陰也就自然下降。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氣虛性的血壓低、氣虛性的腦供血不足,都可以用這個方劑。如果本身屬血虛的或腦動脈硬化的,就不能單純用這個方劑。

所謂甘溫除大熱。就是說氣虛的發(fā)熱非通過補氣不能解決,而補氣必用甘溫,既不能用辛溫又不能用辛涼。既然是氣虛就不能散。越散越虛,而且病人看起來是大熱,實際上是表面大熱,不能設(shè)想這個大熱比白虎湯還熱。從它的脈象上、從身熱自汗上也容易混淆。實際上具體臨床中觀察,它的熱也不是那么器張的,汗也不是那么多。白虎湯是整天發(fā)熱,兼蒸而熱,汗出,其口渴是喜冷飲的。這些都是通過仔細辨認能夠分辨的。

另外,凡是臟器下垂,中醫(yī)認為都是因為氣虛下陷,胃、肝、腎、子宮等都可以下垂,這些在中醫(yī)里統(tǒng)歸為中氣不足、氣虛下陷。由于補中益氣湯有補氣升陽的作用,所以能固攝,就能治療這些下垂的病。特別是對于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出,用補中益氣效果還是不錯的。另外根據(jù)經(jīng)驗,補中益氣湯加兩個藥,一個是枳實或枳殼,這是降氣的;還有一個藥,是專門治療子宮脫垂的,加車前子。這個方劑加三錢車前子后,治療子宮脫垂的效果更好。但這些藥沒有做藥理實驗。根據(jù)現(xiàn)代實驗,有個問題很值得注意,就是補中益氣湯與升麻、柴胡的配伍關(guān)系。補中益氣湯中其他藥所謂的升提作用,是能夠促進平滑肌的收縮,能夠促進腸胃的蠕動,配合升麻、柴胡后作用更強,但是單獨用升麻、柴胡沒有效。這就提醒大家注意,在用本方的時候,決不能把升麻、柴胡的量用得過大。它是在補氣的基礎(chǔ)上使用的。從中醫(yī)來講,也是這樣的情況,因為氣虛而下陷,如僅用升提的藥,沒有氣也提不起來。提不住,所以必須在補氣的基礎(chǔ)上來升提。本方的配伍就注意這些。

凡是屬于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腸胃功能減弱,甚至是氣虛的出血,都可用本方。特別是女性更多見的婦科病大量出血,用補中益氣補氣而固血,有時再加上一些收澀止血的藥。

不僅如此,有時候還有一些上部出血也是屬于氣虛的,例如剛才提到的參苓白術(shù)散治療支氣管擴張出血。在用補中益氣治療時,升麻、柴胡的用量更要注意。例如,有一些鼻出血屬于氣虛,還是年輕人,經(jīng)常大量出血,但是脈是虛的,不是血熱,不見細數(shù),也不是數(shù)而有力,而是脈虛大無力,面色晄白,且是勞累后容易出血,用這個方劑后血就止了,頭暈頭疼也好了。還有一種相反的情況,我們只知道脾虛后大便溏稀,有一次我治療一個患者病后氣虛、大便不行,用了補中益氣湯。這個病人所得的是中醫(yī)所講的濕溫,即西醫(yī)所講的傷寒,在病愈之后,身體沒有得到恢復(fù),大病之后虛了,大便粗糙、難出。粗糙是由于脾胃消化不完全,難出就是由于積存的大多,氣不足不能降濁。結(jié)果吃補中益氣湯效果很好。另外還有一個老太太,小便淋漓不斷,小腹脹甚。但小便不通暢,這也是屬于氣虛的,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效果好。這說明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所以有時說塞因塞用,從表面看是反的,從辨證論治、審證求因來看還是正的。這些不同還是因為氣虛,所以用本方還是有效。

補中益氣湯中還有一些名詞。例如陰火的問題,暫時一不要追究,否則在現(xiàn)階段容易造成混亂。這里就抓住一個問題。就是氣虛。氣由于勞就要消耗,消耗后癥狀就明顯、就特殊。

在補氣的方劑中,四君子湯好理解,也好記,但要了解到為什么說四君子湯是補氣的主方、基礎(chǔ)方,幾個補氣的方都是在此基礎(chǔ)上加減變化出來的。只有了解了這個基本方,才便于再了解其他方。由此到六神湯、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丸、參苓白術(shù)散,從藥味組成來說它們有哪些差別?為什么有這些差別?這樣就聯(lián)系了它的證,聯(lián)系了它的藥物功用。例如,這些方中有的用茯苓,有的不用。在四君子中講過為什么用茯苓,在參苓白術(shù)散里也講過它,那么參苓白術(shù)散是治什么的,在補中益氣中湯有沒有?它是補益心脾之氣的,可是它還有什么作用呢?它還有的作用與補中益氣的補氣升陽有什么關(guān)系?到了補中益氣湯中去掉了茯苓,為什么又用黃芪,而且黃芪還作為主要藥。由此就可以聯(lián)系到氣虛下陷、清陽下陷,因此要補氣升陽。就因為它補氣升陽,所以能使中氣下陷的病證得到解決。例如臟器的下垂,下部的出血,它能通過益氣來攝血,通過益氣升清來舉陷,就使下陷的陽氣能夠升舉起來。這里有時還聯(lián)系到過去的問題,即氣虛為什么發(fā)熱?要把氣的作用理解清楚,以及氣與表的關(guān)系,氣的本質(zhì)特點等等。氣是溫的,是動的。往往一提氣虛發(fā)熱、甘溫除熱就不好理解了。由于氣虛導(dǎo)致了陽浮于外。因此發(fā)熱。這個浮,是由于氣虛而浮,所以雖然發(fā)熱,而喪氣還是虛的,表氣虛所必汗出,汗出所以血也傷了。在這個基礎(chǔ)上進一步考慮在甘溫之中應(yīng)如何補血,這里用了當(dāng)歸,就給我們做了示范。當(dāng)歸性溫,與補氣不相矛盾,而當(dāng)歸本身又補血,汗又為心液,當(dāng)歸補心血,所以問題要從這個方面來理解。

有時氣和陽是混起來說的,因為氣為陽,這些問題都需要注意。前面講的這么多方劑,就是要抓住這些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補益劑—補氣{四君子湯、參苓白術(shù)散、補中益氣湯}
黃芪保健養(yǎng)生有講究 黃芪的配伍
黃芪和它們一起吃,藥效可發(fā)揮到極致!(只有10%的人知道)
老中醫(yī)黃英儒推薦:90歲無斑老人的童顏配方——黃芪加枸杞
四君子湯健脾益氣作用
脾胃虛弱,吃不下飯?分享一張中藥方,補中益氣,顧護脾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迁市| 任丘市| 法库县| 泾川县| 清原| 嵊泗县| 博客| 泽州县| 棋牌| 牟定县| 依兰县| 调兵山市| 台东县| 营山县| 岢岚县| 定陶县| 元谋县| 西乌| 武安市| 克东县| 东台市| 新泰市| 九寨沟县| 灌阳县| 新和县| 文成县| 涟源市| 望谟县| 微博| 黄龙县| 南雄市| 梅州市| 黔西县| 会宁县| 五台县| 苏州市| 砀山县| 海阳市| 湖南省| 平舆县| 台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