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去濕劑3

防己黃芪湯

(《金匱要略》)

【組成】防己一兩(12g 黃芪一兩一分,去蘆(15g 甘草半兩,炒(6g) 白術七錢半(9g

【服法】

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珠,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現代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功用】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主治】衛氣不固,風水或風濕。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者。

【方解】現在講防己黃芪湯。本方出自《金匱要略》。書中主治證可以有汗,也可以無汗,汗不是本證的主要標志,身重、身腫是主要的標志。因為水濕在肌膚,濕重而困于脾,脾主肌肉、四肢,因此身重。有汗出而腫不退,說明水濕在肌膚,不僅僅在膚,更主要的是說明脾運化水濕的功能不行,水濕停留泛溢于肌膚,不能歸于正常的通道。在癥狀上不可能見到更多明顯的癥狀,因為從大小便來看,沒有小便不利,沒有大便溏稀或大便干結,只有身重。風水也好,風濕也好,更主要的是用來治療氣虛而腫。氣虛而腫的特點是早晨足腫手腫,隨著太陽出來腫就消退,隨著太陽往下落,下肢開始腫。腿腫逐漸加重,小便無異常,這些情況用防己黃芪湯比較好,或者用別的附方,如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芪湯,雖然是以防己為主藥,但是不能離開黃芪、白術。因為現在病人汗出惡風而身重,說明是衛氣虛,但無寒,而防己可以祛風濕,特別是肌膚之司的風濕,但是防己的特點是離開黃芪、白術、甘草益氣健脾,水就行不出來。不僅是下焦要有氣,如果中焦氣虛,上焦肺氣也就不足,也不能通調水道,水也不能歸于正化。現在這樣的情況還比較多,我總是把防己黃芪加上茯苓治療虛性水腫,這種情況在老年人和婦科病多見,心臟不好,腎氣不好化驗尿里可以見到蛋白,這種病人往往自己毫無感覺,用防己黃芪湯效果很好,服用以后小便通暢,每次量增加,人的精神好轉,所以要經常服用,或同參苓白術丸交叉服

還有一些病態的肥胖,凡是小便不好、小便不多,就要細致問,因為不是所有癥狀病人都能主動提供出來,有時候問了病人才會注意,特別是到了晚上腿多少有點腫,用防己黃芪湯祛水減肥,堅持好的時候可以去十斤。根據體重增減的多少,體重下降的多,消退的效果就越好。現在對于減肥都在研究,或通小便,或大瀉,甚至用利水藥,但用藥不好會造成病,有些還加上西醫,利后鉀減少了,西醫用利尿藥的同時給補鉀的藥,補充鉀的不足。

中壓的一些病機要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要聯系起來、正確地運用。簡單的兩個字就是氣化。什么是氣,怎么化?通過哪些環節?與水是什么關系?實際,《內經》的幾條經文讀懂了就行了,特別是飲食入胃到了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及下面的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膀胱是州都之官等,真正理解了。再把肺、脾、腎的功能與其相互間的關系理解清楚,就可以知道人身體內氣化是多么的重要。

五皮散

(《華氏中藏經》)

【組成】生姜皮 桑白皮 陳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各9g

【服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一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硬物(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濕消腫,理氣健脾。

【主治】脾虛濕盛,皮水。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等,苔白膩,脈沉緩。

【方解】五皮散只是治療一般性的水腫,而且它的力量很輕,有時候作為輔助的方藥配在方子里用,無淪《中藏經》還是《麻科活人全書》中都投全靠它,真正的水腫、肌膚腫,用五皮散治療,很難奏效。

在利水滲濕里面,包括了溫陽、滋陰、益氣三個方法。特別是溫化水濕的藥。溫化水濕是治療由于陽氣不足,致水濕停留,溢于肌膚而成的皮水。五皮散只是行氣利水,而且效力不大,這類病證通過溫陽來增強氣化的作用,運化水濕,使之從下而出,效果很好,如下面講的真武湯。

溫化水濕

真武湯

(《傷寒論》)

【組成】茯苓三兩(9g 芍藥三兩(9g 白術二兩(6g 生姜三兩(9g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服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陽利水。

【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沉。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日瞤動,振振欲擗地。

【附方】

附子湯(《傷寒論》)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g 茯苓三兩(9g 人參二兩(6g 白術四兩(12g 芍藥三兩(9g)。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功用:溫經助陽,祛寒化濕。主治:陽虛寒濕內侵,身體骨節疼痛,惡寒肢冷,苔白滑。脈沉微。

【方解】在編教材的時候,真武湯會兒在祛寒劑里面,一會兒在這里,從方子的性質來說,它當然是熱性的,治虛寒,陽氣不足。著重是它祛水的問題,從主治證的第二條來看,是太陽病誤汗以后,造成病人原有的水氣上犯,出現了所謂的亡陽證。因為陽不行,水氣上犯,所以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所以用本方救誤,但本方更多的是用來治療脾腎陽虛、水氣凌心。對于一些虛寒的水腫,參見于風心病與腎病,臨床效果是比較好的。腎病到后期有陰虛、有陽虛,這是腎病后期陽虛產生的腹水,腎炎產生腹水,風心病更容易產生腹水,心臟的功能不好,下肢水腫,用它來利尿、消水,效果是不錯的。從方子來看,用茯苓、白術、生姜,都很好理解。用附子也很好理解,若鍵就在于為什么用芍藥。可以這樣說,本方相當于理中湯,不是用人參,而是用茯苓,不是用干姜,而是用生姜,這樣一提,首先是溫中、溫陽,附子不僅溫中陽,還溫心腎之陽,所以它通行十二經,走而不守,心、脾、腎的陽氣都能補。用生姜不用干姜的道理是因為生姜可以行水,白術、茯苓就更清楚了。用芍藥的問題,簡單地說,利水而不傷陰,因為芍藥滋陰養血,是收斂的,從桂枝湯就強調這點,斂陰益營,去血中之積,正因為它不是專門的收,還能利小便,木瓜則不同,它是酸的,能生律,芍藥則為滋陰養血,祛水利小便的作用不如木瓜強,這是二者的區別。用在這里,在祛水藥單能用酸味藥的意思是相同的,用芍藥是利水而不傷陰,用木瓜是利水而不傷津,雖然津液也是陰,但比起陰來說就差了一步,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加補氣和溫陽的藥,例如生脈飲,還可以加肉桂。懷牛膝、車前子。當然對于腎病的腹水就不能加生脈飲了,是加人參還是黨參,根據情況輕重而來。但這里我主張加滑石,最好是用溫六散,六一散加干姜,既能利水,又不因為滑石之寒而傷胃,因為胃寒的人服用滑石以后特別敏感,常常引起胃痛。

腎陽虛而見腹水。雖然少見但不是沒有,以前曾治療一個病人,二十五歲,男的,壯勞工,肚子很大,腹水,腎病,幾乎不停地吐,不是嘔吐,而是不斷地吐黏沫,正是其人喜吐,膈上有寒,一開始用附子理中湯、甘草、干姜,吐稍微止了一點以后就用真武湯,服用以后。很快小便就通了,腹水隨小便的通利而減少。為了弄清小便出來是否是因腎本身有了變化而出來的,腎變性,腎本來的重吸收的功能沒有了,小便大量出來,因此損失大量蛋白,這就不是好事,所以在小便不利而變成小便暢行的時候要注意這個問題。最后化驗這個病人的尿,蛋白減少了。四個加號變成兩個加號了。腹水沒有了,這個方子在臨床上治療的效果就是很好。真武湯中為什么要用芍藥,這是救虛陽的同時必須注意陰。這將來在臨床上觀察,但我不希望你們自己不用,看看沒有用和用了以后有什么區別,與整個治療影響如何,根據我自己的經驗給大家提這么一點,不要忘了用芍藥、白水,可以從實踐當中再接觸一下,比較一下,這樣會有進一步的體會。

苓桂術甘湯

(《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四兩(12g 桂枝三兩(9g 白術二兩(6g 甘草炙,二兩(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化痰飲,健脾利濕。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病。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或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

【附方】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金匱要略》,又名腎著湯)

甘草二兩(6g 干姜四兩(12g 茯苓四兩(12g 白術二兩(6g)。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功用;暖土勝濕。主治:寒濕下侵之腎著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但飲食如放,口不渴,小便自利。

【方解】痰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陽氣不足,或者不能蒸水化氣水聚而為痰飲,陽氣不足有脾陽與腎陽之分,苓桂術甘湯證主要是脾陽不足。順便說一下,因為祛濕劑里過去沒有明確界定,都講水有形,濕無形,散者為濕,聚者為水,而另一方面。濕重濁粘膩,有質有形,只是與水相比而言,濕是散而不聚,亦是由濕聚而成的。下邊還講到祛痰的問題,稀者為飲,稠者為痰,其根本不在于水濕,飲是由于陽虛,其本在脾,其根在腎,所以在《金匱要略》里面有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同時用了兩個方子,就是要看具體的證是什么。

苓桂術甘湯主要是治痰飲為病,心下硬滿,胸脅支滿,或者是目弦,或著是起則頭眩。同樣的方子差別不大,類似的方子很多。與五苓散相比,就是本方去了甘草,加上了豬苓、澤瀉;還有腎著湯,就是本方去桂枝,加干姜。這些問題橫過來看一看,就能更了解它。作為苓桂術甘湯本身來看,主要是重用茯苓行水,用在這個地方,強調茯苓不僅是淡滲的藥,還能補益心脾之氣,茯苓、白術經常并用,以哪個為主,是健脾為主還是滲濕為主,配伍藥與用量都有不同,以茯苓為主加上了桂枝,強陽化飲,桂枝用在這里不是解表,是由于中陽不足,水寒之氣上逆,它可以平沖逆。因為都是屬于中焦虛寒的,所以要溫陽散寒。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白術,加上甘草。因為當前所治的是水飲不是根治,根治是健脾,白術加上甘草。另外還有腎著湯(甘草、干姜、茯苓、白術),因為它的特征在腰,腰重如帶五千錢,腰重而腰不利。這是由于濕,也可以用痹證里的一些方子,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濕勝著而不去,又由于腰是腎之外府,所以治在里,溫脾祛濕,與苓桂術甘湯相比就是沒用桂枝,加上了干姜,加強健脾溫陽的作用。白術,李東垣認為能利腰臍間血,就是利帶脈,而圍腰一周的是帶脈,所以溫陽健脾,就能祛濕。聯系其他的一些用法,治療帶下,出現腰酸腰痛的一些情況,常常用溫腎健脾的辦祛,通過健脾,即能祛濕,使脾氣健,腰臍這一周就血脈通了,在臨床上也常用。

實脾飲

(《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厚樸去皮,姜制,炒 白術 木瓜去瓤 木香不見火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炮,去皮臍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兩(各6g 甘草炙,半兩(3g

【服法】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津溫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加入生姜5片,大棗1枚,水煎服)。

【功用】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陽虛水腫。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瞞,大便溏薄,舌苔厚膩,脈沉遲者。

【方解】組成藥味里面包含有真武湯,有四逆湯,有甘姜苓術湯,從而可以知道,它著重的是溫健脾陽,加上一些祛濕利水的藥,著重的是治療脾陽虛所導致的水腫,是一個虛寒性的水腫,所以除了水腫以外,還可以見到虛寒的癥狀,這里是虛,是寒,因此通過溫陽健脾加上行氣的藥來利水,在這個基礎上加草果、厚樸、木香、檳榔,大腹子是下氣行水的藥,尤其大腹子(檳榔)下氣導滯,檳榔的作用比大腹皮更厲害。在臨床上可以根據不同情況的腹中永聚。需要加強行氣來利水,就用檳榔跟木香相配,如果要用緩和一點,就用大腹皮。

剛才講到真武湯,以前還講到木瓜與白芍,白芍用得早一些。在漢代的方子里用,以后的方子里才用到木瓜。木瓜利水的作用超過了白芍,同時生津的作用也比白芍強,但是斂陰補血不如白芍,或者說根本沒這個作用。急于祛邪,在利水濕里面用是這個方子的一個不同之處。另外,對于水腫要注意一點,首先看肚臍,有水臍就注上,臍窩往上,臍平了,甚至臍鼓起來了,都是水很厲害的見證。過去看水腫有五絕,五臟所傷,肚臍凸出來就是脾氣絕,齒齦萎是心氣絕,腳心平了是腎氣絕,后背平了是肺氣絕,嘴唇平了是肝氣絕。剛才講的腎、心、肺氣絕,必需加強補氣、養心、溫腎,更好地利水。關鍵還在于臍,水腫,而臍越突越厲害,當用實脾飲,這個方子在這種虛性的、病程比較長的水腫中,效果比較好。它與真武湯的區別就在這里,真武湯對于心臟或者是腎臟而引起的腹水比較好,對于心臟病引起的水腫,特別是風心病,加強養心的藥,反復發作以后,就用實脾飲,這就是祛水的力量與兼顧它的心、脾之氣的不同而來的。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而實脾飲更側重于健脾氣。雖然沒有補藥,它加強了行氣藥,氣行則水行。但是切忌與實熱的水腫病混淆,水腫有陰水、有陽水,就像黃疸中的陰黃與陽黃,必須辨認清楚。

萆薢分清飲

(《丹溪心法》)

【組成】益智 川萆薢 石菖蒲 烏藥各等分(各10g

【用法】上剉,每服五錢,水煎。入鹽一捻。食前服(現代用法:水煎服,入食鹽少許)。

【功用】溫暖下元,利濕化濁。

【主治】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附方】萆薢分清飲(《醫學心悟》) 川萆薢二錢(10g 黃柏炒褐色 石菖蒲各五分(各3g 茯苓 白術各一錢(各5g 蓮子心七分 丹參 車前子各一錢五分(各7g)。水煎服。功用:清熱利濕,分清化濁。主治:濕熱滲入膀胱。白濁,膏淋,尿有余瀝,小便渾濁,舌苔黃膩者。

【方解】萆薢分清飲,治療小便不清,小便渾濁,像洗米的泔水一樣,渾濁而有點粘,包括了現在所講的膿樣尿,都是由于脾、腎濕濁所致,更多是由于脾不能散精上歸于肺,腎也不能藏精,所以腎精下注。適應于多種病證。蛋白尿。尿深黃而其上如有油脂,都是脾腎的功能不行,導致水谷之精不能作為人體的營養的物質而從里面出來。這個方子只是個基本方,如果見到這樣的證就用這個方子,那是不行的。小便渾濁,上面還有油,在中醫叫膏凝,要看尿的顏色,成年人也會出現這個情況,沒有明顯的病,尿盆里常有沉淀,這種情況要看全身的癥狀,沒有任何感覺,精神也挺好,腰不酸不疼,是正常的排泄,不用治療。這里指的是病態的膏凝,糖尿病的后期也合出現這個情況時,用溫腎化氣法,效果比較好。但徹底治好是比較困難的。不要因為書上這樣說,到時候就專用這個方子。

萆薢本身可以祛濕利小便、分清濁,所以用它命名。菖蒲一般是芳香開竅的,能夠化濕濁。另外還是通心氣的,菖蒲、遠志是交通心腎的藥,在這個地方,心腎是否相交與失精有關,從中醫總的來講,叫腎精下流,所以引起了小便的病,因為它在這里通心氣開竅,就能振奮心陽。心陽振奮就能下變于腎而腎陽也就能振作起來。就可以攝精,改善小便渾濁的問題、尿如膏脂的問題。這個方子所治的是虛寒性的。益智仁與烏藥為什么沒提呢?因為有縮泉丸,治療小便頻數就是這兩個藥。益智仁是脾經藥,治療小孩口水多有時就用益智仁,因為益智仁辛溫入脾、腎經,能補腎固精而攝小便;加上烏藥辛溫,入脾、腎、膀胱經,順氣散寒,所以能溫暖下焦而治下元虛冷的尿頻。

在這個方子中還要少用一點鹽,就是引藥入下焦。作為基礎方子,萆解分清飲確實有效,但是要與其他藥物舍起來用,單純靠過四味藥是沒用的。作為基礎方子,就是在治療方面培我們開了一個思路,提出了一個基本方藥。如《醫學心悟》的方子就不同了。它主要是治療濕熱,小便渾濁,心經有濕熱。

下移于小腸,所以尿濁、小便有余瀝。這兩個方子方名雖同,也都有萆薢、菖蒲,但一個配的是益智仁、烏藥,一個配的是黃柏、蓮子心、丹參、茯苓,所以一治虛寒,一治濕熱下注于膀胱,雖小便都渾濁、頻數、不暢,其實虛實寒熱恰恰相反。由此可見治病求本辨證論治,絕不能大意。

祛風勝濕

祛濕劑最后一個是祛風勝濕。風能勝濕。風藥能夠勝濕,之所以能勝濕,因為風藥升散,能夠鼓舞、發越、升發人體的陽氣,陽氣受到鼓舞就能增強體內的運化功能,從而消除在內的濕邪,陽氣受到鼓舞就能將周身肌腠之間的濕邪得以祛除,或從汗出,或從小便去。所以不僅風藥勝濕可以治療表濕,在治療里濕的時候也需要加一些風藥,就是這個道理

羌活勝濕湯

(《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羌活 獨活各一錢(各6g 藁本 防風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各3g 蔓荊子三分(2g

【用法】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大溫服,空心食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風勝濕。

【主治】風濕在表。肩背痛不可回顧,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苔白脈浮。

【附方】蠲痹湯(《百一選方》)羌活 姜黃 當歸 黃芪蜜炙 赤芍 防風各一兩半(各9g 甘草炙,半兩(3g),上咀,每服半兩,水二盞,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現代用法:加姜3g,水煎服)。功用:益氣和營,祛風勝濕。主治:營衛兩虛,風濕痹痛,肩項臂痛,手足麻木等。

【方解】羌活勝濕湯所治的是寒濕所傷,傷在肌表,但側重的是經絡受傷,肩背、頭、腰,而且頸如拔,脖子好像有人拉緊了。僵硬了。不好動,腰脊也不好活動了。正因為是這樣的情況,所以選用的藥都是祛風濕藥,散風祛濕、辛散之品。羌活、獨活、川芎、防風都是這個作用。川芎茶調散就有幾個藥是這里的,特別是加了辛溫的藁本,入膀胱經,上至于頭項,發散風寒,尤擅祛濕;蔓荊子為苦辛之品,性善上行,疏散風熱,都是往上,升到最高之處的。至于用羌、獨活,一身上下并治,獨活治身半之下,羌活治身半之上,治療風寒濕,兩藥相合,通治一身上下,而羌活發表的作用更強,所以用羌活作為方劑的名字,叫羌活勝濕湯。前面剛剛講過,但蔓荊子不僅能移治療頭風,而且辛而不燥,特別是風邪的頭暈,這里指的外風,頭痛不甚用它比較好,特別是素體血虛,像川芎茶調散這樣一派香燥的藥對于血虛而頭痛的人不能用,蔓荊子卻能用,甚至用在一些平肝祛風的藥里,治眩暈,用小量。

以前沒有天麻的時候,就用6g蔓荊子,過去是用一錢半到二錢。由于羌活香燥,川芎香燥,藁本也升散得很厲害。如果肝陽亢旺,頭頂痛得很厲害,千萬不能用藁本,用后肝陽就更加升了,但可以用蔓荊子。所以羌活勝濕湯就是通過風藥升發人體的陽氣,祛邪外出,能夠勝濕。

蠲痹湯是一個附方,有一個問題要注意,姜黃一定要用片姜黃,不要用姜黃粉,片姜黃橫行肩臂。蠲痹湯主要治療上焦,項背肩臂,用益氣活血藥加上祛風濕藥,用羌話、姜黃、防風,補氣用黃芪,活血補血用赤芍、當歸,再加上甘草。另外,在用的時候,不一定都用黃芪。對于五十肩、老年肩,再配合上針灸,效果會更快、更好。老人肩雖然到一定的時間會發病。到一定的時間會緩解,但是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治療不可能幾此就好了,所以總的來說,用此方與針灸合起來效果很好。另外。加秦艽。祛風濕舒筋,效果也更好些。

獨活寄生湯

(《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獨活三兩(9g)寄生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風 川芎 人參 甘草 當歸 芍藥 干地黃各二兩(各6g

【用法】

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身勿令冷也(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痹證日久。肝腎兩虧,氣血不足。腰膝疼痛,肢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象細弱。

【附方】三痹湯(《校注婦人良方》)續斷 杜仲 防風 桂心 細辛 人參 白茯苓 當歸 白芍藥 黃芪 牛膝 甘草各五分(各5g 秦艽 生地黃 川芎 獨活 各三分(各3g)。加姜,水煎服。功用:益氣養血,祛風勝濕。主治: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痹等。

【方解】獨活寄生湯,是治療久痹,主要是下肢久痹,腰膝疼痛,四肢屈伸不利。主要也是指下肢,髖關節,膝關節,風濕所傷,時間也長了。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痹證是陰邪為病,當然有的時候可以是濕熱,但這里有一個特點,風傷于血脈、筋、骨,而且由于時間長,心、肝、腎之陰血傷,在《內經》中有記載,例如,久痹入絡,久痹歸臟之說。對于痹證來說,所傷在筋骨,重感病邪,即再受邪。就是所謂的慢性風慢性關節炎,內舍于其所合,筋所合在肝,骨所合在腎,脈所合在心,而且發熱,入里化熱,因此心、肝、腎陰血俱傷,治療久痹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因為治療風寒濕痹都知道用溫熱藥來治療,桂寒溫、通經絡、壯筋骨。而往往雖然邪去了,而陰血也微,甚至陰血更傷。有位老年人,服藥以后癥狀加重,是明顯的寒濕型,由于時間長了,內在的肝腎之陰傷,而筋骨受陰血之所養,因此用這些藥雖然是祛風濕,但是燥傷陰血,依然關節不和。疼痛不解。這個方子就給我們提示了這方面的作用。它的組成藥味是比較多的,包括了祛風濕藥,四君子湯、四物湯都有,就是沒有白術,很容易引起懷疑,風濕所傷為什么不用白術呢?還有句話利腰臍間血,現在是腰膝。獨活寄生湯是治療腰膝疼痛的,膝為筋之府。腰是腎之外府,腰和腎,膝和肝都有關系。慢性肝炎時間長了,上樓時會感覺到膝部酸軟乏力,抬起腿來累,甚至上樓時會不自覺地要朝下跪,這就是中醫講的腰膝酸軟,肝傷,肝血不足,不能養筋,首先反映在關節上。而這里健脾藥,祛濕藥有了,還有干地黃、當歸、芍藥、人參、甘草、茯苓配伍其間,所以不用白術,不使它過分的燥,里面用了肉桂、杜仲,這是組成的第二特點。一個就是祛風濕的同時考慮了久痹,肝腎陰傷,必須在祛風濕的同時,養肝腎,補氣血。另外一個問題,從方名上來看,取了兩個藥,獨活、寄生。獨活,治下焦風濕;寄生,既能祛風濕,又能補肝腎,這里主要的目的是祛風濕,治下肢痹,相應用了治肝腎的藥,所以用四君子湯加在四物湯里面就是加強補氣生血的作用。在臨床上一定要注意,不要急于取效而用大劑清熱藥、祛風濕藥,那會適得其反。

三痹湯就是從獨活寄生湯加減而來的。去寄生加黃芪和續斷。所治相同。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風寒濕三氣俱勝,所以叫三痹,風痹,寒痹,濕痹,本方所治主要還是得于寒濕所致。

雞鳴散

(《證治準繩》)

【組成】檳榔七枚(15g 陳皮去白 木瓜各一兩(各9g 吳茱萸 紫蘇葉各三錢 桔梗 生姜和皮,各半兩(各5g

【用法】上咀,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去滓,再入水二碗煎滓,取一小碗,兩次藥汁相和,安置床頭,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溫服亦得。服了用干物壓下,如服不盡,留次日漸漸服之亦可。服藥至天明,大便當下黑類水,即是原腎家感寒濕毒之氣下也。至早飯痛住腫消,只宜遲吃飯,候藥力作效。此藥不是宣藥,并無所忌(現代用法:水煎,兩次相和,凌晨空腹冷服)。

【功用】行氣降濁,宣化寒溫。

【主治】濕腳氣。足脛腫重無力,麻木冷痛,惡寒發熱,或攣急上沖,甚至胸悶泛惡。亦治風濕流注,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

【方解】腳氣病現在很少,只有長江以南的地方,濕氣重,經常受濕氣,過去嶺南出嵐瘴氣之地,多濕熱,容易得這種病。另外,《靈樞·百病始生》上講過,清濕表虛,則病起于下,久久以后就沉積,沉積以后有腳氣。氣不通,或是生寒,滿身見寒,見寒剛血脈凝澀,寒溫所傷,積久而沉在腳,寒以后,血脈凝滯不通引起腳氣,這是最早《靈樞》里的解釋。明確了一點,是由于濕氣而成。轉筋的問題,攣急,足脛腫重無力,麻木冷痛,還有寒熱,或者是攣急,上沖。就是一種轉筋,是由于濕氣的原因,腳氣沖心是危癥。嘔吐。惡心,都是濕濁所釀成的毒上犯于心所致。

雞鳴散組成很有意思,主要是以檳榔和陳皮作為主藥,檳榔是下氣破積。但它另外一個作用是除山嵐瘴氣、濕濁之氣,所以過去嶺南之人常常吃檳榔,就是辟瘴氣。在這個基礎上用吳萸和生姜,吳萸與生姜主要是溫胃,祛濕舒筋,陽明主宗筋,吳萸是厥陰經藥,生姜是陽明經藥,入陽明用生姜,入厥陰用吳萸,下氣散寒,祛濕,生姜還能行水,而且還可以預防腳氣沖心所引起的嘔惡。在此基礎上又加上紫蘇葉和木瓜。用芳香的藥、活血的藥,紫蘇葉行氣能入血分而和血,針對剛才的血脈凝澀,散寒通血脈,木瓜既可以舒攣急,生津液,特別是桂濕而不傷陰,祛濕而舒筋,治療小腿轉筋,木瓜是一個特別的藥,附帶補充一點用法,老年人常見小腿抽筋,因為老年人陰血不足,不能養筋,用芥瓜來舒筋,加上滋陰補血藥,有時候加補氣藥,在這種情況下加9g木瓜。另外,方子里面還用了桔梗開肺氣,通水道,以更好的祛濕,與黃龍湯里面用桔梗的意思一樣,黃龍湯是承氣湯加人參、當歸、甘草,攻補兼施,加一點桔梗,是肺與大腸相表里,肺與膀胱水道的關系,一上一下,大便就容易下來。

雞鳴散首先用檳榔,辛苦而溫,下氣行水而消結。作為方中君藥。助以酸溫而舒經絡,化濕毒、強筋骨的木瓜,為臣藥。吳茱萸原是溫胃散寒,與木瓜相配能治腳氣入腹疼痛,也是臣藥。再如蘇葉、桔梗、陳皮、生姜,都是宣肺氣,健脾氣,祛寒除溫之品,用作佐使,上、中、下三部的氣血都得到疏通,寒濕自然從下而出,對于治療在地下寒濕重的地方工作的人有效,例如煤礦井下工,長期處于寒濕的環境,很容易造成腫痛。痛得還很厲害,以雞鳴散作為主要的方子,根據癥狀加減,效果不錯,特別是紅腫而見副斑塊,整個腳腫了,上面有紅斑,痛得非常厲害,手不能碰,腳也不著地,在這種情況之下效果不錯。根據兼證,還可以加一些藥。另外,藥服用后,用藥渣子燙腳,可加強效果。并沒有規定必須在雞鳴的時候吃,也都不是服用后能夠便出來黑的東西,更不是一次就能完全治愈的,既信而又不迷信,才不致誤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千古名方(11)四君子湯
身體越來越瘦,肚子老咕嚕咕嚕響,大便稀溏,該用什么方案?
一個方子四味藥,治身重、腰痛、腿脹!
腎著湯治腰疼
水濕與苓桂術甘湯與五苓散與平胃散與防治
《金匱要略方論》學習筆記199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熟市| 永吉县| 丽水市| 梁平县| 泊头市| 鲜城| 施秉县| 连平县| 东宁县| 贵阳市| 鹤岗市| 绵阳市| 敦化市| 方山县| 宜昌市| 西和县| 南雄市| 大化| 苏尼特左旗| 托克托县| 周宁县| 西青区| 泰顺县| 秭归县| 龙岩市| 滕州市| 桃江县| 资阳市| 尉氏县| 郸城县| 沈丘县| 鞍山市| 东宁县| 博乐市| 班玛县| 玛沁县| 遂溪县| 乐陵市| 枣庄市| 佛教|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