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關節扭傷的發病原因大多與急性扭傷或長時間在不良體位下勞動有關當人體直立時,重力中線經骶髂關節前方對其產生一定扭力;當前屈彎腰時,脊柱前傾骨盆腘繩肌牽拉固定或后旋,易造成骶髂關節扭傷或勞損此外,妊娠期可因黃體酮的分泌使韌帶松弛及體重增加,致使骨盆向前下方傾斜引起損傷。此外醫源性損傷的原因主要是在對髂后部取骨做植骨手術時,如范圍過大,可因破壞了髂腰韌帶而引起骶髂關節不穩。
臨床表現:
患者大多見于劇烈體育活動、外傷或久坐后。少數患者可無明顯外傷史
急性發作期在下腰部一側可出現疼痛,大多較為嚴重,可放射至臀部或腹股溝區;但一般不會放射到坐骨神經的小腿分布區。患者常取側臥位或俯臥位,翻身時疼痛加劇拒絕站立,或是下肢取屈曲姿勢。步行時,患側常呈臀溝下垂狀跛行步態
體格檢查時骶髂關節處可有局限性壓痛,直腿抬高患側受限,并有骶部疼痛。骨盆分離試驗“4”字Patrick試驗、對抗性髖外展試驗及俯臥提腿(Yeomen)試驗等均為陽性,其他凡可促使髂骨旋轉的活動均可引起患肢疼痛但無神經根性放射痛
X線檢查早期常無特異性改變但后期可出現骶髂關節炎癥。
(一)骶髂關節前脫位 是當髖關節伸直,膝關節屈曲,拉緊股四頭肌和髂股韌帶向前牽拉髂骨時,軀干、脊柱及骶骨,向后旋轉的外力可使髂骨向前移位。
(二)骶髂關節后脫位 當髖關節屈曲,膝關節伸直,腘繩肌緊張向后牽拉髂骨時,軀干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則骶骨與髂骨發生方向相反的扭轉,可引起髂骨后旋移位。
1.骶髂關節附近的韌帶、肌肉或其他軟組織受第4、5腰神經、骶神經支配,當骶髂關節扭傷時可引起這些神經的反射性神經疼。
2.坐骨神經或股后側皮神經束緊貼骶髂關節和梨狀肌的前側,當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因扭傷出血,腫脹或梨狀肌痙攣時可直接刺激神經束引起放射痛。
3.骶髂關節扭傷時合并腰骶關節扭傷也可刺激神經根引起坐骨神經痛。
當檢查時可發現:立體姿勢,站立時軀干向健側傾斜,以健肢負重,患腰足尖著地,手扶患髖以減少活動及疼痛。坐位姿勢、坐位時以健則坐骨結節負重,雙手支登以減輕負重。上床姿勢,患者先坐于床旁,然后以雙手扶住患肢以防止患側骶髂關節疼痛。骨盆分離試驗陽性,內收肌緊張。骶髂旋轉試驗陽性。直腿抬高受限。髂后上棘較對側升高或降低。壓痛在髂后上棘。
X線正位片顯兩髂后上棘高低不等,斜位片可見骶髂關節間隙加寬,凸凹關系紊亂。
(1)局部封閉:一般用1%普魯卡因10~20m1(可酌情加入1.5~2ml醋酸氫化可的松)操作者手持長針頭注射針管,在壓痛最重處注射一般位于骶髂后韌帶及骶棘肌附著點處注射針頭應深達骨膜下并可沿髂骨內面深入骶髂關節注射后數分鐘疼痛大多消失。一般每周注射1次,3~4次為一療程但不宜多用同時可用彈性骨盆帶進行骨盆制動加強腹肌、背肌和臀肌鍛煉避免彎腰、舉重物等活動對有骶髂關節退行性變的患者及分娩后的產婦,應特別注意
(2)手法按摩:患者俯臥,助手固定骨盆,手術者按正規的按摩手法由輕至重由點及面對骶髂關節局部及周邊肌肉、韌帶進行手法按摩在操作過程中患者在感到舒服的同時,亦可有骶髂關節復位感
2.手術治療對反復發作、癥狀嚴重者可經后路暴露行骶髂關節融合術。
本癥經手法整復可立見功效。一般先采用“離而復合的牽引手法”使關節內嵌頓的滑膜解脫,緩沖肌肉緊張。對髂骨向前旋轉移位者,使患髖過伸拉緊股四頭肌及髂骨韌帶,使髂骨向前旋轉復位。整復后以寬膠布作環形固定,休息三周后開始功能練習,以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