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從三國文學中繼承而來的先秦逸風。自古亂世出英雄,自古亂世也多大師。魏晉之前的三國鼎立,堪稱亂世,英雄輩出,大師也頗多,首推曹家三父子,透過武功看文思,哪個不是大師級別?再看他們的文風,同為亂世之故,遂與先秦詩經等著頗為類似,三國終以魏晉收場,然此種文風卻得以保留,進而衍化成魏晉之風骨。
其二,文人自己的潛修頓悟。文化雖是政治和經濟的反應,但是,文化有其獨立的一面,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魏晉風骨的形成有一定的繼承因素,這是客觀必然,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斷然否決文人本身主觀偶然,任何歷史時期的文學發展,從一定程度上,和文人本身的主觀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當時的文人在主觀上偏向于追求這種風流灑脫的文風。
一方面,和當時的選拔人才制度有關。要知道科舉制是一個在隋朝才出現的東西。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多以世襲,舉薦,或者自薦的方式進行。當政治極度黑暗的時候,這些制度便形同虛設,無數高尚者被拒之門外,為有卑鄙者大行其道,營私結黨。多數文人報國無門,唯有寄情風流,以慰寸心。另一方面,國無明君,朝有權臣。魏如此,晉,也不過如此。表面上看,文人多是高雅之士,此種國家,未免些許清高之人嗤之以鼻。而實際上,是多數忠臣良將多在朝中飽受屈辱,不得已辭官歸隱,或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或東籬采菊,醉看南山。思之忖之,因不得已而為之。
最后,如果魏晉的風骨僅是風流二字,那它也不配稱為魏晉風骨。那時的文人雖然表面上意志消沉,吟詩作樂,但是只言片語,皆是對當時社會現狀在文學范圍內的深刻揭示。因此,魏晉風骨看似消沉,實則是浪漫形式的現實主義,不僅對文學,甚至于對歷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以上我的個人觀點,歡迎讀者們批評指正。祝大家生活愉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