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北魏楊炫之在《洛陽伽藍記》中追憶了作為昔日古都,洛陽的繁華喧鬧、佛寺林立。之后,戰火紛擾,王朝更迭,改天換日,眾多寺廟幸存至今的已在少數。所幸來到洛陽,魏書中的那種遺韻,在白馬寺終歸還能感受到那么一點點,雖然也所剩無幾。
如今的白馬寺其實眾多的老建筑已毀于歷史塵煙中,如今寺內建筑多為復建。即便如此,來到洛陽卻不能錯過它,畢竟這可是中原佛教的祖庭。寺門前對稱站立的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據說,白馬寺本無白馬,眼前的石馬原在永慶公主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馬寺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暮秋時節,銀杏閃金,香霧繚繞整座寺院。紅墻灰瓦的建筑、重重復重重的院落和衣著現代的游客,給人多重時空重疊交錯之感。不知如今在寺中走過的蕓蕓眾生,是否也持著當年人們朝拜時的那份誠心與佛意呢?
白馬寺的地位,在武則天時期達到極盛。當時,寺院曾大修過一次,之后香火旺盛,大小和尚多至千人。此后,元、明、清各代都進行過修繕和增建。到了現在,規模更是與日俱增,加上后建的萬佛殿,如今的白馬寺搖身變成了全世界佛教建筑的集合,頗有航母之感。
秋天的白馬寺內,銀杏十分亮眼,但若說起寺中名樹,當屬石榴。石榴原產于安息(今伊朗),在漢代同佛經、佛像一起傳入中國,并多在洛陽、長安落戶。漢魏時期人們贊美石榴,把它作為中外人民交往的標志,石榴身價倍增。白馬寺的石榴更是其中精品,有“白馬甜榴,一實值牛”的說法。
來到寺廟的人,對展陳館多不感興趣,常常過門不入。然而白馬寺的這座釋源陳展館卻是一定要參觀的,這里既有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更濃縮了白馬寺的千年時光。二層法寶閣內,則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白馬寺的規模和格局已今非昔比,在白馬寺中還可以看到眾多充滿東南亞特色的佛教建筑,新建的萬佛殿在陽光下閃著刺眼的金光。
這些由東南亞國家捐資建造的佛殿,有著濃濃的南傳佛教建筑風格。緬甸、印度、泰國將本國最有特色的佛教建筑復制在白馬寺旁,包括仰光大金塔、印度桑奇大塔、泰式佛堂等,組成了一片巨大的異域佛苑。
剛在古樸滄桑的白馬寺中沉淀過千年,猛然來到萬佛殿,總有一種時空錯亂之感,無論視覺還是心理,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筑風格讓腦中不由自主浮現出“煞風景”三字。
這一片規模巨大的“山寨”景觀群,據說以實現讓白馬寺成為“世界佛教文化圣地”為終極目標。除了印緬泰,之后還會建成斯里蘭卡、尼泊爾、日本、韓國等國家風格的佛殿,白馬寺景區面積將達到1300畝,成為中國之最。
金黃的建筑,讓人仿佛步入了外境。然而中原佛教的核心價值在于根植于本土文化,而不是胡亂堆砌、貪大求全。這些缺乏歷史沉淀的建筑,到底是開放之后的盛世,還是現代社會功利化下的浮躁?也許,只有交給時間來評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