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也許您所在的學校會悄悄地發生以下這些變化——
學校的心理輔導室不再偶爾“開門迎客”,而是每天都會向學生開放,而且有專人值班;
學校的心理輔導室里不再像醫院的診室,更像一個溫馨的小家,有沙發、有音樂、有柔和的燈光;
在學校心理輔導室工作的老師也不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一名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并享受和班主任同等待遇;
教育部近日下發了《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對中小學心理教室的建設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可見,學生的心理問題,正逐漸從邊緣化、陰影里,走到公眾視野。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好老師,只懂得抓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懂得學生心理、還要走進學生心里……
這篇文章,會讓你成為更加全面的好老師呢!
當下的中小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困難、情感挫折、生理發育煩惱、親子矛盾、理想追求迷茫、行為不良、心理嚴重障礙等。其中學習問題、交往問題、情感問題所占比重最大。青少年成長中的煩惱集中在14歲至18歲這個年齡段,17歲的孩子煩惱最多。老師們趕快來看看,您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學生呢?
佳佳(化名)是一名16歲的花季少女。幾年前,她出現了一些困擾她的現象:每做一件事情,她都會在心里反復默數數字“1、2、3、4……”,數完后才去做事,如果數數的過程因為一些原因被打斷了,她會重頭再默數一遍,要是沒有默數完就去做事,她會感到不舒服、心里難受,這種癥狀導致她做事情變得很慢,嚴重影響學習和與同學之間的交往,經過醫生診斷,佳佳患上了強迫癥。
在當下,多數家庭都是一家一個孩子,孩子可以說是整個家庭的中心,很多家長總會搶先安排好本應由孩子自己決定的事情。對于孩子來說,家長的安排無疑是完美的。因此,當家長不在身邊時,孩子就會顯現出缺少主見、優柔寡斷的狀態,嚴重時,會導致強迫癥。
涵宇(化名)即將高考了,他曾經是一個聽話、愛學習的孩子,但自從結交了一些好玩兒的朋友后便越來越貪玩,開始出現逃課、不寫作業,放學不回家的行為。父親原本對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他這種忽然發生的“厭學”行為讓父母失望又束手無策。
厭學心理的主要特征是對學習厭惡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上課常注意力不集中,經常逃學或曠課。產生這類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可能是由于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灌輸攀比心理或對孩子缺乏關愛;也可能是有些教師不注意教育方法,使學生感到壓抑、被動,缺乏自信,以致產生逆反心理。
曉曉是一位六年級的外地女生,非常靦腆,性格內向。她上課從來不舉手,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也總是低著頭回答,臉漲得緋紅,聲音輕得幾乎聽不清。她平時幾乎不和同學去玩,一般都是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做作業、看書或是發呆。
人際關系問題是中小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主要包括與教師的關系、同學間的關系和與父母的關系。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們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以及青春閉鎖心理。
中學生的情感問題可分為與同學之間的友誼和青春期異性之間懵懂的“喜歡”。
初一的圓圓(化名)和芳芳(化名)是同桌,開學后不久,她們就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考試前,圓圓向芳芳借筆記,芳芳擔心影響自己的復習進度就沒借,圓圓生氣,就和芳芳鬧翻了,從此之后一對好朋友竟然成為“冤家”!
這種情感不和的事情,多發生在初一或高一階段,因為進入新的學習環境,周圍的同學也變了,有些孩子不太適應,再加上孩子自身的性格和情緒特點,同學間的矛盾很容易一觸即發,嚴重時會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心理健康指導是項很專業的工作,并不像部分人所想的“聊聊天兒”而已,但是老師們也不必過于擔心,就算咱做不了專業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的那些個心理矯正和引導,咱也可以做些其他事來配合心理輔導工作呀,或者將學生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的芽兒提早滅掉。
小編簡要列舉了一二,一起來看看都能做些啥吧!
對于大多數中小學生來說,教師的正面形象和說服力大于家長。學生容易把老師作為榜樣,效應、模仿老師的行為作風。因此,教師心理健康與否對學生心理成長至關重要。作為教師可注意增加如熱愛、合作、活潑、愉快、樂觀、幽默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有了這樣的品質,老師才有進一步教育學生的本錢。
教師的一句話、一個微笑、一個表揚,都會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多看學生的優點、閃光點,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激勵學生向上,這種寬松的氣氛能使學生感受到關注、尊重和愛護,為師生溝通搭建橋梁,能夠從一定程度上避免某些心理問題的產生。
教師也是普通人,會有情緒,需要宣泄;但教師不是一般的普通人,應當學會把控情緒和忍耐,不可將學生視作宣泄的對象。不然,會傷害學生的心靈,尤其是那些無辜受罵的學生們,他們會覺得自己平白受氣,不公平,甚至產生積怨情緒和報復行為。
有些孩子的心理問題比較嚴重,不是一般教師能夠解決的,就要求助于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但若是問題不算嚴重的孩子,教師可以從自身能力出發,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理解和陪伴,并適當解決其困惑,引導學生朝著積極的方向思考。
新學期,各位老師帶領自己的學生,一起享受學習的快樂吧!
實習編輯:劉倬源 聶莉娟
參考材料:中國青年網、家庭頻道《初中生厭學怎么辦》、心理雜志網《不是每一位自閉癥都是天才》、廣州日報《學生心理健康,再不重視就晚了》、浙江新聞《調查顯示超48%的浙江中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王曉琴《教師健康心理對學生的良好影響》、中國青年報《近半數中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