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知識預習講義(5)
第五章 市場失靈和政府的干預
一、市場失靈的含義
(一)資源最優配置的含義和標準
考試內容:掌握資源最優配置的含義和標準。
當整個經濟的價格體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時,經濟就處于一般均衡狀態或瓦爾拉斯均衡狀態,當經濟處于一般均衡狀態時,資源便實現了最優配置。
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的標準是:當一種資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經不可能使任何一個人的境況變好,而不使一個人的境況變壞。
帕累托改進:既定的資源配置狀態能夠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況下,通過重新配置資源,使得至少有一個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則稱這種資源重新配置為帕累托改進。
帕累托最優狀態是不存在帕累托改進的資源配置狀態。帕累托最優狀態又被稱作經濟效率。
【例題·單選題】(2007年)如果既定的配置狀態能夠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況下,通過資源重新配置使至少一個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這種資源重新配置被稱為( )。
A.一般均衡狀態 B.帕累托改進
C.瓦爾拉斯均衡 D.帕累托最優
[答案]B
(二)市場失靈的含義
1.實現帕累托最優標準的條件:經濟主體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場是完全競爭的;經濟主體的行為不存在外部影響。
2.市場失靈的含義:由于市場機制不能充分地發揮作用而導致的資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資源配置失當的情況。
【例題·多選題】經濟社會中,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的條件是( )。
A.信息是完全的
B.市場是完全競爭的
C.經濟主體是完全理性的
D.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E.經濟主體的行為不存在外部影響
[答案]ABCE
二、市場失靈的原因
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有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對稱等。
【例題·多選題】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有( )。
A.壟斷 B.外部性 C.公共物品 D.信息不對稱 E.價格波動
[答案]ABCD
(一)壟斷與市場失靈
考試內容:掌握壟斷對市場機制運行的影響。
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生產者不再是完全的價格接受者,資源已不可能在部門之間自由流動,導致生產者生產的產量不是最大的產量,市場價格不是最低的價格,長期來看成本也比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的生產成本要高,消費者將不再可能獲取最大滿足。市場機制很難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資源不可能實現最優配置。
【例題1·單選題】按照微觀經濟學的分析,只有在( )上,企業的生產成本從長期來看才是最低的,市場機制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A.完全壟斷市場 B.完全競爭市場
C.壟斷競爭市場 D.不完全競爭市場
[答案]B
【例題2·多選題】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將會出現( )。
A.生產者只能接受價格
B.資源不能在部門間自由流動
C.生產者的產量不是最大產量
D.市場價格達到最低
E.市場機制不能充分有效的發揮作用
[答案]BCE
(二)外部性與市場失靈
考試內容:掌握外部性對市場機制運行的影響。
所謂外部性或外部影響,是指某個人或某個企業的經濟活動對其他人或其他企業造成了影響,但是卻沒有因此付出代價或得到利益。外部性可以分為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
由于外部影響的存在,市場機制就不能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導致資源配置失當。存在外部不經濟時,會造成產品供給過多,超過了帕累托最優所要求的產量水平;存在正外部性時,通常會使市場主體的活動水平低于社會所需要的水平,這就是資源的無效率配置。
【例題1·單選題】(2007年)某造紙廠在其生產過程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并因此導致了附近某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但該廠卻又不對附近種糧農民進行相應的賠償。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 )。
A.生產的外部經濟 B.生產的外部不經濟
C.消費的外部經濟 D.消費的外部不經濟
[答案]B
【例題2·多選題】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
A.正的外部性的存在,通常會使市場主體的活動水平低于社會所需要的水平
B.正的外部性的存在,通常會使市場主體的活動水平高于社會所需要的水平
C.存在外部不經濟時,會造成產品供給過多
D.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的存在,都意味著資源配置未能達到最優
E.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產權不清晰引起的
[答案]ACDE
【例題3·單選題】(2008年)從經濟學理論上說,生產的外部不經濟會造成( )。
A.資源均衡配置 B.資源有效配置
C.產品供給過少 D.產品供給過多
[答案]D
(三)公共物品與市場失靈
考試內容:掌握公共物品對市場機制運行的影響。
1.公共物品的含義
所謂公共物品,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對應的,私人物品有兩個明顯的特征:競爭性和排他性。
2.公共物品的特點
(1)非競爭性。即消費者對某一種公共物品的消費并不影響其他人對該公共物品的消費。
(2)非排他性。
3.公共物品的分類
可以將公共物品分為兩大類: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
(1)純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競爭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國防、治安等,純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2)準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教育、醫療衛生、收費公路等。
4.公共物品和市場失靈
公共物品的市場需求曲線是所有消費者需求曲線沿縱向(即價格方向)相加得到的;私人物品的市場需求曲線是個人需求曲線在水平(即數量)方向相加得到的。
由于純公共物品存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消費者更愿意采取搭便車行為,導致市場產量遠遠低于最優產量。
對于準公共物品來說,如教育、醫療服務等,市場機制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通過市場機制來引導資源的配置。
【例題1·多選題】公共物品的特點包括( )。
A.競爭性 B.排他性 C.非競爭性
D.非排他性 E.效用的可分割性
[答案]CD
【例題2·多選題】(2007年)下列關于私人物品的表述中,正確的有( )。
A.增加一個人對該物品的消費必然減少另一個人對該物品的消費
B.增加一個人對該物品的消費并不影響其他人對該物品的消費
C.該物品在財產所有權上具有獨占性
D.一個人不進行購買就不能消費該物品
E.一個人不進行購買也可以消費該物品
[答案]ACD
【例題3·多選題】下列公共物品中屬于準公共物品的是( )。
A.國防 B.治安 C.醫療衛生 D.教育 E.收費公路
[答案]CDE
(四)信息不對稱與市場失靈
考試內容:掌握信息不對稱對市場機制運行的影響。
信息不對稱是指市場上買賣雙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樣。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就會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
【例題·單選題】交完汽車保險后不認真開車,從而造成保險公司的損失,這屬于( )。
A.違法行為 B.道德風險 C.逆向選擇 D.順向選擇
[答案]B
三、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政府對市場失靈進行干預的方式和措施:
1.為了限制和消除壟斷,保護和促進競爭,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限制壟斷和反對不正當競爭;此外,還可以對壟斷行業進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對壟斷行業的產品或服務的價格進行管制——或規定限價,或規定利潤率。
2.消除外部性的傳統方法包括:使用稅收和補貼手段,將相關企業合并從而使外部性內部化的手段以及明晰產權。
科斯定理: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的,并且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那么無論在開始時將財產權賦予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
一旦考慮到交易成本,可以引伸出的一個重要結論:不同的產權制度,會導致不同的資源配置效率。
3.為了提供適當水平的公共物品,政府承擔了主要提供者的職責,例如國防、治安、消防和公共衛生。
4.為了解決因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市場失靈,政府對許多商品的說明、質量標準和廣告都做出了具體的法律規定,政府還通過多種方式為消費者提供信息服務。
【例題1·多選題】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的目的主要是( )。
A.為了克服市場失靈 B.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和不足
C.優化資源配置 D.控制生產產品的總量
E.控制市場價格
[答案]ABC
【例題2·多選題】為了消除外部性對市場的影響,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稅收和補貼 B.規定限價 C.合并相關企業
D.公共管制 E.明晰產權
[答案]ACE
2011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知識預習講義(6)
第六章 國民收入核算和簡單的宏觀經濟模型
一、國民收入核算
(一)國內生產總值的含義
(掌握)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含義: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
例題:
1.國內生產總值的形態可以分為(?。?。
A.價值形態
B.收入形態
C.產品形態
D.支出形態
E.實物形態
『正確答案』ABC
2.國內生產總值是用(?。﹣碛嬃康?。
A.半成品
B.最終產品
C.中間產品
D.在產品
『正確答案』B
(二)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掌握)
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其中,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兩種主要方法。
例題: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即( )。
A.支出法
B.生產法
C.市場價格法
D.不變價格法
E.收入法
『正確答案』ABE
1.支出法
通過核算在一定時期內全部經濟單位 (居民、企業、政府、進出口部門),對最終產品的支出總量相加,得出總支出來計量GDP的方法。包括消費支出、固定投資支出、政府購買和凈出口。
如果用字母C表示消費,用I表示投資,用G表示政府購買,用(X-M)表示凈出口,用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可以表示為:
GDP=C+I+G+(X-M)
例題:
1.(2007年、2008年)如果C表示消費、I表示投資、G表示政府購買、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則按照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公式是( )。
A.GDP=C十I十G十X
B.GDP=C十I十G—M
C.GDP=C十I十G十(X十M)
D.GDP=C十I十G十(X—M)
『正確答案』D
2.(2007年)在我國統計實踐中,用支出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時應包括的項目有(?。?。
A.消費支出
B.固定資產投資
C.凈出口
D.營業盈余
E.政府購買
『正確答案』ABCE
2.收入法——也稱為要素成本法
用收入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包括提供生產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產要素(間接稅、折舊、公司未分配利潤等)的收入。
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國內生產總值為:
國內生產總值=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統計誤差
例題:
1.(2007年)按照收入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其公式是(?。?。
A.國內生產總值=工資十利潤十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十折舊十統計誤差
B.國內生產總值=工資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潤十折舊十統計誤差
C.國內生產總值=工資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潤十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十統計誤差
D.國內生產總值=工資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潤十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十折舊十統計誤差
『正確答案』D
2.(2008年)用收入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時,屬于非生產要素收入的項目是(?。?。
A.工資
B.利息收入
C.租金收入
D.企業間接稅
『正確答案』D
二、宏觀經濟均衡的基本模型
考試內容:掌握兩部門、三部門和四部門條件下的儲蓄-投資恒等式。
含義
從支出角度看GDP
從收入角度看GDP
儲蓄-投資恒等式
兩部門經濟
只有消費者(居民)和企業兩個部門
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的總和。
GDP=Y=C+I
國內生產總值=消費+儲蓄
GDP=Y=C+S。
I=S
三部門經濟
消費者(居民)、企業、政府部門
消費支出、投資支出和政府購買支出的總和GDP=Y=C+I+G
T表示政府凈收入
國民收入Y=C+S+T。
I=S+(T-G)
(T-G)可以看作是政府部門的儲蓄, S為家庭儲蓄和企業儲蓄之和,可以通稱為私人儲蓄
四部門經濟
消費者(居民)、企業、政府部門和國外部門
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購買支出和凈出口的總和 GDP=C+I+G+(X-M)
Y=C+S+T
I+G+(X-M)= S+T
簡化為:I= S+(T-G)+(M-X)
其中,(M-X)可以代表外國在本國的儲蓄。
例題:
1.三部門條件下的儲蓄-投資恒等式涉及的部門是( )。
A.企業
B.國外部門
C.消費者(居民)
D.地方部門
E.政府部門
『正確答案』ACE
2.(2009年)如果用I表示投資、S表示儲蓄、T表示稅收、G表示政府購買,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則四部門經濟中儲蓄和投資的恒等關系是(?。?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