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家庭實用養生二、人與自然
  二、人與自然
  據傳說,最初世界,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開天辟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積精成人;于是才有了晴天白日,有了莽莽大地,也有了華夏民族。故《黃帝內經》中說:“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天地悠悠,無情淘汰,只有“適者生存”。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
  由于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人體對這些影響又相應地反映出各種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變化。
  這種天人相應的關系,始終指導著中國古代養生學的發展和研究。漢代大史學家班固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古代養生家以順乎自然為養生長壽的主線,作了深刻地探討,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李耳在《道德經》中就已明確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
  人稟自然而生,若欲長生久視,也必須順乎自然,以適應四時生、長、化、收、藏的規律,保持內外協調。莊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論證了順乎自然、身體不傷的道理:庖丁解牛十九年,解牛數千頭,而庖丁之刃游于骨節間隙處,不與相擊,故刃能久如新制。說明順應自然,形神不傷,則可長生。
  在養生學中,人與天地相參的關系是以四時、五行配五臟的理論表述的。木主春,通于風氣在臟為肝;火主夏,通于熱氣,在臟為心;土主長夏,通于濕氣,在臟為脾;金主秋,通于燥氣,在臟為肺;水主冬,通于寒氣,以臟為腎。
  一年之內,以春為首,春夏之時,氣候溫暖,地氣升浮,陽生陰長,萬物俱生;時至秋冬,氣候寒涼,天氣沉降,陽殺陰藏,萬物俱潛。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環無端,運化萬物。
  天氣如此,人亦應之,這樣才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生生不息,化化無窮。
  《素問·脈要精微論》深刻地討論了人體氣血津液隨時序變化的規律。
  “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春浮在波,夏浮在膚,秋沉膚下,冬沉在骨,此處雖則討論的是四時脈象的浮沉變化,實質上,乃是人體受四時氣候影響后,發生適應性調節的反映。
  當氣候變化過于急驟,超過了人體調節機能,或者人體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外界變化作出適應性的調節時,人體就會生病。
  在四時氣候變化中,每一季節都有它不同的特點,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常常發生一些季節性多發病,或時令性流行病,春季人們易患感冒、流感,小兒肺炎的發病率也會突然升高;乙型腦炎多發生于夏季;麻疹、流腦、猩紅熱等傳染病多發生于春夏季節;慢性支氣管炎多發生于秋冬季節;急性心肌梗塞、腦出血多發于11月至翌年3月;腦梗塞多發于夏季6~7月份;消化性潰瘍多發于季節交替的時候。
  春天是生發的季節,春回大地,萬物生長,陽春三月,欣欣向榮。養生之道,應該夜臥早起,廣步于庭,并注意舉動和緩輕柔,使身心感到舒暢、活潑,以適應春生之氣;切忌惱怒及殺雜刑罰之念,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調暢。
  如果違背了這一自然規律,就會損傷肝氣,使人適應夏季盛長之氣的能力減低,易患寒性病變。
  夏天艷陽普照,天氣下降,地氣一升,天地之氣,相互交雜,正是萬物爭榮、群芳斗艷的季節。養長之道應該適應夏季的氣候,晚睡早起,迎著初升的太陽進行戶外鍛煉,使機體積蓄充足的陽氣,提高抗病能力。此外,精神上切忌暴躁發怒,應樂觀向上,以適應夏天的養長之道。如果違背了這一自然規律,就要損傷心氣,削弱了適應秋天的能力,容易發生咳癥。
  秋天,氣候由涼漸寒,秋風勁急,地氣清肅,萬物成熟,蕊寒香冷。
  養收之道應該早睡早起,思想意識要清靜安寧,神氣漸收,不讓意志外馳,保持肺氣清靜,以適應秋季寒涼的氣候。如果違背了這一養生法度,就會損傷肺氣,使人體適應冬季潛藏的能力降低,容易發生完谷泄瀉等疾病。
  冬三月冰凍蟲伏,草木凋零,自然界萬物生機閉藏,也正是人們“養藏”的最好時刻。冬季活動鍛煉不宜起的過早,以免擾亂陽氣,最好是等待日光出來以后,選擇運動量較大的活動,保持心情愉快,使精、氣、神內斂。如果違逆了這個養生法度,就會損傷腎氣,到了來年春天,就要發生痿厥 一類的疾病。
  晝夜變化對疾病的影響也是相當明顯的,一般疾病,大多在清晨比較輕些,下午起逐漸加重,《靈樞經》指出:“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來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可見,人體陽氣在晝夜中存在著生、長、收、藏的規律,故病情亦隨之有慧、安、加、甚的變化。
  氣候對疾病的影響,直到近幾十年才引起現代醫學的普遍重視,認識到氣溫、氣壓、氣流、濕度等氣象因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有著重要影響。如日曬、高溫可致日射病、熱痙攣,寒冷可致凍傷、蕁麻疹;低氣壓可致高山病,等等。
  太陽是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源泉,太陽照耀萬物生長。
  《黃帝內經》說:“天運當以日光明,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太陽光與健康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這也為養生康復學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依據。
  (一)天氣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
  1.日光與健康
  太陽是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泉源,它給予地球上無窮的生命力量。由于天空輻射的關系,白天不僅在日光下處處明亮,就是在陰影里或房屋里也很明亮;不僅在太陽照射的時候光輝明亮,就是在云層遮住陽光的時候也有亮光;不僅看到太陽的時候明亮,就是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我們也可得到相當的光線——曙光和落照。這曙光和落照不僅是大地日夜寒暑更替的根據,同時也直接影響著人類的健康。
  俗語說,萬物生長靠太陽。
  《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太陽光與人體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對人體的生長發育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陽光可以健身防病,陽光可以延年益壽。
  ①光對人的情緒影響:光對人體能產生激素效應。這種效應通過大腦中的松果體作媒介,從而影響生殖周期、睡眠及飲食方式、活動能力等。松果體能分泌一種激素——褪黑素。在正常情況下,人和動物只在晚間才釋放褪黑素。褪黑素有鎮靜作用,人如果服用一定劑量褪黑素后,能使人的敏捷性減低,反應速度減慢。
  1980年,美國醫學研究證明,人的褪黑素釋放可被通常室內光線高10倍以上的光線所抑制;人如果在夜間暴露于光譜中的強光中時,其褪黑素的釋放也會受到抑制。他們還證實,每天早晚用強光照射患“冬季嚴重的抑郁證”的病人,可使病情減輕。
  患“季節病”的病人,隨著秋季來臨,光照時間一天天變短,他們往往有悲哀、易怒、憂慮、嗜眠、孤僻及對工作和娛樂毫不感興趣的現象,但與一般的抑郁病相反,他們的食欲大增,喜食碳水化合物食品,從而體重增加。
  美國有報道,將34位患“季節病”的病人每天早晚接受3小時或每晚接受5小時的超強光線照射,2~4天后,其中30位病人癥狀消失。
  當治療停止時,病人癥狀又重新出現。
  這就表明,褪黑素是這種病的主要化學“信使”。
  患抑郁癥的病人分泌褪黑素的機能發生紊亂。他們開始及停止釋放褪黑素較平常早,導致晚睡早起,或開始及停止釋放褪黑素較平常晚,導致晚間失眠早晨懶起。如果讓第一類病人在晚間接受3小時的強光照射,以延緩褪黑素的釋放;而第二類病人在清晨接受強光照射,以抑制褪黑素的釋放。
  這樣治療結果,病人的病情均有好轉,由此推斷,光照射可預防由于高效飛行引起的生理節奏紊亂。如果你從西方飛到東方,到達目的地后,清晨應去戶外多曬幾小時太陽。如果你從東方飛西方,黃昏后應去戶外多逗留幾小時。
  ②紫外線:紫外線少量照射皮膚,可使皮膚呈黑褐色。
  人體的表皮中分布著一種基底細胞,這種細胞含有“黑色素原”(是一種酪氨酸物質),在紫外線的作用下,“黑色素原”變為黑色,沉著于被曬的皮膚表面,使皮膚呈均勻的黑褐色。
  這就是日光曬黑皮膚的重要原因。這種沉著的色素可吸收較多的光能,迅速轉變為熱能,并刺激汗腺分泌。
  鈣是骨骼的主要成份,骨骼中的鈣含量不足時,小兒易患佝僂病,成人易患骨軟化癥。鈣、磷的正常代謝,有賴于維生素J(維生素D)的參加,如果體內維生素J缺乏,即使食物中的鈣、磷物質再多,也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反被白白排出體外。
  平時,維生素J除靠食物補充外,還要靠有關物質在皮膚里進行合成。人體皮膚中含有固醇類物質,這種物質經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可變為維生素J。
  維生素J進入血液后改善鈣、磷的代謝,有抗佝僂病、骨軟化和老年骨質疏松的作用。此外,肺結核的病人只有鈣化才能好轉,牙齒松軟的人只有補充鈣才能堅固,骨折后的病人更需要大量的鈣,傷口才能長得快,所以多曬太陽,對這些病人恢復大有好處。
  人體接受一定量的紫外線照射后,皮膚細胞的蛋白質分解,使組胺酸變成組織胺和類組織胺的物質。這些物質能使毛細血管擴張,并使其通透性增高。此外,一定強度的紫外線照射有殺滅細菌和病毒的作用,減少疾病的傳播。人體接受紫外線后,中樞神經系統機能增強,身體代謝功能增進,從而提高了對疾病的抵抗力。
  經常曬太陽對預防皮膚病和痱子、癤腫、毛囊炎等有一定作用,紫外線還能刺激造血系統,使體內紅血球、白血球、血色素增加,抗病能力增強。
  美國一位科學家指出,紫外線可以激發人體起抑制免疫反應的抑制性淋巴T細胞的釋放,并有防止異體器官移植手術中發生排斥反應的作用,這使我們聯想到,光療可以治療自身免疫病。如在胰腺組織移植試驗中,紫外線輻射殺死了器官移植受體內能產生免疫反應的細胞,對能釋放胰島素的細胞卻毫無影響。由此得到啟示,這種方法可以用于異體胰腺移植,以治愈糖尿病患者。
  紫外線照射能使皮膚產生維生素J,但同時也是皮膚灼傷,皮癌、皮膚皺紋的主要原因,還能增大患白內障的危險性。從藥理學角度說,紫外線對人體既有利也有弊。
  ③紅外線:陽光中含有的紅外線約占50%~70%。紅外線對人身的作用主要是熱刺激,故又稱“熱射線”。當皮膚接受紅外線照射時,一部分透入肌肉為組織所吸收,并放出熱量使組織均勻加溫,局部血管反射性擴張,促使局部血流加 快,皮膚溫度升高,新陳代謝增強。但在炎熱的夏天應避免長時的陽光曝曬。
  ④可見的光線:陽光,實際上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組成的。這種可見光線的紅黃部分能引起組織充血,藍、紫部分有鎮靜作用。此外,陽光還是視覺保健最理想的光。美國一位學者作了一次“視覺工作動態試驗”,他發現大多數室內光線減弱了視覺效果,從而影響了工作效率。他認為,只能產生單一色光的燈(如高壓鈉燈)最糟糕。
  他研究證實,假如有一盞燈能發出含有所有可見光譜和諧的光,則最利于我們的視覺保健,能使人的工作效率提高11.7%。目前,世界上還沒有這種人工的燈,只能靠太陽。
  ⑤日光浴:使人體直接暴曬在陽光下,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時間進行系統的照曬,這就叫日光浴。日光浴時,人類不僅受到陽光中所含的紅外線、可見光線和紫外線的作用,同時也受到空氣的溫度、濕度、氣流和其它氣象因素的影響,因而日光浴的作用較為復雜。
  日光浴一般分直接照射法和間接照射法兩種。
  直接照射法:日光浴時,無論采取臥位或坐位,都應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時間進行照射。但頭部應注意不宜使陽光直射。
  間接照射法:日光浴之前,也就是直接曬太陽之前,先在陰涼處利用反射的日光和彌散的日光進行幾天空氣浴,使皮膚和肌體有個過渡適應階段。在每次日光浴之前,均應先做5~10分鐘空氣浴,特別是體弱者或不常曬太陽者更應如此。
  日光浴注意事項:每次照射將要結束時,由于人體吸收了較多的光和熱,周圍氣溫高,體溫不易散,可能會出現體溫升高,惡心頭暈等反應。出現反應時應迅速轉入陰涼處或水浴。
  嚴格掌握時間,防止皮膚灼傷或中暑,此外,要保護頭和眼。紅外線過于強烈時,可以穿透顱骨,刺激腦膜或腦組織,引起日射病。紫外線能刺傷眼睛結膜、角膜,使結膜充血,角膜水腫,從而影響視力,因此,日光浴時應戴草帽、墨鏡等保護用具。
  日光浴時人體代謝旺盛,能量消耗增加,故空腹時不宜進行。飽腹時由于血液集中于胃部,日光浴容易使內臟血液分散到全身皮膚和肌肉,勢必影響胃部消化;因而飯后一小時內不宜日光浴。日光浴時會引起劇烈的全身反應,因此身體過度疲勞時不宜進行,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⑥太陽生物學: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生物體的生命活動,與太陽的周期性活動密切相關。自然界的生物圈都受太陽輻射的影響,人類的流行病、多發病、動植物的生長繁殖和各種病害,無不與太陽活動有關。
  太陽活動可使大氣層電離程度和地球上的光線、溫度、磁場、微波輻射等發生短暫突變會影響到人體和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如太陽耀斑出現時,冠心病人的心肌梗塞和猝死發生率成倍增加;太陽黑子活動處于高峰時,可導致流感病毒抗原變異,引起流感大流行。在太陽活動活躍的年份,人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和蛋白質量增加,青光眼、角膜化膿、心絞痛、自殺和交通事故發生率增加,慢性病人病情加重。每隔11年一次蝗蟲災害和太陽活動節律相關,這是因為太陽活動活躍,蝗蟲繁殖加快,而蝗蟲往往伴隨著饑荒和疾病流行。
  在太陽活動衰退的年份,田鼠、家鼠的繁殖力增強,由鼠類傳播的疾病增多。日食時交感神經興奮,會引起心血管病人血壓升高,心肌病加重,當太陽、地球和月亮運行在同一直線前夕,潰瘍病出血增多。月亮的圓缺可導致胃病或心絞痛發作。最近,美國宇宙局發現,太陽異常激烈的活動,放射出大量的宇宙線和正質子,破壞大氣濃度層,使人受到過多紫外線照射,會導致皮膚癌,角膜炎和白內障病人成倍增加。
  太陽生物學的興起,為預防醫學開創了一條嶄新的途徑,并在治療學上也提出了一些新概念。
  2.氣候與健康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著的,其中四時氣候的變化即是一例。
  四時氣候變化中,古人認為春屬木,其氣溫;夏屬火,其氣熱;長夏屬土,其氣濕;秋屬金,其氣燥;冬屬水,其氣寒。因此,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就表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正常規律。生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人體也毫不例外,例如《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說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容易趨向于表,表現為皮膚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于里,表現為皮膚致密,少汗多溺等。
  同樣的情況,四時脈搏,也有相應的變化,如春夏脈多浮大,秋冬脈多沉小。這種脈象的浮沉變化,也是機體受四時氣候影響后,在氣血方面所引起的適應性調節的反映。
  不但四時如此,在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過程中,亦復如此。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以一日分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雖然一晝夜中的變化,在幅度上并沒有像四時季節那樣明顯,但對人體也有一定的影響。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像這樣人體的陽氣白天多趨于表,夜晚多趨于里的現象,也是反映了人體在晝夜陰陽的自然變化過程中,生理活動適應性的變化。這說明了自然變化與人體生理的密切關系。
  此外,因地區氣候的差異,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如江南一帶氣候多濕潤,北方一帶氣候多干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一旦易地而處,環境突然改變,初期多感不太適應。但經過一定時間,也就逐漸地適應了。
  天氣和氣候對人體的影響,近幾十年來由于世界各國引起了注意,并進行了較系統、深入地研究,逐漸形成一門新的綜合性學科——生物氣象學。
  生物氣象學是研究探討天氣、氣候等氣象因素與生物體正常生理過程和疾病的關系,并利用這一關系來預報某些疾病的發生、發展的可能性的一門科學。
  天氣是由日常的氣象條件變化所組成,它包括氣溫、氣濕、氣壓、氣流、降雨和降雪等,而氣候是指數十年觀測到的平均天氣狀況。氣候有大氣候和小氣候之分,大氣候是指一定地區大氣候狀況,而小氣候則指直接包圍在生物體周圍的、有限的小環境氣候狀況,如居室、工廠車間,或者人體周圍。通常小氣候是影響人體的主要因素,但是,一個地區的大氣候和小氣候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密切聯系,可以互相影響。
  3.天氣變化與疾病
  四時氣候變化,是生物生、長、化、收、藏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有時也成為生物生長的不利因素。
  如以人體來說,因為它適應外在環境變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動的能力,畢竟有一定限度。如果氣候變化過于急劇,超過了人體調節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由于人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外界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時,就會發生疾病。因此,疾病的形成關系到自然與人兩個方面。古人就把這種超越人體適應能力的自然變化和能夠致人于病的其他外在因素稱為“邪” ,把人體的調節機能和抗病機能稱為“正”。疾病的發生與否,就決定于邪正雙方勢力的消長。如果正氣充沛,能抗御邪氣,就不會生病;反之,邪氣過盛,正不勝邪,就不免發生疾病,所以《靈樞·百病始生篇》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其中于虛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在四時的氣候變化中,每一季節都有它不同的特點。因此,除了一般的疾病以外,常常可以發生一些季節性的多發 病,或時令性的流行病。例如,夏季多泄瀉,秋季多瘧疾等。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
  此外,還有某些慢性宿疾,往往在氣候劇變或季節交換的時候發作或增劇;或者從癥狀出現的情況,如身體痛感的增減,也能感覺到氣候季節的變動或交替。這都說明了自然變化對人體疾病的影響。醫生在診治疾病的時候,倘能了解和掌握季節與疾病的關系(包括疾病的流行情況) ,對診斷,治療和預防是有一定意義的。
  在晝夜的變化中,對疾病的影響也很明顯。
  一般疾病,大多在清晨比較輕些,下午起逐漸加重。正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這就是說,早晨、中午、黃昏、夜半,人體的陽氣存在生、長、收、藏的規律,因而病情亦隨之有慧、安、加、甚的變化。
  此外,地方環境的不同,對疾病也有一定影響,如許多疾病的發生,與地區環境有關。如《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
  氣象對疾病的影響,直到近幾十年才引起世界醫學界的普遍重視,認識到氣象包括有氣溫、氣壓、氣流、濕度等種種因素。由于這些因素的變化或者在一定的氣象條件下,而使癥狀惡化或能誘發其發生的疾病稱之為氣象病。日曬、高 溫所致的日射病和熱痙攣,寒冷所致的蕁麻疹和凍傷,低氣壓所致的高山病,都是由一二個氣象因素所致的氣象病。氣象因素誘發的主要代表病是風濕性疾病、神經痛等。有的病人成了天氣的預報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對氣候條件的變化就非常敏感,患者由于關節痛加重,最早覺察到氣象變化。
  也有的健康人,在氣候驟變之前,會出現倦怠、乏力、頭昏、思睡等癥狀。此外,骨折、開過刀或受過其他損傷的人,在陰天下雨前,往往傷處有疼痛感。
  氣象病是天氣比較短的周期性變化所引起的疾病,此外,還有另一類疾病,其發病期與病情輕重,都與季節有關。如春季人們易患感冒、流感,小兒肺炎的發病率會突然升高;乙型腦炎多發生于夏季;麻疹、流腦、猩紅熱等傳染病多發生在春冬季節;慢性氣管炎多發生在秋冬季節;某些精神病在春秋季節容易發作。支氣管哮喘、花粉癥和各種感染病都有明顯季節性。
  急性心肌梗塞、腦出血的發病率高峰是在11月至翌年的3月,腦梗塞多在夏季6~7月份。
  消化性潰瘍病多在季節交替的時候,這種每年一定季節發病或加重的疾病,稱之為季節病。一般說來,這兩種疾病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在某些氣象現象集中在某個季節中,而且某種疾病又呈多發性的時候,嚴格進行區別是很難的,如風濕性關節炎、支氣管哮喘,既可叫季節病,也可叫氣象病。
  (二)環境對人體生理病理影響
  1.地域與人體健康
  生物與自然環境,正如皮與毛一樣親密,共同構成生態系。自然環境是生命誕生的源泉,生長發育的搖藍,從低級向高級進化的舞臺,這是早已被達爾文證明了的。生命對環境長期的適應,同時也是被自然環境長期選擇的結果、中國人口眾多,土地廣闊,因此不同的地域,往往有不同的水土和氣候環境。嶺、嶠微草,凌冬不凋;并、汾喬木,望秋先隕。諸越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由于天時有愆伏,地勢有高下,就是在一個地區,氣候變化也有差異,白居易《游大林寺》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咫尺之地尚且如此,何況千里萬里之遙呢?生長在黃河、華東、江浙一帶的棉花,栽培于華南、云南,則變一年生為多年生,如果把其移植到熱帶地區,原一年生的草本棉花可變為大樹。可見,由天時給棉花規定的壽命,因自然環境不同,而表現出迥然差異。草木是如此,人類也不例外。人類的天然壽限基本是一致的,但由于生活在地球的不同經緯度,不同的海拔,不同的氣溫條件,實際壽命也不一樣。
  人類要健康長壽,和其他生物一樣,不能違背和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規律。祖國醫學中的“天人相應學說”,是專門 研究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一門學問,可以說是生態學之先驅。
  拿氣候環境來說,地球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之分,熱帶人,生長發育快,壽命相對短;寒帶人,生長發育慢,壽命相對長;溫帶人則居中。
  里波等人將果蠅置于不同溫度下,發現果蠅在26℃時存活35~50天,18℃時存活100天,10℃時存活200天。
  即在合理的限度內,環境體溫每降低8℃,壽命可延長一倍。在溫帶,一年有四時的變化,“春暖、夏熱、秋涼、冬寒”,而生物則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配合四時變化。人靠生理功能的調節,體現了內環境與外環境的統一。就地理而言,全世界有四個長壽區;中亞的高加索山,巴斯基坦的罕薩,厄瓜多爾的維利巴姆巴,中國的新疆和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亦屬此列。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山巒綿延,環境幽靜,林木蔥郁,空氣清新,人口分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志閑少欲,恬談虛無,步行爬山,經常運動。以低脂的自然食物為主,攝入維生素多,而有害食物少。
  1987年調查,巴馬瑤族自治縣的百歲老人占十萬分之十三。而同時期生活水平較好的上海盧灣區瑞金街的6萬多總人口中,90歲以上者僅占45人。
  地理環境的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性和生理表現也不同,這種不同正是人們對自然環境適應性的表現。
  《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
  “南方者,天地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北方地高陵居,南方地勢低下,這種地域性的差異必然給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造成不同的影響。
  現代醫學認為,當氧分壓降低,在山區或低氣壓地區,氧分壓從212毫巴(海平面)降到167毫巴(2000米高度)時,血中的氧飽和度就會從96%(海平面)下降到85%(3000米高度),紫外線輻射增加30%。
  人體在海拔1500米以上時,機體會發生以下改變:①肺通氣量增加;②腎上腺活動增強;③心率和脈率增加;④血細胞成分發生改變(如血紅蛋白增加)
  ;⑤溫度調節效率增高;⑥血中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⑦末梢血循環增快;⑧胃酸產生減少;⑨對藥物抵抗力降低。臨床癥狀多見:哮喘、支氣管炎、百日咳、風濕性關節炎、末梢血循環障礙、一定形式的偏頭痛、幻想病等。
  地理自然環境不僅可以影響人類的壽限,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成為疾病原因。如有些“地方病”就是這樣,居住在高山區的人,由于缺碘,容易得單純性甲狀腺腫(大脖子病)。
  此外,諸如大骨節病、血吸蟲病、森林腦炎,以及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熱帶病、寒帶病等,都具有地區性特點。這些地方病究竟與當地氣候有什么關系,目前尚無真正的科學考證資料,但地理自然環境對人體影響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國外研究發現,在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冠心病的死亡率男性大于女性。
  1月和2月發病最高,7月和8月最低。風濕病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風濕性關節炎的類型、嚴重程度及發病率有很大差異,但是患者的主訴和病癥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氣象變化的影響,特別是寒冷的影響,這種情況在中、高緯度國家更為普遍。
  海拔高度對腫瘤有重要影響。
  Campbell等人曾對患腫瘤的鼠進行試驗,把鼠放在模擬5000米以上高度條件下,發現腫物停止生長,且出現退化性變。這可能是由于氧分壓降低而使細胞內氧減少所致。此外,哮喘、皮膚病等的發病率均與海拔高度密切相關。
  2.空氣、水和噪音與人體健康
  ①空氣:空氣與人類關系至為重要,人類與其說是生存在地球上,不如說是生活在大氣的海洋中。空氣是人體生命活動與存在的要素,人不可須臾離開空氣而生存。自覺地利用空氣達到攝生、防病、延年的目的,早在《淮南子·泰族訓》已有敘述:“吸陰陽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可謂養性矣。”
  《素問·上古天真論》也把“呼吸精氣” 作為最上等的攝生方法。
  由于呼吸可以瀉去臟腑之濁氣,吸氣可以自采天地之清氣,故后世醫家又將這種攝生方法發展演變為空氣療法,如張景岳在《類經·攝生》注釋說:“吸陰陽之氣,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壽世保元》也說:“吸清氣以補心”。此外,人體健康長壽,既要靠人體自身的調和,又須經常接受外界空氣對肌膚的刺激以得到鍛煉。一個不與自然空氣接觸的人,必定是羸弱不堪。故徐靈胎在《回溪醫案》中說:“避風大過,陽氣不接,衛氣不閉。”
  在大自然的風寒中鍛煉,今稱空氣浴,同時呼吸新鮮空氣的維生素(空氣負離子) ,現代公認,無疑是可以改善健康狀況的。空氣浴、環境和時間的選擇十分重要,以園林、田間、河畔、草地等車輛、行人少去之處為佳;以旭日初升,涼露未敗,萬物俱寂,千家未炊之時為優。此時的空氣,才能稱為新鮮空氣。凡空氣污染,煙塵密布之處,以及深夜之時,均不宜作空氣療法。
  據統計,大氣每年在受著六七億噸多種有害氣體的污染。
  通過地球大氣層的宇宙射線,海洋和陸地礦床中的放射性的物質,都長期地污染著人類的環境。
  特別是在本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大國進行了一系列大氣核武器試驗。這些爆炸后的放射性物質,給人類環境造成了大量的放射性污染。
  同時,許多放射性廢物,被置棄于海洋中,必將形成對海洋環境的放射性污染。
  ②水:水,是人類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成份。所以,人們常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本草綱目·水部》說:蓋水為萬化之源“,“其體純陰,其用純陽”故曰“水去則營竭”,可見人體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賴水以濡潤,氣血津液賴水以滋榮。
  人可以數日不進谷食,但不可以不飲水。而供飲用之水,大多數性味甘平,具有補養之功。
  水不但可供飲用,而且在養生保健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
  如晉代稽康《養生論》就有“潤以醴泉”的記載,并說:“飲清泉,浴陽光,以此養生則壽,”還將泉煎藥療百合病。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則集泉水療法之大成,詳盡闡述了各種泉水的氣味、主治、用途、有毒無毒和治療經驗。李氏認為:“凡飲水療疾,皆取新汲清泉”。其中以“醴泉”最佳,“人飲之者,痼疾皆除。“而”玉井水“則”令人體潤,毛發不白。”
  溫泉外用,主治“諸風筋骨攣縮,及肌膚頑痹,手足不遂,無眉發,疥癬諸疾,在皮膚骨節間者,入浴。”他還強調指出:“然則水之性味,尤慎疾,生者之所當潛心也。”
  各種浴療在健康長壽中也具有一定意義。如礦泉浴、海水浴、井水浴、冷水浴、熱水浴、冷熱水浴等,已經廣泛地應用于保健和治療中。
  由于水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近些年來,水質污染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自然界的水,通過流動,陽光照射,空氣接觸以及稀釋、沉淀和生物分解作用,能夠將受污染的水質凈化,這就是水本身的自凈作用。但是當污染量過大,超過了水的自凈能力,就會造成危害。
  近些年污染逐年增多,像不易分解的有機化合物多氯聯苯、有機氯、農藥滴滴涕(DDT) 、六六六、劇毒的氰化物、砷化物,等等。
  更多的情形是,許多有害物質進入水體后,通過作物、水產等濃縮和蓄積,又轉入蔬菜、水果、肉類、乳蛋中去,逐級密集起來,最終轉入人體,危害健康和長壽;這就是通常說的“食物鏈”的為害途徑。日本人的水俁病,就是由有機汞首先污染河水開始的,它通過水,魚進入人體,在腦、腎等器官中“隱蔽”蓄積,到了一定程度時便破壞中樞神經,引起疾病。患了這種病的人,起初口齒不清,面部癡呆,步履蹣跚,繼之聽覺失靈,言語含混,全身麻木,甚至神經失常,痛苦至死。還發現有的嬰兒生下來就有此病,長到十多歲也不能行走一步。此外,傳染性肝炎、痢疾、傷寒、霍亂、食物中毒等,無不與水質污染有關。
  隨著地面水域的污染,往往地下水源也遭到一定的污染,不僅給工農業生產造成困難,也給人類生活用水帶來威脅。
  如今的海洋,正受到工業“三廢”以及大氣層放射性微粒的嚴重威脅。這不僅給水生動物造成災難,也給人類帶來損害。例如,當水中的三氧化二砷為每升十多毫克時,魚類就要死亡;當滴滴涕等農藥在海水中僅為百億分之二(0.2ppb),海蟹、海蝦在二三十天里就會死去。在許多情況下,雖然沒有造成水生物的死亡,但卻使水產品因含毒而不能食用。
  ③噪音:噪音影響人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嚴重時還能危害人們的健康,自本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的發展,噪音污染已成為也界三大公害之一。
  噪音的強度用聲級來表示,其單位是“分貝”。它是由人剛剛聽到聲音(聽閾)算起的,分貝數越小,環境越安靜。
  聲量每增加10分貝,聽起來響度大約增強一倍,比方說,在郊外萬籟俱寂的夜晚,那簌簌作響的樹葉聲,大約是20分貝;人們輕聲耳語的聲音是30分貝;城市公共汽車的噪音是80分貝。一般說來,聲音在50分貝以下時環境比較安靜;接近80分貝時,就顯得吵鬧;100分貝時,環境十分嘈雜;如果達到120分貝聽覺就感到難受,并有發生耳聾的可能。有人實驗證明,150分貝的聲音可使豚鼠聽神經毀壞,以至死亡。
  噪音是多種聲響的復合,其頻率和聲強很難測定,但在外界的聲音中,多是以復合的聲波出現,單一的聲響除某些樂器外是很少存在的。噪音一詞,人們不是以頻率或其強度來衡量的,生物學家是以人的主觀感覺為尺度,認為凡是使人不適和厭惡的聲音都是“噪音”。隨著工業化的程度增高,噪音就越來越多。因此,近來國內外對于噪音與人體健康和壽命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我國古代醫學家都認為“靜益壽,躁促壽。”這里雖然主要是指人體自身的情緒,但客觀環境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各種噪音如機械振動,汽車引擎,飛機呼嘯,人聲噪雜等,無疑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有嚴重損害。現代科學證明,噪音能使人的神經、消化、循環、泌尿等系統發生變化,可出現神經緊張、血管收縮、心動過速、血壓升高等現象,因而使高血壓、冠心病、肝硬化以及老年性耳聾等疾患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噪音還影響人的智力和工作效率,使之大為降低,并能促使人體早衰。長期在噪音環境中工作和生活,會使人感到頭暈、頭痛、腦脹、心煩、失眠、多夢、疲乏無力、記憶減退。高噪音和強噪音還使人體在短時間內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傷。極強噪音和超強噪音對人體的損傷更是災難性的。
  ④環境保護:搞好環境保護的關鍵是思想上的重視,同時,還要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例如,認真治理工業“三廢”  ,加強企業的科學管理,實行環境監測,搞好綠化,等等。
  總之,搞好環境保護,必須以預防為主,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全面規劃,是在發展工業的同時注意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極其重要問題。在工業建設中,應實行大分散,小集中,多搞小城鎮,這不僅縮小了城鄉差別,也解決了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因為小的工業城鎮,人口密度不高,工業“三廢”和生活污物比較少,因此處理起來也就比較容易。
  同時,城鎮周圍有廣闊的田野,縱橫交錯的河流和樹木,這等于為城鎮工業建立了巨大的凈化場所,即使有少量的有害物質排出,也較易被稀釋和凈化。
  對于城市或工業區的建設,同樣要合理規劃和布局。在建設一座工廠時候,廠址的選擇,不僅要考慮到原料、動力、水源、交通等主要條件,同時也要考慮到地質、水文、氣象等條件和環境,以免污染城市和居民。同時,在工業建設中不但要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以盡量減少工業“三廢”
  排出,還要做到防治污染設施與主體工程的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力爭把工業“三廢”消滅在生產過程中;或者雖有產生,也能及時得到綜合利用或有效的處理,免于對環境的污染。此外,加強企業的生產管理也是消除污染的重要環節。對生產過程中的跑、冒、滴、漏問題,要及時解決。
  對工業“三廢”的排放,要加強分析化驗和監測。對目前尚未認識和解決的問題,要積極進行科學研究。
  減少農藥殘毒的根本方法,是在農作物的保護工作中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合理和安全使用農藥。
  努力研制高效、低毒、低殘留的“一高二低”新農藥,以及培育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強的作物品種。
  消滅噪音的最根本辦法是從噪音源下手。
  常見的電動機、發動機、機床、車輪等發出的聲音,都是噪音源,因此改進產品設計,提高工藝制造水平,是消減噪音源的根本方法。
  其次,噪音要經過一段“路”才能達到“作案”點,因此,把噪音源封閉或屏隔起來,也能有效地減弱它。如果噪音仍然逃竄出來,就要予以必要的防護。如用耳塞、耳罩、防護面具等護耳器來減少聲納以保護聽覺器官。
  植樹造林,種花種草,是建造環境自然凈化的綠色工廠。
  綠化有兩個功能:一是起美化環境的作用,尤其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花草樹木,能使人們精神煥發,心情舒暢;另一功能是凈化環境。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因此樹木花草是維持空氣新鮮的清潔器;有些植物還能吸收有毒、有害的物質,凈化空氣;森林還可防風固沙,阻滯灰塵,消隔噪音;還有些植物,能釋放出揮發性的物質殺滅病菌;森林植被不僅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還可以調節氣候。因此,植樹造林,綠化城市,不僅可美化環境,提供林產品,而且有著調節氣候,凈化環境的作用。尤其是工業集中和人口稠密的地區,廢水、廢氣污染目前還十分嚴重的,就需要更多的綠色植物來凈化環境,以維持生態環境的良好平衡。
  (三)住宅與健康
  1.住宅的衛生標準
  住和衣食一樣,是人類生活中的極關重要的一項。一般說來,人的一生要在各自的住宅中度過一半以上的時間。住宅環境對壽命的影響,一直受到長壽學家的注意。我國自古以來,勞動人民創造了種類繁多的各種建筑,上至帝王宮庭樓臺殿閣,下至山村寺廟、石屋、竹樓,許多都符合長壽的道理。
  就我國大部分地區而言,住宅的朝向一般要求座北朝南。
  這樣門窗面向太陽,既采光充分,又可冬暖夏涼。住宅應注意空氣流通,防止潮濕。
  一般擺床鋪的位置以避開窗風直吹,而且以頭東腳西為好,此外,住宅周圍的環境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對人類健康和壽命的影響作用,已大大超過了住宅本身的重要性。住宅建筑在無污染,無噪音,安靜、清潔的地方,應避開高壓線強電場、強磁場和超聲波、放射線的地方。
  因為這些因素對人體健康長壽不利。
  在住宅旁種植些樹木、花草,有防塵、減低噪音和調節空氣的作用,應大力提倡。當然,對于臥室、浴室、廁所、廚房的布局,空間的大小,都應符合衛生的要求。但是,我國目前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些住房的要求,在城市中一時還很難達到,只能量力而行。
  ①居室容積:通常是以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作為室內空氣污染程度的間接指標。一般居室每小時能自然換氣2.5~3次,因此居室容積以每人占13~15立方米左右為宜。
  但是,這種住房容積,目前只能在農村、山區可以達到,而在城市只能逐步實現。
  ②居室高度:居室的高度是指由地板到天花板的凈高度或平均高度。居室講究有一定的高度,是為了保證居室有必要的容積,滿足居室采光的要求,改善室內微小氣候,減低夏季居室的溫度,保持室內呼吸帶的空氣新鮮,使居住室內的人有寬敞舒適的感覺,對體溫調節和高級神經活動不致有不良影響。
  關于居室高度的衛生標準,現在各方面的看法還未完全一致。
  武漢醫學院對武漢地區居室高度標準進行了實驗研究。
  試驗室高為2.2米,2.5米,2.8米,3.1米和3.4米。
  觀察結果表明:室高的降低對夏季室溫影響不大,其溫度差最大僅0.6℃,并且看不到室內溫度隨室高的增加而降低的明顯現象;他們認為2.5米至2.8米的室高是衛生上可以容許的。上海第二醫學院衛生教研組和上海民用建筑設計院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不同室高居室中二氧化碳的污染程度不同,從而建設以2.6米作為居室高的最低限。他們與重慶建筑工程院一起,從房間的熱穩定性理論對室高變化與室溫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也認為用增加室高來降低室溫是不明智的方法。
  總的說來,根據我國各方面對這個問題所進行的研究結果看,我國大部分地區用2.6米至2.8米左右的室高還是可以的。
  ③居室面積:大小視家庭成員多少及生活方式而定。如按每人需居室容積15立方米計算,居室高度設為3米,則每人所需居住面積為5平方米。
  決定每人平均居住面積的另一個因素,是能夠保證人們的正常生活活動,避免過分擁擠和減少傳染病傳播。
  一般說來,居室對人的健康長壽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可按具體條件靈活對待,因時因地制宜,如果不切實際地強調住房對健康的作用,造成精神負擔,反而對健康長壽不利。
  ④居室進深:居室的進深與采光和通風有關。在進深大的居室中,離外墻較遠地點的空氣停滯不動,換氣困難;自然采光在靠近門窗的地方最大,離窗較遠(2~2.5米)即顯著下降。距窗戶遠的地方,其自然采光系數可減少至相當于窗口處的11~113.5。此外,窗戶越高,窗戶上緣距天花B B板愈近,直射和散射的陽光越容易深入到室內,室內距窗戶較遠處就能得到較好采光。如果居室較大,最好是居室的兩對面開窗或門,形成空氣對流。
  2.住宅微小氣候
  住宅的微小氣候是住宅中空氣的溫度、濕度、風速和輻射四個因素組成的。這些因素同時存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統一的微小氣候,綜合地作用于人體。
  ①溫度:溫度對人體的熱平衡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氣溫過高或過低對皮膚的溫度均有密切的關系。皮膚溫度一般變化的規律是氣溫愈高,皮膚溫度也愈高,反之亦然。根據前蘇聯資料,當氣溫為18~20℃時,皮膚溫度基本上沒有變化。
  說明在這溫度范圍內,機體和外界環境維持著良好的熱平衡。
  哈爾濱醫科大學所進行的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果。他們發現,當空溫在17~22℃之間時,胸部皮膚溫度很穩定(波動于34.5~34.7℃之間),當室溫降至17℃以下時,胸部皮膚溫度開始逐漸下降;室溫升至22℃以上時,胸部皮膚溫度開始上升,至于手背的皮膚溫度,亦是隨著氣溫的變化而有相應的變化。
  這表明當室溫降至17℃以下或升高至22℃以上時,機體的體溫調節機制開始逐漸緊張,以保持機體與環境的平衡關系。
  ②濕度:空氣的相對濕度對人體健康也有相當重大影響。
  實驗證明,在高溫和低溫的情況下,人對濕度改變的反應是很敏感的。在不同的溫度和濕度環境下工作,體溫和脈搏均有不同的變化。一般說來,如果溫度高,相對濕度亦大,脈搏和體溫的增加亦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濕度高的熱空氣妨礙了人體汗腺的蒸發,由于機體產生熱蓄積現象,導致機體過熱而生病。如果在低溫情況下,空氣濕度增高可加速機體散熱,此時身體的熱輻射被空氣中的水蒸氣所吸收,同時衣服潮濕的環境中吸收水分后,其導熱性增高,使人體更感寒冷。寒冷可以使毛細血管收縮,皮膚蒼白,代謝減低,組織營養失調。
  ③風速:不同季節,風對人有不同的影響。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風速大能使機體的熱量較快散發;冬季,風可使機體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的熱量,而造成凍僵或凍傷,因為風能帶走機體較多的熱量,促進人體散熱。
  ④輻射:在炎熱的夏季,住宅圍護結構(四周墻壁,屋頂等)的表面溫度比室內空氣溫度高,有時甚至高出皮膚溫度,由于人體吸收圍護結構熱,這種現象稱為正輻射。在冬季由于住宅圍護結構輻射散熱,這種現象稱為負輻射。有人研究證明,當室內墻壁的表面溫度比室溫低5℃時,人在距離0.25米處就會感到寒冷。
  因此認為墻壁內表面溫度與室溫之差不宜超過5℃,最多不得超過6℃。
  因為人體對輻射散熱的條件反射性調節不很敏感,容易造成由負輻射而喪失大量的熱,使人受涼。
  ⑤住宅微小氣候的衛生要求
  居室內的溫度不宜過高或過低,如前所述,室內不同地點的溫度差異也不宜太大,這一點在寒冷季節應特別注意。
  居室的水平氣溫差(外墻內表面附近離地面某一高度的氣溫與室內離外墻較遠處同一平面上的氣溫之差),不宜超過2~3℃
  居室的垂直溫度差(近地板處的氣溫與室內不同高度處的氣溫之差),平均不宜超過3℃。當地板處的氣溫與離地一米高處的氣溫差大于4℃時,腳底皮膚溫度可較平均皮膚溫度降低7~10℃,使人有不舒適的感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家庭實用養生大全》-2
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導致的12種致命疾病
冬季要適當注意調節居室溫度變化,有益健康
居所環境關乎養生
冬天常出入溫度不同的環境 或可降低“感冒率”
室內空氣左右健康?4招打造優質空氣環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丈县| 师宗县| 汉中市| 泗洪县| 华容县| 昌平区| 黔西县| 方城县| 新沂市| 连州市| 文山县| 花莲县| 六安市| 胶州市| 鹿邑县| 怀集县| 古蔺县| 东兴市| 都江堰市| 曲松县| 云龙县| 蒲城县| 正宁县| 布尔津县| 城步| 海晏县| 陕西省| 荃湾区| 香格里拉县| 博客| 噶尔县| 许昌县| 明溪县| 师宗县| 逊克县| 左权县| 南郑县| 大悟县| 新巴尔虎左旗| 禹州市|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