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姜(化名)年紀輕輕,卻有一頭的白發。
經親戚介紹,在某網站訂購了一種號稱有烏發功能、含何首烏成分的保健品。
服用該產品一個月后,她開始出現皮膚發黃、排尿呈茶色等癥狀。
前往醫院檢查,最終被診斷為藥物性肝損傷,住院治療半個月才康復。
肝臟是人體主要的排毒和代謝器官,人體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有害廢物及外來毒物、毒素的代謝和分解產物,均在肝臟解毒。
特別是人們服用的藥物,包括保健品進入人體后,大都需通過肝臟代謝和“解毒”。
也最易導致肝損傷,即為藥物性肝損傷。
藥物性肝損傷常見癥狀較輕微,不易察覺,停藥后可自行恢復。
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會表現為轉氨酶升高的慢性肝炎、肝硬化等,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當我們近期服用藥物,出現了與原有疾病不同的新癥狀,例如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上腹不適、乏力等癥狀,特別是出現尿黃、眼黃、皮膚黃染等表現時,要高度警惕。
這時可能出現了藥物性肝損傷,需要到醫院就診。
大家都知道“是藥三分毒”,無論藥物還是保健品若要發揮其治病功效,就不可避免存在對人體毒副作用風險,故都需要防范。
下面這些是老百姓容易購買,且經常服用又容易忽視其毒副作用的藥品。
(1)感冒藥
我們每個人都會遭遇感冒,并且總認為感冒這點小事,上藥店買點感冒藥吃吃就行了,但其實不合理服用感冒藥存在肝損傷的高風險。
目前,市場上應用最多的感冒藥如感康、白加黑、日夜百服寧、泰諾和快克等,里面均包含了“對乙酰氨基酚”,而它卻是已知的最傷肝的的藥物之一。
由于我們自己的“診斷”并胡亂吃藥,或者一種感冒藥沒效果再加幾種混合吃,那就更容易傷肝了。
(2)抗生素
就是我們常說的消炎藥,每當我們有點小病小痛的時候便會習慣性的去藥店買點消炎藥“消消炎”。
殊不知,抗生素是目前引起藥物性肝損傷排名首位的藥物。
所以,抗生素其實是處方藥,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濫用、不合理使用肝毒性風險很大。
(3)減肥藥
俗話說“一白遮百丑,一胖毀所有”,因此追求纖瘦的身體是每個胖子的夢想。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那么的自律與勤快,能夠管住嘴,邁開腿。
于是各種減肥藥、減肥茶層出不窮。而市面上的減肥茶和減肥藥也并不都是有效、安全。
因服用減肥藥引起肝損傷的報導層出不窮。
(4)中草藥
一直以來,民間普遍認為中草藥是“純天然”,無毒無害的,可以隨便吃、多吃。
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是藥三分毒”,中草藥也不例外。
例如,超劑量使用首烏,誤用土三七等,均可導致肝損傷。
(5)保健品
很多老年朋友常常希望通過吃各種保健品、藥酒、藥膳等來改善自己的身體機能。
但他們往往缺乏判斷力,容易被保健品夸大的功效所欺騙,以為保健品應該對身體是“百益而無一害”的,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服用。
但市面上很多所謂的保健品其實并不“保健”,更有可能對你的肝臟帶來損傷風險。
藥物性肝損傷重在預防。
一、要做到不濫用。
我們要意識到,不管是西藥、中藥、減肥藥/茶、還是保健品都有肝毒性的風險。
都應把握適應癥,不能濫用,更不能長時間、超劑量使用。
二、不盲目用藥物包括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兩者最好都能夠在醫生的指導下,或遵醫囑情況下使用。
三、要注意肝功能。
對于已經報道過有肝損傷或說明書上警示有肝損傷風險的藥物,應警惕選用。用藥過程中應定期監測肝功能。
四、要注意自身狀況。
在服藥期間一旦出現與消化功能相關的身體不適,皮膚、眼睛發黃、尿黃,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懷疑與所用藥物有關,應立即停用一切可疑的藥物,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
特別是患有慢性肝病、過敏體質或老年朋友,在用藥期間更應該特別注意。
(編輯Max。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