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背起爸爸上學》簡介:
該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農村孩子石娃(趙強)自幼喪母,與父親(江化霖)和姐姐(顏丹晨)相依為命的他長到七歲時,為生活所困的父親再也拿不出足夠的錢供他和姐姐同時讀書,一把銅勺令成績優異的姐姐輟學,父親叮嚀石娃好好讀書。石娃上初中時,姐姐為給家中節省開支早早出嫁,并從男方出的彩禮錢中擠出一部分供他念書。懂事的石娃刻苦讀書,在全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奪得一等獎第三名的好成績,并考取了省城師范學校,但此時父親卻在干活時不幸摔傷終癱瘓在床,為了照顧好父親又不耽誤學業,石娃決定背起父親上學。
我校喻戰珍老師寫了
這部電影的觀后感供大家欣賞
愛的責任
-------觀《背起爸爸上學》影片有感
喻戰珍
對于親情,我一直都在尋覓一種神秘的解釋。
一部簡單的影片,沒有華麗的背景,沒有繁華的鏡頭,也沒有離奇的情節,卻讓我流下了很久沒有為一部電影而流下過的淚水,為什么?因為真,所以感人。
感人,有時候不一定要有驚心動魄的鏡頭,至真、至情、至性,同樣也可以使人淚下。石娃對父親的愛,父親對兒子的愛,姐姐對弟弟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是一部充滿了愛的影片,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我甚至覺得,一部小小的影片里,竟然裝著無限大的愛,那是一種怎樣的鬼斧神工。
記得影片中父親背起七歲的石娃送他上學時對他說的一句話——“河水有漲有落,學是要天天上的,男孩做啥事都要有個結果!”
做啥事都要有個結果,這,求的不僅僅是一個結果。
更是一份責任,一種心安。
也正是父親的那句簡簡單單的話,讓石娃知道了什么是責任,讓他在艱苦的條件下努力學習,讓他成為了第一個參加全國化學奧林匹克賽的山里娃,讓他在16歲時,背起中風的父親去城里上學,完成他的求學之路。他的那份擔當,那份責任心讓我的心隱隱作痛。感動?有;羞愧?也有;反思?更有!一個16歲就能做出的決定,一份16歲就能踐行的責任,讓我的心在刺痛的同時,感覺到了一種再生,一種對親情前所未有的貼近。
回頭看看我身邊的孩子,他們生活在現在這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們有著豐厚的物質生活條件。父母開著小車送他們上下學,不用象石娃那樣走十幾里山路;他們一天三餐大魚大肉,不用象石娃那樣吃著凍得僵硬的饃;他們買這買那,不用象石娃那樣擔心著每個學期的學雜費。課后他們看電視、上網、玩電游,不用象石娃那樣急速飛奔回家照顧生病的父親。
我敢說,現在沒有多少個孩子能有石娃那樣的責任心了,根本原因是他們沒有石娃的經歷,也很少有機會有。但,如果突然發生了變故,不幸的情況發生了呢?那他們又該如何去面對?我真的很好奇,責任心和親情在他們的心里又是怎么樣的一個定義?
我嘗試去問一位學生,什么是責任心?什么是親情?他沒有馬上回答我的問題,而是趕緊去翻字典。
真是讓人大跌眼鏡,更讓人觸目驚心。沒有很好很出色的去踐行這份親情的責任,這不是大問題,可是問題是,他們連考慮都沒有考慮這個問題啊。
難道在他們的心里,所謂的責任心,所謂的親情,僅僅是教科書上的教條而已?我不敢相信,也不能接受。
我突然之間發現,父母和孩子之間,原來潛伏著那么多的盲點!
時代在進步,而人,卻在退步。
我想,是否正是因為這些父母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無所不在,才最容易被孩子所忽略,漸漸地被理解成一種理所當然?
現在他們沒有象石娃那樣的責任心,他們認為他們現在所享受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個被嚴格看管著的滿肚子委屈滿肚子苦水的少年。
為什么會這樣呢?看完影片感動之余我不禁若有所思。也許我們做為父母的,同樣也正缺少了石娃所擁有的那份責任心。“考好了,我就獎你XX錢。”“考了90分我就給你買、、、”,這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子時所用過的方法。還有更多的父母忙于工作,忙于賺錢,忙碌于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他們讓自己的小孩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上學的機會。
不缺少的東西,就沒有了競爭的可能,就更是失去了珍惜的理由。
教育教育,很多人都把它當做一個詞來理解,其實它包括兩部分:教,還有育。面對這樣一個結果,我們作為父母,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對孩子們或學生們僅僅是做到了“育”,根本沒有做到“教”,才導致他們連這些基本的道理都沒有弄懂。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我們為人父母,絕不是簡簡單單的讓我們的小孩成人、成才就可以的,我們應用我們這個時代的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小孩,讓他們也明白什么叫擔當,什么叫“做啥事都要有個結果”那份責任感。
時代在進步,但有些道理,永遠也不會變。
我們的生活環境都相對來說得到了相當大的提高,父母不需要他們抽簽決定誰去上學,也不需要他們啃著硬饃去求學,更不需要他們夜夜在油燈下苦讀,但我們要的是他們在無論遇到什么事,也能有石娃那樣的責任心,能做到心存感激,懂得并踐行那一份屬于自己的責任就可以了。
當然,我們做父母的也要給我們的小孩立一個好榜樣,要做一個以身作責的好父母。教育好小孩也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不能老認為小孩的不好就是老師的責任,就是社會的責任。孩子沒有學好,沒有人比父母有更大的責任了。我們更應該在工作之余,賺錢之余抽出更多的時間和我們的小孩溝通,教育好我們的小孩。
記得有個教育家說過:一個淺薄的人,他的情感永遠不會深沉。的確如此!
我們只有認真地做好父母該做的責任,給孩子們指出一條正確的路讓他們去走,讓他們懂得什么是責任感,什么是親情,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他們才會漸漸地走過懵懂,走向成熟,才會真正領悟到人性當中的沉潛部分。
人性如此,神性亦然。
在《背起爸爸去上學》這部電影里,以最原始的方法,喚醒我們心靈最深處的迷失;以一份足以壓得我們透不過氣的深沉的愛,延續著一個最淺顯而又最能讓我們遺忘的道理。我敬佩石娃,以一個16歲的肩膀,背起了屬于他的整個世界。
推薦
所以,我們推薦這部感人的電影給大家——《背起爸爸上學》
假如您看完了這部電影,您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