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泛記書
孫悟空是《西游記》里出了名的撒潑專業戶。他要是一不高興,敢跟玉皇大帝犯混賬,敢跟如來佛祖叫高低。這兩位大佬都如此待遇,那些七七八八的佛道神仙就更被他攪鬧得不得安生,所以罵他為“潑猴”!
但是,這樣一個撒潑的太爺也有對手,她就是堪稱懟人祖宗的觀音菩薩。
事情發生在鷹愁澗。當時,孫悟空已戴上了緊箍兒,正憋著一肚子氣要尋觀音的不是。正巧觀音安排在澗中的小白龍吃掉了唐僧的白馬。孫悟空找小龍索要馬匹,爭執中,觀音到了。
猴子見了觀音,心中便是火起,想到緊箍兒之事,定要吵鬧一番。二人你來我往,精彩非凡。
首先是猴子發難。他見菩薩來了,急縱云跳到空中,大叫道:“你這個七佛之師,慈悲的教主!你怎么生方法兒害我!”悟空質問觀音:你本當慈悲為懷、行善救苦,怎么反而害人?!猴子雖無禮貌,但話語還算克制,沒有吐出一個臟字。
誰想慈眉善目的菩薩,聞言卻是破口大罵:“我把你這個大膽的馬流,村愚的赤尻(kao 屁股)!我倒再三盡意,度得個取經人來,叮嚀教他救你性命,你怎么不來謝我活命之恩,反而與我嚷鬧?”觀音直接爆出粗口,當頭就是棒喝。又不理猴子所問,反而說他忘恩負義、不道感謝,把猴子噎得夠嗆。
猴子只好解釋:說好的讓我服侍唐僧,卻又教他騙我戴上箍兒。那老和尚把咒念了又念,我這頭就疼了又疼,這不是你一手害得嗎?
菩薩正等他問,接話便又是一通訓斥:“你這猴子!你不尊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系你,你又誑上欺天,知甚好歹!再似從前撞出禍來,有誰收管?須是得這個魔頭,你才肯入我瑜伽之門路哩!”她不說設計誆騙悟空不對,反而強調猴子劣根未除、冥頑不靈。送你緊箍兒是為你好,正所謂“良藥苦口利于病”,這是管束你不再出事,幫助你走上正途。
悟空理論不過,就把矛頭指向小龍,指責菩薩道:“你怎么又把那有罪的孽龍,送在此處成精,教他吃了我師父的馬匹?此又是縱放歹人為惡,太不善也!”猴子好歹也要找補一下,抓住你觀音的把柄就是不放。
觀音才不吃他這一套,休想說我縱惡為害。你那師父的凡馬哪能去得了西天?!要想成功,還得看我安排下的龍馬。失了凡馬,得了龍馬,我何錯之有?
猴子這下沒詞了,氣勢也消去大半。他不再與菩薩爭辯,轉頭開始解決眼前的問題。他說這龍懼怕自己,不敢出來,怎么辦?
菩薩就讓揭諦去把白龍喚出,兩相里見了面。誰知這時候,猴子反被小白龍先告一狀。小白龍說這猴子只顧打打殺殺從來沒說過自己是取經人,這才鬧出誤會。猴子不干了,叫道:“你又不曾問我姓甚名誰,我怎么就說?”小龍硬氣回答:“我不曾問你是那里來的潑魔?你嚷道:‘管甚么那里不那里,只還我馬來!’何曾說出半個唐字!”小白龍是明顯胡謅,他當時沖出水面直撲唐僧,將個和尚看的清清楚楚,要不是悟空手快抱走了師父,這會兒唐長老正他的肚子里消化哩。再者,即便是打聽姓名,哪有叫人“潑魔”的?別說悟空脾氣不好,就是沙和尚也會掄家伙跟你干架。
有趣的是,觀音卻不批評白龍,反倒是繼續敲打猴子:“那猴頭,專倚自強,那肯稱贊別人?今番前去,還有歸順的哩,若問時,先提起‘取經’的字來,卻也不用勞心,自然拱伏。”猴子至此被批得一無是處,讓菩薩從頭數落到腳,卻毫無還口之力。
問題來了,孫悟空為何連玉帝、如來都不怕,敢指著他們的鼻子對罵,唯獨怕觀音?觀音多次罵了他,他遇到困難,還是第一個跑去找觀音?
主要原因,在于觀音是真關心他,而不是純粹的利用他。觀音扮演的是一個母親的角色,在引導著孫悟空成長,在他走彎路時,及時拉他袖子,幫助他。
所以,有時打你,其實是愛你;怕你,同樣是愛你。
但是,觀音也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前往“蝸牛看西游”公號,可看到相關文章《什么妖令觀音驚惶失措,連鞋都沒穿就去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