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至今都還是中華文明的全球通用名片,china一詞在英文中也取陶瓷之意。
館藏青花瓷
縱觀中國制瓷史,從商周時期的陶器發(fā)展到東漢時期的黑白瓷,再到后來隋唐五代燒造的青白、三彩瓷器,可以說,陶瓷工藝從產(chǎn)生以來,就在不斷的推陳出新。
這和歷代帝王的審美密切相關,可以說在封建帝制下,皇權的需求可以決定一時的燒造工藝變革方向。
中國歷史朝代皇權制度
在歷代帝王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工匠的不懈努力下,歷經(jīng)千年之久,到清代,已經(jīng)可以燒出“五顏六色的紅”和“五彩斑斕的黑”了。
陶瓷最初是作為實用器出現(xiàn)的,富有智慧的中華民族為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創(chuàng)燒了陶器。
大約在商代,我們的祖先在陶器的基礎上燒造了最古老的瓷器原型。
陶瓷工藝的進化
陶瓷作為非常實用的工具,在胎骨大致定型后,智慧的工匠們開始追求外在的創(chuàng)新。
東漢時期的瓷器,受到材料和工藝的制約,主要有青瓷和黑瓷兩種。
最早的瓷器代表
當時的選料、配料、淘洗和燒造工藝都非常有限,沒什么經(jīng)驗可以參照,所以燒造出來的瓷器都各具特色。
東漢時期的成品瓷器會隨機的呈現(xiàn)出泛黃或者泛青等釉色,不會非常統(tǒng)一的呈現(xiàn)某種色彩,釉色并不穩(wěn)定。
三國青瓷羊形燭臺 1958年出土
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1948年出土于河北省景縣封氏墓。該尊器形碩大,莊嚴雄偉,做工精細,釉色青綠溫潤,是北齊瓷器中屈指可數(shù)的重器之一。
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
隨著制瓷經(jīng)驗的積累,工匠們在選料和淘洗配比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雖然還不能像現(xiàn)代科學那么明確的知道各類瓷土中的元素含量,但是已經(jīng)掌握了足夠多的如何將瓷器燒造得更白更純粹的竅門。
隋白瓷雙腹龍柄傳瓶 1957年出土
白瓷的地位一度比肩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便是如今大名鼎鼎的越窯瓷,北方就是河北的邢窯瓷。
隋唐時期的青白瓷代表
唐朝(618-907年)是一個讓中華兒女至今都會非常懷念的王朝,不少人還會做著夢回唐朝的打算。唐朝的繁盛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古代中華文明的鼎盛期,當時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藝術都達到了頂峰,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聲譽遠播。唐朝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藝術與技術的大輸出朝代,社會風氣兼容并蓄,唐之后的海外華人多自稱唐人。
唐白釉蓮瓣座燈臺,1956年出土于河南省陜縣唐墓
大英博物館藏一組唐代三彩俑
相較于唐之前的瓷器,唐三彩對色彩的追求在當時已是登峰造極之作,是對之前瓷器中白、黃、綠的巧妙應用,放之今日,都是極其精美雅致的藝術品。
大英博物館藏唐三彩駱駝俑
唐三彩作為低溫釉陶器,釉彩主要有黃、綠、白、褐、黑、藍等色彩,后來也有發(fā)現(xiàn)出土的紅色三彩俑。
三彩文官俑
大唐為后世留下了諸多文化瑰寶,除了白瓷和唐三彩之外,還盛產(chǎn)成就頗高的文藝青年代表,比如李白和杜甫。在外交上,更是開創(chuàng)了文化輸出的局面。
隋唐時期中日交往密切,兩國已有貿易往來。到唐朝時,日本的遣唐使臣回國后,將唐朝的制度文化作為標準推行開來,至今日本文化都還保留著唐朝人的縮影。玄宗時,更有鑒真和尚六次東渡,鑒真還親自為日本設計了唐招提寺佛殿,至今都是日本的藝術圣地;貞觀時還有玄奘西游,這些文化輸出在中華外交史上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鑒真和尚雕像,日本
文化輸出為貿易往來提供了極大便利。據(jù)考證,海上絲綢之路最早興起于漢代,之后主要出口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這四大宗商品是古代創(chuàng)匯的主要力量。
歷經(jīng)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唐朝時的商品經(jīng)濟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對外貿易空前發(fā)達,也為后朝的出口業(yè)務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古代進出口業(yè)務路線圖
唐朝國力強盛,開元時期的絲織和制瓷工藝都達到了空前繁盛的水平,作為世界最發(fā)達的國家向全世界出口最受歡迎的手工業(yè)品。
數(shù)百件來自約1200年前沉沒的阿拉伯商船上的中國唐朝“奢侈品”,為今天的人們再現(xiàn)了千年前海上絲綢之路上發(fā)生的一段尚未褪色的歷史,“黑石號”沉沒古船上包含了數(shù)萬件古代陶瓷制品和金銀器、銅鏡等物品,今天博主只為大家介紹陶瓷色彩史。
“黑石號”沉船打撈上來的唐代出口陶瓷
內寫有“湖南道草市石諸孟子有明樊家記”字樣的瓷碗。
“黑石號”上瓷碗
“黑石號”上最珍貴的商品要數(shù)唐青花盤了,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完整青花瓷,可能成為將中國青花史提前數(shù)百年的珍貴文物。
“黑石號”上唐青花瓷
黑石號沉船上的白釉綠彩高足長柄壺,高逾1米,壺身刻有菱形帶花葉紋樣,或為河南鞏縣窯(約公元825-850年)燒造。
”黑石號“勿里洞壺
“黑石號”上的白釉綠彩瓷器,千年后仍釉色如新。
“黑石號”上的白釉綠彩魚底吸杯
'黑石號'上發(fā)現(xiàn)的青釉褐綠彩飛鳥紋碗。
青釉褐綠彩飛鳥紋碗
'黑石號'上發(fā)現(xiàn)的“盈”字款白釉綠彩瓷碗,是皇家大盈庫瓷器。
“盈”字款白釉綠彩瓷碗
多方史料發(fā)現(xiàn),陶瓷業(yè)是從唐代開始出現(xiàn)景德(當時叫昌南鎮(zhèn))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和聞名遐邇的唐三彩等。手工業(yè)的發(fā)達和生產(chǎn)制度的創(chuàng)新,使得唐朝開始的官營和私營手工業(yè)都獲得了顯著發(fā)展,極大的推動了制瓷工藝的創(chuàng)新。
白釉兔系罐,唐,口徑10.5cm,故宮藏
下圖小狗半施黑釉,昂首直立,雙眼圓睜,身上毛發(fā)雕刻清晰。唐代瓷塑作品以動物和人俑居多,這件唐代黑釉狗聳鬃卷尾,表達出鮮明的力度和傳神的意趣。
黑釉狗,唐,高2.4cm,長2.5cm,故宮藏
在陶瓷燒造工藝史上,唐代的色彩創(chuàng)新功不可沒。
耀州窯始于唐代,北宋末為鼎盛期,終于民國。其窯址位于陜西省 銅川 市黃堡鎮(zhèn),舊稱同官,宋代時屬耀州,故名“耀州窯”。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故宮藏
岳州窯位于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岳州,故稱“岳州窯”。唐代岳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松,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致,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
岳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故宮藏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chuàng)了后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故宮藏
四川地區(qū)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故宮藏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chǎn)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制成,釉料則用數(shù)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制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
三彩女立俑,唐,高32cm,故宮藏
此外,唐代還有花釉瓷,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故宮藏
唐代絞絲胎釉的創(chuàng)燒也十分具有開創(chuàng)性,目前觀察到的傳世品較少,釉色一般是白與黃、白與褐、黃色釉、褐色釉、綠色釉、藍色釉或者三彩釉等通過絞絲工藝制成。下圖為大英博物館藏絞胎小罐。
大英博物館藏絞胎小罐,唐
唐鞏義窯絞胎枕,1956年出土于河南省陜縣劉家渠唐墓,為唐代的生活用具,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唐鞏義窯絞胎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