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但丁的《神曲》中,阿提拉是在第七層煉獄中出現的,浸沒在一條沸滾的血河之中。
可以說,有關阿提拉的生活歷史背景的記載,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起了大作用:在日漸衰落的西羅馬帝國,他與埃提烏斯(當時他有“最后的羅馬人”之譽)之間的沖突以及對匈人文化的陌生,使他被認為是兇猛野蠻和文明社會的公敵,直至今時今日,大量電影與藝術品對他的描繪也是如此。
話說,在公元451年,阿提拉帶著他的大軍征戰西羅馬帝國。
關于戰爭起因,倒是有個故事,當時,西羅馬帝國皇帝的妹妹和一位侍衛長暗通款曲,被發現后就關在修道院。于是,她寫信給阿提拉求婚,阿提拉自然答應,還提出西羅馬帝國需用一半國土作為嫁妝,在遭到對方拒絕后,于是,就有了這場戰爭。
事實上,這場戰爭還真和婚事有關。也是皇帝的妹妹主動提出婚約,不過,當時的她是為了逃避另一場婚事。而皇帝拒絕的理由是:由女方提出婚約不合法。并且,還將自己的妹妹給流放了。阿提拉當然不會放棄,在進一步溝通無果后,決定發兵。
那么,阿提拉是誰?
古代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皇帝。他還有一個別稱,歐洲人給起的名字是“上帝之鞭”。他為何會得到這樣的“綽號”,自然和他的所做作為有關。他的征戰史,始終都沒離開過歐洲板塊。他在對西羅馬發起進攻之時,目的應該是很明確的,就是:擴張帝國的版圖。
那么,他和歷史上的匈奴人有關聯么?
主流看法是:無。
不過,就他的相貌描述上看,“身短頭大眼小,鼻子扁平”,這特征有點像東方的黃種人。有人會將他和匈奴人聯系,還說他考慮成本而沒有和中國交戰,其實這很難讓人信服。當年,蒙古鐵騎不就踏上過歐洲大陸么,所以,阿提拉應該從來沒有想過要東擴。
早年阿提拉是作為人質在羅馬宮廷長大的,這一段遭遇給他帶來學習的機會。他開始研究羅馬的對內管理和對外政策,后來,在他掌權后,匈人帝國一度達到鼎盛,而他也開始了對羅馬的征服。歐洲人對他的評價,更多的就是說他對歐洲大陸的一些戰爭暴行。
在對西羅馬發動戰爭前,他的注意力先是在波斯帝國,結果失敗,于是,又將目光聚焦于拜占庭帝國。其實,在之前他們之間是有條約的,為此阿提拉還將防線收縮了。也許就像所有的游牧民族一樣,他們也是需要靠戰爭來掠奪物資。
這期間,他甚至借口對方沒有很好履行條約,還說某位主教褻瀆了他們的皇家墳墓,于是,就發動了戰爭。就這樣,阿提拉帶著他的大軍,攻占多城,橫掃巴爾干半島,最后,一直打到君士坦丁堡,也就是拜占庭首都。他攻打城池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占領,只是為了“掠奪”。
君士坦丁堡并非武力攻陷,而是他長期圍城的結果。對方最后屈服了,于是,開始“賠錢”:
首先,是“違約”的錢;
其次,是納貢的錢;
第三,就是羅馬俘虜的贖金。
條件達成后,阿提斯滿足了,開始回撤軍隊。可以說,他的這些舉動,在歐洲的一些史料描述中,并未將其歸為“侵略”。也許就像中國的先秦時代,大家爭來斗去似乎是很正常的事,誰厲害些誰就多得些。
那么,為何要冠于他“上帝之鞭”?
因為,在歐洲人的眼中,他應就是殘暴、野蠻的代名詞。
當年,阿提拉是和他的兄弟一起管理匈奴帝國,而在和拜占庭二度達成協議后,他就將兄弟給除去,自己獨裁。這種做法換作普通人來看,是手足相殘,但是,對于一個統治者而言,也許是必然的做法。而他對歐洲這些國家的做法,就只能用野蠻來形容了。
當他成為獨裁者之后,又盯上拜占庭,一開始還是想借助武力脅迫對方屈服,哪知人家新修城墻,他對此無計可施,于是,又開始協商,理由就是:讓對方納貢。
這種做法是不是挺“無賴”的?
不過,他后來在對西羅馬進攻中遇阻了。
當時,西羅馬找來同盟者,成功阻止他對西羅馬的繼續進攻,這場戰爭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沙隆之戰”。他吃了敗戰后,果斷放棄高盧,轉而直接進攻羅馬的核心意大利本土。起因還是那個婚約,他一直沒有放棄,雖然,最后雙方達成協議他也撤兵了。
不過,他還是沒忘警告對方:“如果對方不履行婚約,我還會再來。”
只是,阿提拉沒有機會再來了。
阿提拉一生很是高調,連他的去世都如此不同,他于新婚的第二天身亡,不過,娶的是日耳曼公主。關于這個死因,據載大概是飲酒過度,導致血管破裂,引發窒息而亡。也有學者說,這也許就是個陰謀,之后,匈奴帝國隨即也迅速沒落。
都說歐洲人害怕成吉思汗,其實,這個人讓他們更加恐懼。當時,歐洲人用“鞭”來形容,應是借用了“鞭”所代表的那種“力量”,看他率部作戰時,不就是“一掃而光”么?并且,在當時的信徒們看來,這不是上帝派來的,還會是誰呢?
參考資料:
【《匈人王阿提拉》、《出使匈人王廷記》、《上帝之鞭,阿提拉率匈人大軍橫掃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