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實現統一后,以“臨察四方”“存定四極”為目的,進行的五次大巡游,足跡踏遍全國各地,其中一次登臨泰山,舉行了隆重的泰山封禪活動。
泰山封禪歷史小考
封禪,即設壇祭天地,宣示“君權天授”。尤以泰山封禪最為隆重,因泰山被尊為“岱宗”。《史記.封禪書》推演舜、禹都進行過泰山封禪,之后有所怠慢。
周代實行郊祭:
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以三公禮,四瀆(水)以諸侯禮。四瀆就是長江、黃河、淮河、濟水也。天子祭天的地方稱為明堂、辟雍,諸侯祭祀的地方稱為泮宮。
司馬遷記錄了管仲的推測:
'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管仲)所記者十有二焉。”
管仲認為,古時帝王到泰山、梁父山封禪的有十二個。無懷氏、虙義、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干、堯、舜、禹、湯、周成王。
封禪是需要有資格的,也有想泰山封禪因條件不夠而不能達成心愿的。
春秋首霸齊桓公自認“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想要到泰山封禪,被管仲阻止了。
管仲說:古時候封禪,需要用鄗上地區的黍,北里地區的谷子,做祭天用的谷物;用江淮之間生長的三脊茅,編織薦神的席子。東海來貢比目魚,西海來貢比翼鳥,還有不求自至的十五種吉祥物出現。但如今沒有祥瑞指引,鳳凰、麒麟不見,嘉谷沒有產生,而田野中的蓬蒿雜草茂盛,貓頭鷹等惡鳥數次現于朝堂,這種情況下封禪不合適。
這就是說,泰山封禪不只是有武力,還要有祥瑞,有德者才有祥瑞。這里管仲委婉指出齊桓公德的欠缺。
經管仲一說,齊桓公自知資格不夠,打消泰山封禪的念頭。
秦始皇泰山封禪
霸氣驕傲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大秦大帝國,天下祭天器物都在自己掌控之中。為了宣示皇權神授,標榜自己的豐功偉績,親自到泰山封禪。
《秦始皇本紀》與《封禪書》記載了秦始皇泰山封禪的過程。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即帝位三年的始皇第二次巡游。東巡郡縣,到達騶嶧山(現山東鄒平縣境內),祭祀山川,刻石,頌秦功業。
儒家以禮儀著稱,所以秦始皇在齊魯之地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作封禪參謀,討論泰山刻石頌秦德與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他們一行浩浩蕩蕩來到泰山下。儒生中有人議論說:古時候封禪,乘坐用蒲草包裹車輪的車子,是怕傷害了山上的土石草木。還有的說,把地面打掃一下,作為祭祀場地,席子用草、禾秸編成,容易辦到、易于遵行。
始皇聽到這些議論各不相同,而且與情理不合,難以實行,實際上是討厭儒生們的繁文縟節,有些不快。由此不用儒生,打發他們返回。而命人修理、打掃行車道路,從陽坡(南坡)登上泰山的頂峰,立石碑歌頌秦始皇的帝德。
諸如:秦始皇初并天下,四海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當今天下,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皇帝躬圣,不懈於治,夙興夜寐。男女禮順,慎遵職事等。有歌功頌德的成分,也有美好未來的期許。
封禪完畢,從陰坡(北坡)下山,在梁父山禪祭地神。
秦始皇上泰山時,于山腰中遇到暴風雨,有棵大樹為始皇遮風擋雨。所以,始皇封其樹為“五大夫”。儒生們因多嘴被貶退,不能參與封禪的禮儀,聽說始皇遇風雨,就幸災樂禍地譏笑他。
秦始皇祭祀山川及八神
封禪既畢,秦始皇繼續東行到海上游覽,一路祭祀名山、江河以及八神,向仙人羨門等祈求福佑。
司馬遷給我們后人普及了一下秦漢時期祭祀的八神知識:
八神名目自古就有,有人說是齊姜太公制造出來的。齊國之所以名為齊,就是因為有天齊神。八神為:
一是天主,祀于天齊淵水,在臨淄城南郊的山腳下。
二是地主,祀于泰山下的梁父山。因天性喜陰,祭祀須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稱為畤[zhì];地性喜陽,祭祀須在低洼的圓丘上。
三是兵主,祭蚩尤。蚩尤祠在東平陸的監鄉,齊國西境。
四是陰主,祭于三山。一說是徐巿所說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本人認為,是今萊州三山島。因為祭祀的場所不可能是傳說中的“仙山”。
五是陽主,祭于之罘(今芝罘)山。
六是月主,祭于萊山(煙臺境內)。
七是日主,祀于成山(今威海境內)。成山頭突出海中,是迎接日出的地方。
八是四時主,祀于瑯邪山。瑯邪(琊)在今青島膠南,認為是太歲開始運行的地方。
祭祀八神都用犧牲一頭,而巫祝的數目有多有少,珪幣的名目、數目也各不相同。
八神祭祀的場所都是原齊地,八神果然是齊地的土特產,是不是姜太公制造就不得而知了。
司馬遷記載,秦二世元年,東巡碣石,登臨泰山,到達會稽,都進行禮數周到的祭拜,在始皇所立石書旁刻字,彰顯始皇之功德。當年秋,諸侯開始造反。第三年,二世被趙高弒死。
對于秦始皇泰山封禪之舉,司馬遷是持否定態度的:
始皇封禪之后十二歲,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僇文學,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訛曰:'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
這段文字承接二世被弒殺,說了幾個問題:
一、秦始皇封禪后十二年秦就亡了,說明雖然封禪了,但上帝并沒有庇佑大秦。
二、儒生們痛恨秦焚《詩》《書》,殺戮講授文學的人(雖然坑殺的是術士,但民間在儒士、術士都被認為是文學之士)。
三、百姓怨恨秦法慘酷、刻薄,因此天下人背叛了他。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四、百姓謠傳,秦始皇的德行得不到上帝的保佑。
五、反問加強語氣:無其德而用事者!
這段文字是典型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寓輿論于敘事,借他人之口闡述自己的觀點。
司馬遷寫管仲阻止齊桓公泰山封禪并不是閑筆,而是具有諷喻作用,在這里諷刺了秦始皇沒有道德,但卻做了有德的事情,終究是勞而無功。
而諷刺秦始皇也是在諷刺“今上”漢武帝,因為漢武帝封禪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